南仁東帶領外國專家和工作人員考察大窩凼,並和當地村民合影留念(翻拍照片,2003年10月攝)。新華社發
如果把創造的衝動和探索的慾望比作“野”,南仁東無疑是“野”的。
在他看來,“天眼”建設不是由經濟利益驅動,而是“來自人類的創造衝動和探索慾望”。他也時常告訴學生,科學探索不能太功利,只要去幹,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南仁東其實打小就“野”。他是學霸,當年吉林省的高考理科狀元,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係。工作10年後,因為喜歡仰望蒼穹,就“率性”報考了中科院讀研究生,從此在天文領域“一發不可收拾”。
他的涉獵之廣泛,學識之淵博,在單位是出了名的。曾有一個年輕人來參加人才招聘會,一進來就説自己外語學的是俄語。南仁東就用俄語問了他幾個問題,小夥子愣住了,改口説自己還會日語。南仁東又用日語問了一個問題,讓小夥子目瞪口呆了半天。
即使是年輕時代在吉林通化無線電廠的那段艱苦歲月,南仁東也能苦中作樂,“野”出一番風采。
工廠開模具,他學會了衝壓、鈑金、熱處理、電鍍等“粗活”。土建、水利,他也樣樣都學。他甚至帶領這個國企工廠的技術員與吉林大學合作,生産出我國第一代電子計算器。
20多年前,南仁東去荷蘭訪問,坐火車橫穿西伯利亞,經蘇聯、東歐等國家。沒想到,路途遙遠,旅途還未過半,盤纏就不夠了。
繪畫達到專業水準的南仁東,用最後剩的一點錢到當地商店買了紙、筆,在路邊擺攤給人家畫素描人像,居然掙了一筆盤纏,順利到達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