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稱入世或能解決三農問題  

    新加坡《海峽時報》2002年6月11日文章:入世為中國農民帶來契機——作者:李瑤舜(音)

    對於中國來説,改革開放這一政策的提出和實行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自1978年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在探索中前進,中國的綜合國力也隨著改革的進行而不斷增強。在近25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取得了無數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然而就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來説,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無疑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它將從很多方面對中國的各行各業産生深遠影響。

    毫無疑問,世貿規則將為中國的廣大消費者、中小企業以及外國投資者帶來切實的利益。然而,對於加入WTO給中國農民帶來的影響,很多人都表示了恰當的憂慮。

    19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帶領中國進行了偉大的農業改革,廣大農民逐漸告別貧窮,走上了富裕的道路。然而,加入WTO似乎給中國農民帶來了直接而又迫切的威脅。反思中國傳奇似的歷史以及當今的現實,中國農民對於入世的恐懼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中國也開始了民族復興的過程,在整個發展中,農業處於一個相對滯後的地位,在有些時候,農業不得不為工業發展的需要讓路。因此,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相對於社會各階層而言,中國農民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地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農業和農民會面臨一些挑戰,但是,中國加入WTO並不會以犧牲農業為代價,中國政府會借助世貿規則,結束農民在政治經濟生活中的無權狀況,逐步縮小而不是擴大農民與其他階層的差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民在中國佔大多數,當時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極為不利,為了在短時間內達到經濟的騰飛,以便有足夠的能力抵抗西方大國的經濟封鎖,中國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工業化運動,在這個過程中産生了一大批工人,而農民地位的相對落後無形中成了這次工業化運動的副産物。當時中國的領導人已經看到了這一點,於是才對中國農業進行了生産方式的徹底改革,農業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説中國的改革還是從農業改革開始的。新的思想觀念使中國農村出現了一批鄉鎮企業,這些企業的領導者是農民,僱員也是農民,農民通過努力使自己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活力之源。同時,中國國有企業的一些弊端逐漸暴露,中國工業逐漸失去活力。於是國有企業又成為焦點,人們又把目光由中國農業轉向中國工業。中國農業有了活力,農民問題似乎解決了,可是中國農民的地位卻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情況就不一樣了。

    許多人都認為入世將使中國農村面臨競爭,導致農民的失業,其實不然。中國入世雖然會使國外農産品大量涌入中國,但是同時也會使中國一些非農業、勞動力密集型工業例如紡織和服裝業的生産規模迅速擴大,這需要大量中國農村勞動力的支援,從而能夠吸收那些失業的中國農民。在中國,農業流動人口大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許多中國農民為了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紛紛來到中國城市。

    另外,中國入世後,中國農民的地位會上升,會逐漸與中國工人階層達到平衡。在中國進行工業化的過程中,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最有效的擴大工業規模,中國一直沒有充分重視“比較利益”這一概念。在競爭激烈的商品生産時代,當一個企業在生産某種商品時能夠獲得比其他同類企業高的利潤,那麼這個企業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可是由於中國的一些工業企業一直依靠中國政府的大力扶持,才能生産、發展,所以企業利潤率低於國際同行的平均水準。然而中國與國際接軌是必然趨勢,中國工業企業不可能長期依靠拐杖,同時,由於面對外部競爭,中國銀行也要重新選擇貸款對象,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失去政策支援就會失去資金來源,於是便有更多的資金供農業生産者利用。當政府不再刻意扶持工業的時候,農民的地位就會相對上升。

    所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將是一劑催化劑,它將推動中國企業參與競爭、提高生産效率,為中國提供一個崇尚自由公平競爭、平等參與、併為智慧財産權提供有力保護的經濟環境。對於中國農民來説,入世不僅僅是一次挑戰,它更為農民帶來了一個蛻變的機會,蛻變後的中國農業將獲得新生,農民也將獲得應有的社會地位。雖然,在面臨巨大壓力時難免會令人覺得痛苦,但是,將會有無數人從中受益,包括被縛于土地上的中國農民。

    中國網2002/6/13


農村教育決定中國未來
被縛于土地的中國農民
中國的赤腳律師1:解題、緣起及其他
中國的赤腳律師2:新逼上梁山記
中國的赤腳律師3:歷史不會重復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