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歲的斯仁巴布是庫布其沙漠地地道道的牧民,憨厚老實,吃苦耐勞。然而,面對黃沙漫漫的庫布其沙漠,無奈到令人絕望,除了黃沙就是黃沙,沙漠阻隔了所有與外界的聯繫。無水、無電、無路、無醫療、無植被,這樣的生存環境,任憑力氣再大,沙窩窩裏過得還是苦日子。巴布的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牧民,一輩子沒有離開過沙漠,巴布還有兩個妹妹,一家五口人居住在一間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子裏,以放牧和挖野生甘草來維持生計,一年到頭,難以解決溫飽。吃飽穿暖,就是全家人的奢望。

現在,巴布和其他牧民都如願以償住上了明亮的新房子,路通了,電通了,水有了,過去的生活方式徹底結束了。他們也有了更多就業創業的機會和渠道,巴布和牧民們參加了民工聯隊,參與了沙漠生態經濟建設。牧民每人平均年收入由十幾年前的幾百元增長到現在的3萬多元,由原先的缺吃少穿變為現在的豐衣足食,由原先的騎駱駝穿沙放牧到現在開汽車植樹種草,小時候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巴布夫婦在牧民新村經營餐飲,因為勤快能幹,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巴布的女兒雲夢莎就讀于億利東方學校,學習成績優異,是個好苗子。

“草原請你來”“大漠人家”“馬蘭花”等特色蒙古族餐飲在當地興起,地道的手把肉、醇香的奶茶和美酒、樸實的民風及熱情好客的蒙古族朋友,讓許多外地遊客慕名而來,在這裡,能感受到淳樸的蒙古風情和濃郁的草原文化。

靠沙吃沙,來庫布其沙漠旅遊的人越來越多。2010年,巴布與牧民新村兩個村民共同承包了沙漠旅遊區“一沙兩湖”沙漠越野項目,吸引來一撥又一撥的越野愛好者。巴布從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人多的時候連飯都顧不上吃。現在巴布跟他的合夥人擁有大沖浪、農夫、UTV、VJ、大沙陀等16輛沙漠越野車,還雇傭了十多位專業車手。辛苦運作兩年,成本收回。年底算算帳,除了人工成本和其他成本,每家拿到手中的,有10萬多元。

當然,他永遠不會忘了自己的根是牧民,只不過在前邊要加個“新”字,最大的新,就是由生態難民蛻變成了生態建設者。在旅遊區見到他的時候,他高興地説:“如今我的每一筆收入都是純天然的、綠色的!”

和巴布一樣,如今在億利資源的潤澤下受益頗深的牧民有很多。楊楞是內蒙古杭錦旗寶日忽術嘎查的一位牧民。這裡地處庫布其沙漠腹地,是聞名世界的“梁外甘草”之鄉。過去,牧民們“來錢的辦法”除了放羊,就是採挖野生的甘草。2001年,億利集團大力開發沙産業,投資建設了GAP中藥材基地,帶動這裡的農牧民調整産業結構。楊楞説:“我們賣掉滿圈的山羊,跟著億利集團種植甘草,全嘎查年每人平均收入增長了1200多元。”

楊楞抓著一把手指頭粗的甘草,興奮地算起帳來:去年投資17萬元,人工栽培了1萬多畝甘草,照現在的長勢看,明年就是甘草的收穫期,每畝地除去成本凈收入能達到200多元。他激動地説:“我投到地裏17萬元,每年收入至少70萬元。而且,這樣的投入是一次投入,永續利用,終生獲利。”

此外,億利人經過30年的實踐,成功探索出了“甜蜜事業”模式,即“甘草治沙改土扶貧”,這是一項治沙、生態、産業、扶貧平衡驅動可持續的扶貧模式,億利通過甘草種苗、技術服務和訂單回購“三到戶”的模式在沙區進行大規模“公司+農戶”的甘草合作種植。甘草固氮量大,改土效果明顯,一棵甘草就是一個固氮工廠。億利自創的“讓甘草躺著生長”的技術,可以讓1棵甘草治沙的面積由0.1平方米擴大到1平方米,治沙效率提高十倍,農牧民又有了不菲的經濟收入。農牧民種植1畝半野生化甘草的年收益在450元左右,而且兩三年就可以把沙漠變成良田。“甘草治沙改土扶貧”已成為“庫布其模式”的核心正在其他沙漠地區成功複製推廣。

億利的“心”在內蒙古,在鄂爾多斯,“情”在杭錦旗,億利的“根”永遠在庫布其。作為鄂爾多斯的本土企業,億利在自身壯大的過程當中,從未忘記身上的責任——助力杭錦旗“整旗脫貧”。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億利的沙漠生態産業和治沙扶貧事業迎來快速發展的新機遇,投入的資金相當於之前20多年的總和,助力杭錦旗3年成功減貧12909戶,36015人。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