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經濟從農村開始(1)  

    美國《華盛頓郵報》2002年9月25日海外報道:中國新經濟從農村開始(1)(作者:彼得S古德曼/Peter S. Goodman)

    中國安徽省太和縣,劉樹兵(音譯)站在自家的半英畝(3畝)田地上,注視著不遠處正在修建的六車道的高速公路。這片田地劉家的幾代人耕種了兩百多年,種出來的麥子養活了劉家的老老小小。現在,劉樹兵不得不為土地的未來重新打算。農作物的價格在下跌,這部分是因為那條高速公路——它將這個中國中部平原上小小的村子和上海港連接了起來,它的延長線直通向美國,那裏的糧食既便宜又豐富。

    但是公路也把小村子和附近的馬鈴薯加工場連接了起來。這個加工廠為麥當勞快餐公司生産炸薯條,當地農民可以通過向加工廠出售他們種植的優質馬鈴薯獲得可觀的收入。公路還縮短了將蔬菜運到沿海港口所需要的時間,優質的蔬菜得以遠銷國外。劉樹兵也在嘗試進入這些新的市場。在他家田地的一角種了一些荷蘭薄荷,劉樹兵要把這些薄荷賣給一家牙膏廠。如果這種嘗試成功的話,他們家將會少種一些小麥,卻多掙一些錢。

    “我們這些農民最先考慮的是填飽自己的肚子,只要有吃有喝我們就不太想改變自己的生活。”劉樹兵説,“當你在自家地裏種一些你以前從來沒有種過的東西的時候,你心裏會不踏實。但是我知道改變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必須適應這個社會。”

    中國正在繼續著她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偉大轉變。以往由政府計劃決定的經濟現在則由市場和全球貿易決定。中國經濟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五億中國農民能否在複雜的市場經濟中把握好他們的經營方向,能否抓住新的機遇,迎接新的挑戰。

    翻開中國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中國的命運總是和中國農民的命運緊密相連。半個世紀以前,正是由於代表了中國農民的利益,得到了中國農民的支援,中國共産黨才順利的打敗了國民黨,取得了中國的政權。今天,中國高層官員和政策顧問們也特別關注著中國農民的狀況。

    今天,在中國傳統的農業經濟領域裏,很多農産品的價格多年不變,有一些産品的價格甚至開始下跌。但是農民的支出和稅務卻在增長。事實上中國高速發展的大城市和農村之間的貧富差距是在增加。中國有九億人口生活在農村。在今年春天舉行的一次全國人大常委會上,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表示提高農民收入是他的一項重要任務。

    中國領導人們明白經濟改革給處在生産力第一線的農民帶來的壓力非常大。尤其是當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為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規範,中國的許多政策將都在改變。農民們將是最先受到入世衝擊的群體。保護性關稅將會降低,外國農産品將大舉進入中國市場,與中國農産品展開激烈的競爭。

    對於整個中國來説,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有益的:中國商品的出口將更加容易;通過參與國際競爭,中國企業的效率將會大大提高,實力會有所增強。但是有得必有失,中國的某些經濟部門短期內將處於更加艱難的環境中,中國東北部地區的農業就是其中之一。中國必須給這些部門以更大的支援。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農業公社被解散,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迅速推廣普及。農民的收入與他們的生産直接掛鉤,農民的生産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農業産量迅速提高。但是中國的人口眾多,土地因而被分散,每戶農民都只有幾畝田地。中國很少有大型的農場。北美和澳大利亞動輒幾千英畝的農場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産力,降低了農産品成本。中國的小麥、玉米、米花等主要農産品的價格與國家市場價格相比普遍貴十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且美國還有農業津貼制度。一旦中國的農産品市場完全放開,大量外國農産品涌入,價格將會降低,中國農民的收入也會降低。

    根據中國國務院的統計報告,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中國將有一千三百萬農民停止種植小麥、玉米和棉花等傳統農作物,其中一百五十萬人將種植利潤更高的經濟作物。一些經濟學家的研究表明中國將有大約兩億農民離開土地,從事工商業經營。這是中國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一部分。變革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變革本身卻充滿著艱辛。

    中國農業部下屬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的負責人柯炳生教授説道:“中國農民現在的處境並不好,經濟體制改革給農業帶來的衝擊是深遠的。”

    柯秉生和其他政策制定者們正在全力開展農村減負工作,希望在複雜的經濟環境中保護農民的利益。他們也關注著由新的市場壓力所帶來的新的機遇。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對二十年前那場意義深遠的經濟體制改革的延續。從1992年到2001年,中國農産品關稅已經從42.5%下降到了21%。按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的協定,到2004年,農産品關稅還要下調到17%。只有少量外國農産品的關稅可以高於最高關稅限制。

    中國官方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昆説道:“與我們以前的改革相比,這次變革相當劇烈。”

    中國政府希望通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刺激農民們放棄不具備競爭力的傳統糧食種植業,從事有優勢的經濟作物種植業。中國的很多農産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例如水果、蔬菜、堅果等等。中國的家畜、魚蝦養殖業同樣具有很大的優勢,因為這些都是勞動密集型産業,而中國的勞動力價格相對較低。

    在中國東部沿海的山東省,原先種植糧食作物的農民們已經轉為種植出口蔬菜。根據各方面統計,日本食用的蔬菜中40%以上來自中國。農業部統計表明,2002年上半年,中國出口農産品價值總額高達八十億美元。

    農業上某些方面的損失恰好是另一方面的收穫。比如説玉米價格的下跌可能會傷害到玉米種植者的利益;但是玉米主要是用來餵養家畜的,家畜養殖的成本會下降,家畜養殖者得到了利益。最終中國還會有三分之二的農民種植穀物。

    中國網2002年9月26日


中國直面“三農問題”(下)
中國直面“三農問題”(上)
日報:發生巨變的中國農村
中國形成新農業戰略
中國農村婦女自殺率偏高
對農村婦女進行職業培訓
BBC:中國農村的稅務改革
外刊稱入世或能解決三農問題
被縛于土地的中國農民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