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路”泉州緣 ( / 25)
發佈時間: 2015-02-09 09:20:59 | 來源: 泉州晚報 | | 責任編輯: 郭素萍
香料是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貨物
所以説,古時泉州港對外貿易最集中的地方,非聚寶街莫屬。道路兩旁是海關口、稅關行、銀行、信局、典當行、銀號等商業部門,迎面而來的是各種膚色的外商,他們拿出東南亞的橡膠、朝鮮的“高麗參”、日本的大杉、阿拉伯的“番油”、柬埔寨的“高白棉”,以及珠寶、玉器、象牙等,與本地人交易瓷器、茶葉等,聚寶街由此得名。
而同為古泉州最繁華商圈的青龍巷,早于宋代已初具規模。古時,進入泉州的番船,都要在富美碼頭卸貨,再由青龍巷和聚寶街進出泉州城。青龍巷擁有許多當鋪,是各國商人兌換貨幣的重要場所,相當於今天的“金融街”。青龍巷還有明朝政府專為琉球通商設置的“來遠驛”,用於接待番商,相當於今天的“涉外賓館”。
當時的刺桐港作為國際貿易大港,許多外國商船、商人、傳教士紛紛來到泉州。1271年8月25日,雅各的船停靠在刺桐港。這一天,這個城市給雅各留下的印象實在太深刻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海船停泊在港口,比他在威尼斯一年看到的還多。能裝千人以上的中國海船、船上精密的航海圖,以及中國人對指南針的熟練掌握,讓雅各覺得,中國人就是把船開到世界盡頭也不會迷航。在雅各看來,“刺桐是一個不可估量的貿易城市,繁榮到難以描述。來這裡的商人,有義大利人、法國人、英國人、比利時人……”同樣,生活在13和14世紀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和摩洛哥人伊本·白圖泰,也在各自的遊記裏,為這座城市的輝煌作證,盛讚泉州港與亞歷山大港並駕齊驅。
文章來源: 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 郭素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