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新聞中心>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

“海上絲路”泉州緣 ( / 25)

發佈時間: 2015-02-09 09:20:59  |  來源: 泉州晚報  |  作者: 莊建平  |  責任編輯: 郭素萍

南朝青黃釉博山爐

商貿軌跡延續千年

史料記載,唐代,泉州和廣州、交州、揚州並稱為我國四大對外貿易港口,唐王朝特在泉州設置“參軍事”,管理海外交通貿易。當時,泉州出現“市井十洲人”的繁榮開放景象。五代時,閩王王審知很重視海外貿易,“招來海中蠻吏商賈”,用銅鐵陶瓷交換蕃商的金貝、珠寶和香料。王審知的侄兒王彬任泉州刺史,積極開展海外貿易,被稱為“招寶侍郎”。接下來,先後統治泉州的留從效和陳洪進,也都繼續採取與海外各國貿易的政策。

宋元時期,海交繁榮。北宋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分裂割據的混亂局勢,泉州的海外交通貿易更加繁榮。在宋代,泉州港經歷三次飛躍:北宋中期,趕上並超過明州(寧波),僅次於廣州;南宋初年趕上廣州,與廣州並駕齊驅;到了南宋末年,泉州超過廣州,成為全國最大的貿易港。

宋代,泉州的造船業和航海業就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北宋惠安進士謝履的《泉南歌》説:“泉州人稠山谷瘠,雖欲就耕無地辟。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這是宋代泉州造船業發達的真實寫照。

據統計,宋代泉州與57個國家和地區有海交貿易關係,刺桐港呈現“閩海雲霞繞刺桐”、“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正式設立市舶司。紹興年間,泉州市舶司的年收入近百萬緡之多,約佔南宋王朝全部財政收入的五十分之一。泉州市舶司設在府治南門水仙門(今水門巷)內,其遺址至今仍存,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實物見證。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委任棄宋投元的阿拉伯人蒲壽庚招徠蕃商互市。此後,元朝多次重大的招諭活動,都從泉州港起航。在元代,泉州與98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經濟貿易文化聯繫,“海上絲綢之路”達到鼎盛時期。

到了明清時期,泉州港由盛轉衰。明朝政府實行海禁,泉州港逐漸衰落。

   上一頁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頁  


文章來源: 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 郭素萍
分享到:
0

留言框

網友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