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食品、殘留農藥——專家論食品安全

    近日,在“中國食物安全與營養健康論壇”上,來自各方的專家就食品安全問題各抒己見,其中一些觀點筆者認為對理清思路、科學合理地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大有裨益。

    食品安全並非那麼糟

    全球性的食品安全問題接二連三地發生,人們不禁要問:我們還能吃什麼?但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陳君石教授認為,從國內情況看,總體情況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糟糕,而且由於政府部門加強管理,每年都在好轉。近年來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不是以前沒有,而是以前沒有發現。

    來自衛生部的統計數字也證明了這一點:《食品衛生法(試行)》前的1982年,食品衛生監測總體合格率為61.5%;《食品衛生法》正式施行前的1994年,食品衛生監測總體合格率為82.3%;去年食品衛生總體合格率達到了88.9%;今年1—9月份,北京市、山西省和廣東省的食品衛生監測平均合格率為90%。

    食源性疾病是監控重點

    消費者普遍認為農藥殘留、濫用獸藥是最大的食品安全隱患,但專家卻告訴我們,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才是影響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而且發病率還呈上升趨勢,是今後的監控重點。

    2000年,衛生部收到的食物中毒事件中,細菌性食物中毒人數最多,佔總中毒人數的45.8%,所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如2000年,江蘇、安徽等地爆發的0157:H7食物中毒事件,導致177人死亡,中毒人數超過兩萬人。2001年,青海西寧鐵路一中和廣東省南海市南莊高中發生兩起細菌性食物中毒,造成279人中毒。

    據陳君石教授介紹,食源性疾病危害在其他國家同樣存在,美國每年食源性疾病達8100萬例,世界衛生組織稱,這只是“冰山的一角”,因為發達國家的漏報率達90%,發展中國家的漏報率達95%,因此可見問題的嚴重性。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與世界食品貿易量的持續增長,食源性疾病還呈現出流行速度快、影響範圍廣的新特點。專家指出,今後我們應該借鑒國際上的做法,開展食物污染物及食源性疾病檢測,通過逐步推行危險性管理解決這一問題。

    説到食品標準,大家談得最多的是我們如何與國際接軌,以促進食品出口。但有專家指出,我們同時應該注意根據自身市場特點,建立適應中國國情的標準體系,讓世界與我們接軌。

    據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長李朝偉介紹,誰制定了標準誰就受益。目前,發達國家基本壟斷了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工作,並通過標準建立貿易技術壁壘。如我國盛産的竹筍標準是馬來西亞制定的;麵條標準是義大利制定的;礦泉水標準是法國制定的。一旦這些帶有地域特點的標準進入食品法典中,在國際貿易中就成為準繩,對我們十分不利。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李裏特認為,中國是最大的食物生産國,更是全球最大的食物消費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許多國外企業都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我們理應以我國的飲食消費特點,建立我們自己的標準,讓我們的標準影響食品國際貿易標準的形成,讓國外進口食品按照我們的標準生産。我國有許多獨特的農産品和食品,例如豆漿、油條、饅頭、腐乳等,應加快建立其規格標準。據悉,歐美等國為了加大向我國出口小麥,已經著手調查研究我國饅頭品質和饅頭用小麥的評價標準。所以,建立我國的標準體系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李裏特指出,我們的標準和國際接軌很重要,但一味強調和國際接軌並不可取,國外有些標準不一定是先進的,有的僅僅是習慣不同。例如果汁標準,歐美由於大量吃巧克力等甜食,因此在果汁標準中很強調酸度,國內一些食品專家由此開始呼籲,要適應國際市場,培育酸度高的果蔬品種,這沒有必要。日本在這方面就很清醒,強調做甜的果汁。當然不可否認,如果真要打國外市場,就必須按照國際標準生産,適應外國人的口味和習慣。但切不能顧此失彼。

    綠色食品不等於安全食品

    長期以來,消費者普遍存在這樣的認識誤區: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才是安全的。專家指出,綠色食品不等同於安全食品。事實上,上市産品只要合乎有關標準,就應該是安全食品。宣傳綠色食品的安全性對沒有認證的産品顯然是不公平的。據專家介紹,在國外,有機食品宣揚的更多的是一種理念、一種哲學,是一種回歸自然的做法,而並非是食品安全的標誌。

    李裏特認為,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不是解決食物安全問題的根本辦法。就像有些城市提倡走路、騎自行車,不是解決因汽車、飛機發展帶來交通擁擠、空氣污染問題一樣。

    他認為,大多數食品的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就算綠色食品嚴格監管,安全得以保證,但這只是很少量的食品,價格相對較高的食品,起不到太大作用。從攝取量和對人體健康影響最大的因素講,安全性管理的重點首先是飲用水,其次是蔬菜水果、糧食及其産品、畜産品、水産品等。而這些食物或食物成分又是被污染、被忽略的重點。解決這部分食品的安全問題才是根本。

    重視農殘問題的解決

    在論壇會上,農業部副部長劉堅在談到今年4月份在全國啟動的“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時指出,加強對農民生産者的教育培訓和指導很重要。最近對全國21個、省23個縣市的1099個農戶進行的調查顯示,90%的農戶選購農藥時優先考慮繁殖效果,而不考慮農藥毒性;90%農戶施藥時不採取安全防護措施;80%農戶隨意丟棄廢農藥包裝物和剩餘農藥;70%農戶不知道農藥超標對人體的危害;大多數農戶不按規定的安全間隔期采收。這些情況顯然不容樂觀。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的一位副教授告訴記者,在一些發達國家,大學生在田間地頭指導生産已經十分普遍,這和其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産模式相適應。我國農戶分散,存在著小生産與農業標準化的矛盾,這使得解決農殘問題面臨嚴峻考驗。

    此外,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還面臨著檢測手段與檢測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傳統的物流方式與建立農産品品質監督産地追溯制度的矛盾;無公害農産品成本提高與難以實現優質優價的矛盾;地方保護主義與統一大市場的矛盾等。

    安全是學生奶計劃的中心環節

    農業部農墾局副局長丁力指出,實施“學生飲用奶計劃”現在到了一個關鍵時期,學生飲用奶的衛生、品質和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實施的中心環節。必須引起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企業和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進一步提高對加強監管、確保安全的重要意義的認識。

    據悉,自2001年5月對北京、上海、天津、瀋陽4個試點城市中的7家企業進行認定,公佈為學生飲用奶定點企業後,7月份在22個省、市、自治區上報的56家申報企業中,又有42家企業通過了專家評審,但至今這42家企業遲遲沒有公佈,丁局長説主要出於對安全問題的審慎態度,待到學生飲用奶安全體系建立之後,再公佈。

    牛奶是一種易腐食品,稍有不慎,便容易發生中毒事故。中小學生的識別和應變能力較差,特別在集體組織飲用的情況下,發生事故帶來的影響和危害特別大。再加上目前營養餐和學生豆奶相繼出現了一些問題,也給學生奶帶來了“信任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安全問題解決得好不好,關係到這項計劃能不能繼續實施下去。下一步,農業部將加強監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責任制體系;對定點企業實行嚴格的動態管理;嚴格實行學校準入制。(來源:《市場報》)

    相關資料: 食品制假的十大特點

    據悉,百日打假聯合行動開展1個月以來,全國質檢系統查獲假冒偽劣産品貨值2.3億元,搗毀制假窩點1090個。其中,食品和“黑心棉”製品佔查處案件和貨值的1/4。

    據介紹,食品制假有十大特點:一是分佈廣。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食品制假現象;二是地點不定。造假地點變化多端,多數集中在管理比較薄弱的城鄉結合部;三是無照、無標生産。幾乎所有制假窩點都無任何證照和産品標準;四是設備簡陋,不具備生産條件,衛生環境極差。有些産品的造假設備形成了一定規模,並有向西部擴散傾向;五是添加非食用物質。造假者公開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非食用物質,如吊白塊、礦物質、非食用色素等;六是濫用添加劑,如色素、焦亞硫酸鈉等;七是回收超期變質食品再加工出售;八是品種繁雜,但主要集中在人們日常消費量最大的食品,如肉類、奶製品、醬製品、糧果類等;九是篡改生産日期和保質期,主要是把已生産産品的生産日期標注為未到的時間;十是侵犯智慧財産權,假冒國內其他廠家的各種知名品牌。(《市場報》)

    

    解決食品安全刻不容緩

    著名農業問題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教授近日表示,加入WTO,中國農業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食品安全問題。無論對農民、消費者,還是食品加工經銷企業來説,這個問題都至關重要。他呼籲説,農業食品安全問題多,與國際接軌刻不容緩。

    陳錫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中國始終面臨人口的巨大壓力,過去由於供給不足,農業生産一直追求高産量,疏于對農産品品質的管理,食品安全標準過低。

    陳錫文認為,傳統農業僅以解決溫飽為目標,已經不適應消費者的需求。新世紀中國農業應該以食品安全戰略代替傳統的發展思路,發展檢驗食物污染的新技術,改善食物品質和營養價值,把提供充足、營養、安全的食物作為一個完整的目標,納入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體系之中。

    他説,中國農産品在數量增長、品種優化、生産技術不斷進步的過程中,蘊含著潛在的危機。雖然採用先進技術對提高産品産量及産品外觀等方面有很大幫助,但也可能對農産品的品質和食品安全造成巨大破壞。

    陳錫文指出,中國農業要克服自身的弱勢地位,必須儘快與國際標準接軌。目前中國畜禽産品出口難的主要原因是疫病,而實行疫病公告制度,是與國際接軌的明智之舉。

    影響中國農産品出口的另一個因素,是化學物質在農産品中的殘留。現在,中國每年使用化肥4200萬噸,平均每公頃土地施用量超過400公斤,大大超過美國和歐洲每公頃使用225公斤的標準。化肥在土壤中的殘留相當嚴重,酸雨、硫和重金屬對土壤、農作物和水源形成污染,造成農産品中的毒害物質超標。

    陳錫文指出,目前,中國農産品的品質標準很不規範。雖然中國也已經頒布實施了一些食品安全品質標準及法規,但許多産品的品質標準低於國際水準。同時,由於許多新的食物種類和新的農藥、獸藥和化學品不斷投入使用,也為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及國際接軌帶來極大困難,使産品失去了國際競爭優勢。

    《市場報》 2001年12月26日

    

    


誰來為食品蔬菜市場消毒?!
農藥超標有人檢無人管 北京市場20%蔬菜不達標
今後的日子敢吃什麼?
食品業20大著名品牌出爐
食品衛生許可證開始清理整頓
國家質檢局:17種副食品不能吃
四大食品安全問題最受消費者關心
衛生部:我國面臨嚴重的食品污染問題
肉類食品兩成多不合格
北京人拒吃水發海鮮食品
北京發現摻甲醛水發食品
衛生部:中國人食品污染狀況有據可查
不潔食品威脅人們健康
我國綠色食品達2000多種
衛生部:嚴查違法生産經營肉與肉製品
八部委共商食品安全大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