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母嬰 >

山東工商學院暑期“三下鄉”:青年學子的“遺”脈相承

發佈時間:2024-07-23 15:55:59 來源:中國網 作者:鄭雲倩 責任編輯:代洪亮

為積極響應國家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的號召,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日,山東工商學院外國語學院“紅繪青春,非遺促振興”暑期實踐團隊肩負著“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使命,前往煙臺市芝罘區及牟平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以傳承非遺、振興文化為主線,充分發揮團隊成員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熱愛,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活化與傳播,為文化振興與非遺傳承保護貢獻力量。

學習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為深入了解膠東地區的紅色歷史和文化,隊員們前往膠東紅色文化陳列館,展區呈現的豐富歷史資料與大型雕塑生動再現了膠東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奮鬥歷程和偉大成就。隨後,隊員們走進英雄楊子榮的故鄉、山東省第四批紅色文化特色村嵎峽河村,與駐村第一書記開展座談,詳細了解紅色文化在鄉村的建設情況,並跟隨拜訪有著60餘年黨齡的老黨員。嵎峽河村中隨處可見的“林海雪原”故事文化墻、建設的紅色驛站,走街串巷感受到的紅色氣息與紅色故事,與楊子榮故居及展示館相互呼應,整個村子都在展示著革命先烈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此行不僅讓隊員們對膠東紅色文化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更激發隊員們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

實踐隊員觀看英雄膠東微視頻。鄭雲倩供圖

漫步非遺殿堂,領略文化之魂

系列非遺展館璀璨綻放,傲然挺立,默默傳承著千年的文化精髓。為深刻體驗並傳承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隊員們前往煙臺市膠東民間藝術博物館、煙臺市博物館,館內珍藏的各類藝術品,以“無聲”的方式訴説著它的歷史,每一項藏品背後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地方特色,讓隊員們對膠東民間藝術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為直觀的感受。“這件由陳玉錄先生創作的《年關大集》生動地刻畫了膠東人民在年關趕大集、置備年貨的喜悅場景,”跟隨著講解員的講解,隊員們感受到了歷史與現代的碰撞,每件非遺手工藝品都是膠東人民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從精巧細膩的剪紙藝術,到色彩斑斕的刺繡作品;從古樸典雅的陶瓷器皿,到生動傳神的泥塑;每一件作品都以其獨特的方式講述著煙臺的歷史故事,傳遞著文化的溫度。

實踐隊員參觀歷史展館。孫銘嬌供圖

體驗非遺手工,傳承匠心精神

為探尋非遺歷史,傳承非遺瑰寶,實踐隊員們來到芝罘區所城裏,探訪棒槌花邊技藝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鄒漢珍老師,“我是伴著母親的叮咚棒槌敲擊聲長大的,棒槌花邊對我來説,不僅是編織技藝,更是情感寄託。”鄒漢珍老師説。“兩邊線在花邊中使用非常廣,因為它起到了連結的作用”……鄒老師認真的講解每一種基本織法的編織方法,手把手的教實踐團隊成員學習編織方法。在杜木匠木工非遺展示館、煙臺菜根香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實踐隊員在體驗面塑製作、傳統木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過程中,感受“守藝人”對於傳統技藝的堅守,在製作的每一環節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杜木匠’代表的不僅是一個人,更是堅守傳統木工技藝的手藝人的代名詞,”非遺傳承人杜丕濤動情的講到。“在非遺學習和體驗中,我所學習到的,不僅是技藝本身,更重要的是技藝背後承載的匠人精神與文化傳承的重量。”實踐隊員鄭雲倩説。

實踐隊員學習棒槌花邊技藝。孫銘嬌供圖

傾聽民意民聲,共繪發展藍圖

站在文化與自然的交匯點,為深入了解遊客對養馬島旅遊的真實體驗以及對煙臺非遺文化的了解程度,社會實踐團設計養馬島旅遊調研環節,隊員們來到島上游客最為密集的秦風崖,邀請遊客們以他們的親身體驗和獨到見解,填寫調查問卷,為養馬島旅遊發展和煙臺非遺發展填寫寶貴建議。隊員們同牟平區團委副書記進行座談,就牟平區非遺文化的發展現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牟平需要青年力量,每個人都是牟平的‘宣傳名片’,”團區委副書記説道,“我們歡迎青年學子參與到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來,共同為牟平區乃至煙臺的文化發展貢獻力量。”

實踐隊員邀請遊客填寫調查問卷。鄭雲倩供圖

無畏,鑄就青春底色;不懈,詮釋青年擔當。返回家鄉後,隊員們結合自己在活動中的所學所得,精心製作宣講材料,化身煙臺小小“宣傳員”,將膠東紅色歷史、煙臺非遺文化帶出煙臺,助力膠東紅色文化及非遺文化宣傳與推廣。(鄭雲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