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我國旅遊業的隱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遊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純的接待國際入境旅遊發展到今天的國內旅遊、國際入境旅遊和出境旅遊並存的興旺格局,為國家和各地經濟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時之間,旅遊業被戴上了“無煙工業”、“朝陽産業”種種光環。據統計,我國已有27個省、市、自治區把旅遊業確立為本省、市、自治區的“支柱産業”、“龍頭産業”、“重點産業”、“先導産業”等等。各市、地、縣、鄉(鎮)更是如此,在全國範圍內出現了一股“全民辦旅遊”的熱潮。在假日經濟、旅遊經濟的熱浪中,似也有必要進行一些冷思考。

    眾所週知,旅遊活動的開展,要受到眾多客觀條件的制約。首先,收入水準就起著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當一個國家的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GDP)達到1000美元時,其國民才能普遍産生國內旅遊的需求;GDP達到4000美元時,其國民才能普遍産生出國旅遊的需求。其次,還要受到閒暇時間的約束。閒暇時間,特別是帶薪假期,目前在世界上實行的國家畢竟還不普遍,享受帶薪假期的人數終究也十分有限。

    旅遊活動的開展,除了要受到個人條件的制約外,影響因素實在是太多。從大的方面看,旅遊客源國和旅遊目的地國之間的關係是否融洽和友善,會直接影響到這兩個國家之間人民互相旅遊;通貨膨脹、經濟危機、匯率變化等也要影響到旅遊活動的開展;甚至一次偶然的事件也會使旅遊受到長時期的影響;旅遊目的地發生瘟疫、疾病、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旅遊活動的開展,而這些因素是旅遊目的地國家和地區所不能控制的。

    再者,像我國這樣一個大國,用很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來發展旅遊業,對國家整體經濟發展也是十分不利的。國際旅遊者來華總數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制地增長,蛋糕只有那麼大,吃的人多了,每人分到的就有限。眾多的地區爭奪有限的旅遊者,容易産生無序競爭,導致惡性削價,影響旅遊經濟效益。90年代以來,我國接待的國際旅遊者人數在增加,但許多旅遊企業的經濟效益卻在下降,無序競爭和惡性削價是其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如果各省、市、自治區都一起傾注全力來發展旅遊業,于國於民都不利。

    戰後的確有一些國家把旅遊業作為“支柱産業”來發展取得成功的先例,但主要是一些小國,如歐洲的瑞士、亞洲的新加坡等。像我國這樣一個大國,要把旅遊業培育成整個國家的“支柱産業”是不可想像的。因為,我國是一個自然環境多樣、人口眾多的國家。由於自然和歷史的原因,使得我國各地區不但在社會經濟基礎上差距很大,就是在資源條件上也有很大的差別。在發展旅遊業的條件上也不完全一致。有的地區發展旅遊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有的地區發展旅遊業的條件就完全不具備。如果我們不顧本地區自身的條件,硬要把旅遊業作為自己的“支柱産業”,那麼,最終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我們在對旅遊業認識上的“誤區”也亟待澄清。比如,“無煙工業”並不等於“無污染”行業,也有不少負面影響;旅遊業並不是“投資少、見效快”的行業,其投資不能説少,而見效也未見得就很快。類似問題,值得我們冷靜思考。

    我們應該看到,發展旅遊業,對我國經濟建設會起到很大的作用,但發展旅遊業必須因地制宜,必鬚根據各地區的旅遊資源狀況、社會經濟基礎、旅遊客源狀況等來決定。

    對目前全民辦旅遊,各地區競相把旅遊業作為“支柱産業”、“龍頭産業”、“先導産業”來發展的這種局面,國家必須進行宏觀調控。對那些一無旅遊資源優勢、二無旅遊客源市場優勢、三無社會經濟基礎也要發展旅遊業的地區,必須強行“剎車”,以免造成更大的浪費。

    

     《市場報》2001年5月2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