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汽車大國(1):涌動的私車熱

    日本《朝日新聞》2002年10月29日文章:中國力量 走向汽車大國(1):涌動的私車熱(澤路毅彥、中野和郎)

    中國正在通往汽車大國的道路上疾馳。10年前這還是一個夢想,如今理想正在變為現實。在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的城市居民中間,私車熱正在升溫。歐美日的著名汽車廠商們都在緊盯著中國市場,它們不僅要使中國成為自己的生産基地,還在開發專門面向中國的轎車和不斷完善銷售網路。在中國個人消費和工業生産兩大領域,汽車正在登上中心舞臺。

    對上海的汽車推銷員來説,在顧客決定購買自己的車之後,還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如果不能確保申請到汽車牌照,車是賣不出去的。上海的交管部門以交通擁擠為由,對個人新車上牌照實行一定限制,每月通過一次招標活動公開發放車牌。

    “花2萬7千元也不一定能得到。”

    相當於兩人一年的收入

    26日是週末,上海市郊外的“競拍市場”對10月份預定發放的3200隻牌照進行了招標活動。紛涌而來的汽車推銷員們一邊使用手機和顧客保持聯繫,一邊緊盯電腦終端顯示屏。看到最終結果時,“哦!”人群中發出了一陣歡呼聲。

    最低中標價格是2萬6400元。上海通用公司的普及型轎車“賽歐”的銷售價是10萬元,而車牌價格卻超過了車本身價格的1/4。儘管如此,上海市民的購車熱情卻不見降溫。實際上,這次招標活動中有1461人吞下了失敗的苦水。

    同為銀行職員的烏惟成(30歲)和陳路(29歲)夫婦今年購買了一輛“賽歐”。他們三年前結婚,第二年購買了一套130平方米的住房。作為下一個夢想的私家車也終於到手了。“賽歐”本身的價格加上車牌費用和稅金以及保險金,總共花了近18萬元,相當於兩人一年的收入。他們購車首付6萬元,剩餘貸款3年還清。

    “現在沒有汽車的生活是不可想像的”,陳路説道。每天早上,烏惟成開車將妻子送到地鐵站口,然後繼續開車去上班。到了週末,陳路則開車到郊外的大型超市購物。

    夢想成真

    今年,中國轎車市場銷售量有望達到100萬輛。較之早前政府制訂的2005年達到100萬輛的目標,該目標的實現提前了3年。進入汽車社會的夢想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我1964年進豐田公司,與當時的日本相比,如今的中國的私車熱更火。”從本月起,豐田公司專門面向中國市場推出的轎車將在中國投入生産。久津間幸雄(61歲)對此充滿了期待。他在豐田公司工作了38年,如今工作重點轉向中國,正在著手開拓豐田轎車在中國的銷售網路。

    中國的汽車專賣店正在從“只要進貨,就能賣出”的階段轉入“重視售後服務、顧客至上”的階段。久津間領導著中國50個豐田汽車銷售網點,他認為:“如果半年內工作做得不徹底,就難以保證向顧客提供優質的服務”,他在中國的銷售網點中引導了改革之風。

    上海大型銷售集團永達汽車的王振威副總經理表示:“不愧是豐田。他們的工作極為細緻和嚴格。”除了作上海通用、上海大眾、廣州本田的銷售代理外,永達汽車最近新開設了一家豐田汽車的銷售公司。現在僅在上海就有超過100家汽車銷售代理商,不是發展壯大就是被淘汰,它們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永達的首席推銷員吳懷心(34歲)僅在9月份就賣出了8輛轎車。兩年前,他辭掉銷售機械設備的工作,進入永達。手持名片,他轉遍了市中心的高級住宅區。成果是掌握了一張250名顧客的名單,他分析認為:“30歲到40歲年齡層顧客的反應較好。因為他們對於預期收入增長懷有信心,所以有購車的想法。”

    貸款購車普及

    對中國的私車熱形成強力支撐的是購車貸款的普及。購車貸款業務雖然在90年代末才正式推出,但截止8月底,上海地區的貸款總額已達30億元,不到4年的時間裏膨脹了50倍。

    在主要辦理購車貸款業務的中國工商銀行,從新車到二手車,有多達10余種的貸款業務項目。擔保除了車輛外還可使用有價證券,顧客分為四個檔次,據此決定最高貸款給付金額,最長還款年限為8年。

    最早開辦住房貸款業務的建設銀行也認識到“上海市民的消費焦點正在轉向汽車”,從而開始重點致力於購車貸款業務。建行靈活使用現有的住宅貸款顧客資料,並推出了從申請到受理僅需三天的新業務。上海年經濟增長率超過10%,上海的資金正在從住房流向私車。在作為中國經濟“牽引車”的沿海地區,汽車産業正發揮了火車頭的作用。

    網際網路專業網站“人來車網”的總編任曉東如此説道:“只要取消對新車上牌照的限制和將汽車購買稅降低10%,私車熱馬上就能沸騰起來。”

    中國網2002年11月4日


201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市場(2)
201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市場(1)
日報報道中國的“私家車熱”令人不安
“中國轎車” 駛入戰國時代
價格戰于中國汽車業無益
盲目鍾愛私車 種下堵車惡果
中國:邁向汽車大國
中國企盼購車的快速通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