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留住路,必須給路穿上一件“防護服”才行,也就是説,需要對道路兩側進一步綠化,來保護這一條寶貴的生命線。王文彪久久立於沙頭,心中的綠色夢已經徐徐展開。

當他原路返回的時候,已經做出了決定——護路綠化,防風固沙!而接下來更為艱苦的養路護路工程,才真正讓億利人因為防沙治沙,繼而走上一條“生態與生計兼顧,富民與環境結合、産業與防沙互動、美麗和發展共贏”的企業發展與治沙扶貧相結合的道路。護路方案的確定和百萬畝甘草防沙護河工程的建設,正是如今億利資源形成的“從一條穿沙路到一片甘草帶,從一片甘草帶到一條生態鏈,從一條生態鏈到一個産業鏈”最初的雛形。

一次偉大的探索,一種模式的形成

防沙治沙光靠硬性投入是不夠的,必須變輸血為造血,用産業化的方式反哺沙漠治理,才能造福當地百姓。 ——王文彪

最初的億利資源,對於防沙治沙的功用前景,認識遠沒有達到保護環境、造福百姓、回報社會的高度,那是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億利人必須先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企業的發展問題而被動走上的防沙治沙之路。王文彪最初也只是大漠裏的一名士兵,並沒有幻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大漠上的將軍和元帥。最初的他,只是為了鹽廠的生存,為了億利資源集團公司的順利發展,希望自己能像路邊的一棵樹,站好自己的每一班崗。

古話説“無心插柳柳成蔭”。腳下的路一旦走開,前景豁然開朗。也就是在最初的被動防沙治沙的道路上,才逐漸形成了高效率、低成本的治沙用沙的理論體系,實現了綠化工廠和帶動周邊,從防沙護廠到護路、護河的三步跨躍,達到了建工建農、建沙建人、惠民富民的美好願景。

穿沙公路的修築,庫布其綠色長廊的形成,以及億利甘草種植規模化的形成,使得億利資源集團公司已從企業下意識分析自己的運費、防災護廠,到積極走開放開發的道路,與農牧民群眾結成了利益共同體,一起進行生態大會戰,一起改善自我的生存條件。此時的億利人,已經完成由被動變主動,由消極到積極,由産品到産業,由對抗到順應,由資源到支柱,由輸血到造血,由單一的為企業尋找新的增長點,到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為沙區農牧民尋找致富路的角色大轉變。

既要讓企業發展壯大,為職工謀利益,又要承擔起社會責任,進行治沙綠化,同時扶持更多的人脫貧致富。

王文彪和他的億利集團,就是在這種極度的困頓與矛盾中,積極尋求出路,一種沙産業的模式逐漸形成:農牧民以沙漠荒地入股,以勞務有償種樹參與治沙,企業依託經濟林和中藥材發展生態産業,農牧民有收入,公司有錢賺,生態有改善,發展可持續,一舉多得。

在生態建設過程中,億利資源與當地農牧民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統一管理、分區治理的模式,通過農牧民“荒沙廢地”使用權入股,返租倒包和一次性補償的形式,億利資源集團公司與當地3000戶農牧民簽訂了合作協議,陸續整合了150多萬畝荒漠土地,並通過圍封限牧、圍封飛播、大自然修復和林草藥集約化、規模化種植的成熟做法,三十年之間在亙古荒漠上織出6300多平方公里水草豐美的生態綠洲,為沙漠生態産業化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同時也提高了周邊群眾致力於沙漠生態治理的積極性,使10萬老百姓從中受益脫貧。

2006年,在杭錦旗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億利資源集團又大膽嘗試並實施生態移民,投資2000余萬元,建造了道圖嘎查億利新村,將散居在60萬畝沙區和大漠深處的牧民陸續遷移出來,為36戶牧民每戶提供了106平方米的標準住房。房內配置了土暖氣、自來水、照明電、通信電纜等現代化的生活設施,讓久居大漠的農牧民徹底結束了遊牧生活,讓他們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開始了集約化的生産和定居生活。農牧民從沙漠走出來,讓沙漠有了休養生息和自然恢復的時間和空間,在實施沙漠生態産業化工程過程中,打造了1000平方公里的大漠生態無人區。加之大規模飛播和植樹種草,使大漠腹地的自然修復能力大幅增強,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在這裡得到了有效的嘗試。

億利資源在實施沙漠生態産業化過程中,當地農牧民的角色也得到轉變,他們既是企業的股東,又是田間的工人,每年有近萬名農牧民參與到庫布其的生態建設中來,每人每年可獲取近6000元的直接勞務收入。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