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新聞中心>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

“海上絲路”泉州緣 ( / 25)

發佈時間: 2015-02-09 09:20:59  |  來源: 泉州晚報  |  作者: 莊建平  |  責任編輯: 郭素萍

當年泉州華僑通過“水客”、“客頭”和私營商號的僑批館、僑批局等機構,將錢物遞送回鄉,融書信與匯銀于一體。圖為僑批實物。

“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

迎著“海上絲綢之路”上溫潤的海風,中國海外遷徙史上盪氣迴腸的下南洋,由泉州人主演。今天,600多萬的泉籍華僑華人散佈在世界各地,其中90%在“海絲”沿線國家。他們為住在國和祖籍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同時也保留著地域文化的五個基本要素,包括方言古話、飲食習慣、節慶禮俗、民間宗教信仰、民居建築等。

海外泉籍僑親有600多萬

泉州華僑出國的歷史悠久。泉州人自哪個朝代開始移民海外現尚無明確考證,但是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越來越多的泉州人走向海外。明代,出國的華僑不僅人數更多,僑居地域也更廣,其中,尤其以僑居菲律賓居多,許多晉江安海人到菲律賓僑居。根據相關史料,隆慶年間(1567—1572年)開放海禁後,晉江安海首航呂宋,“安平人乃多從而趨之,幾至十家而九。去者或久客不歸,間有籍居生長子女者”。

目前有600多萬祖籍泉州的華僑、華人分佈在世界五大洲的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90%居住在東南亞各國。

泉州的華僑眾多是有個中原因的。首先,泉州位於季風氣候地帶,古時候的人們就懂得利用風向(東南季風和西北季風)、駕馭木船,出海捕撈,這為泉州人走向海外創造了有利的自然條件。其次,泉州位於東南沿海地區,具備海洋文明的典型特徵。宋元時期,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航點和東方大海港,泉州人出洋興販貿遷蔚然成風。此外,歷史上,泉州沿海一帶地狹民稠,田不足耕。人民的生活條件艱苦,在圍墾海灘、向大海要糧的同時,開始沿著海路外出謀生。而東南亞地區自然條件良好,泉州人將先進的耕作技術帶到當地,生活才日漸富足。這是泉州人走向海外的一大動力。最後,不得不提的是泉州人擁有的愛拼敢贏、勤勞勇敢的精神,紮根海外,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這也鼓勵著越來越多的泉州人走出去發展。

這一批南洋的新移民,早過鄭和下西洋,勝過馬可·波羅之行,揭開了中國最早的民間“小外交”。他們很快地融入當地社會,在各行各業發揮著自己的光與熱,推動了所在國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的發展。20世紀下半葉以來,隨著經濟行業的擴展,東南亞逐漸形成一些蜚聲國際的企業集團,如新加坡華僑銀行集團(南安人李光前之子李成偉為董事局執行委員會主席)、印尼黃奕聰家族(祖籍泉州羅溪)的金光集團、鄭少堅(祖籍泉州永春)的首都銀行集團、鄭周敏(祖籍泉州晉江)的亞洲世界(國際)集團、馬來西亞林梧桐家族(祖籍泉州安溪)的雲頂集團等,這些企業集團都是旗下擁有數十家企業,經營多元化、實現跨國經營的大型華資企業集團。他們是泉州人的驕傲。泉州人在南洋,如同一張富有歷史厚重感的品牌名片,向海外友人展示著華人群體的朝氣與活力。

如今,東南亞等地仍保留著閩南地區的傳統習俗,如除夕的祭祖、守歲,初一的“開春”迎新,元宵的觀燈,清明的掃墓,中秋的賞月等等,均與泉州本地習俗如出一轍。此外,華僑華人也將泉州本土的民間信仰帶到當地。一些民俗文化,諸如敬畏祖宗、眷念親情、懷舊戀根、愛家思鄉等傳統也在當地社會得以傳承。據初步統計,海內外講閩南語的人數超過4000萬人。在新加坡,閩南話叫做“福建話”,70%—80%的新加坡人會説或會聽“福建話”。在東南亞,不少馬來人也會使用閩南語。

   上一頁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頁  


文章來源: 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 郭素萍
分享到:
0

留言框

網友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