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新聞中心>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

“海上絲路”泉州緣 ( / 25)

發佈時間: 2015-02-09 09:20:59  |  來源: 泉州晚報  |  作者: 莊建平  |  責任編輯: 郭素萍

古代泉州人漂洋過海,閩南文化也隨之傳播到“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

外國人亦來泉州定居

在熱鬧的“海上絲綢之路”上,除了泉州人不斷走出去,也有絲路沿線各國的人民來到泉州僑居,和當地人融為一體。

宋元期間,泉州港成為世界大港,市區胡商番賈雲集,斯時阿拉伯僑民計有十萬左右,他們在泉州建築艾蘇哈卜寺、清凈寺、葉門教寺、穆罕默德寺、納希德重修寺和無名大寺等伊斯蘭教寺宇。這些寺也是穆斯林商旅的社會活動中心。

刺桐古城“東方第一港”的繁華,蒲壽庚功不可沒,其家族興盛一時、由盛及衰的過程亦充滿了傳奇和故事。蒲壽庚先祖是阿拉伯商人,其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可以憑藉權力更大規模地開展香料貿易,並可通過各種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財富。蒲壽庚于宋末壟斷泉州香料海外貿易近30年,“以善賈往來海上,致産鉅萬,家僮數千”。蒲壽庚擁有大量海舶,史載,景炎元年(1276年),蒲氏被南宋張世傑部搶走的海船就有2000艘。蒲壽庚對泉州港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棋盤營、三十二間巷、講武巷、香佛寺、灶仔巷、東魯巷、花園頭等與蒲壽庚有關的泉州地名之多就足以説明他的影響力。傳説泉州城南一帶,東至涂門街,西至溪亭,南至今泉州七中,北至涂山街,周圍約三百畝均為蒲壽庚府邸,內有花園、棋盤園、書軒、講武場、廚房、祠堂等。今日,其後裔族人在泉州永春仍然操持香料事業,亦聞名海內外,永春也因此有“中國香都”之稱。

不僅如此,錫蘭、印尼等東南亞多個國家已有不少人定居泉州,已經融入到當地社會中。(記者 莊建平/文字整理 陳起拓 張九強 陳小陽 吳剛強/圖)

   上一頁   20   21   22   23   24   25  


文章來源: 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 郭素萍
分享到:
0

留言框

網友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