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國九本經濟學圖書介評

    2001年中國經濟學圖書,最為獨領風騷的要算是商務印書館的張五常《佃農理論》、《經濟解釋》及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隨意集》、《憑闌集》與《學術上的老人與海》了。張教授的書憑其國際學術界地位(華人圈經濟學界的“第一人”),憑其中文世界經濟散文的拓荒者,能夠在國內圖書市場上自由馳騁也就名至實歸了。

    還有,拉豐主編的《經濟理論的進展》和《電信競爭》、希勒的《非理性繁榮》、聖吉的《第五項修煉》、李揚主編的《中國金融理論前沿Ⅱ》、文貫中等主編的《WTO與中國:走經濟全球化發展之路》、汪丁丁的《記住“未來”》、王振中主編的《挑戰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大師們》等都是難得好書。當然,在經濟學科如此繁榮的今天,書店裏圖書萬紫千紅、百花爭艷,要從眾多的圖書選出幾種認為最好的圖書來介紹並非易事,本版當然會以圖書的生命力為依歸,但也不免會滲入個人的偏好挑出評價的圖書,挂一漏萬,甚歉。

    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學經

    ———讀《經濟理論的進展》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哈佛康橋叢書中的《經濟理論的進展》一書,是由拉豐編的一本文集。這些論文儘管是在10年前就已完成,但每篇文章都是由當時的經濟學理論頂尖高手所寫,完全代表了當時及現代經濟學的最高水準。整個論文集以博弈論為主線或方法,對不完全資訊條件下的簽約和監督、委託代理理論與機制設計、合約談判、風險行為、金融合約理論、合謀與組織理論、證券市場的不完全性等方面各抒己見、發表高論。正如拉豐最近所指出的那樣,儘管此書出版已有10多年了,但近10年來這一前沿領域僅取得有限的進步。也就是説,這些經濟學的頂尖學者的高論,即使過去了10年多,但人們仍然只能站在這些經濟學高手的肩膀上,他們之作仍然代表著當代經濟學的最高水準。可以説,本書各文章的作者個個都是潛在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因為,他們所討論的論題、他們的研究進展、他們所指明的經濟學研究方向,都代表現代經濟學的未來之路。可以説,隨著本書時間的推移,本書中的研究文章都會成為各個領域中的經典之作。而本書的出版,一下就可以讓國內莘莘學子接觸到代表該時代的經濟學理論最高水準的著作,跨入現代主流經濟學的最前沿。所以,我極力推薦此書,但願有志於現代經濟學的同學與同仁一起來分享這種喜悅,以便我們更快地走向世界。

    萬綠叢中一點紅

    ———讀文貫中主編《WTO與中國:走經濟全球化發展之路》加入WTO,是中國2001年歡天喜地的一件大事,因此,關於WTO的書就像潮水般涌向書店,百舸爭流,泥沙齊下。據有人統計,到目前為止出過關於WTO方面的已有7000多種了。這個數字實在讓人目瞪口呆。

    中國的資源浪費怎麼會到如此之地步呢?正如有人所言的,在這樣幾千種圖書中,能夠給人或是知識、或是資訊、或是觀點的書寥寥無幾。

    天下文章一大抄,抄到最後問題越來越糊塗,越來越不清楚,也正梁小民所説的,最後都成了一些廢話胡話了。確實如此,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身負文化傳播者重任的出版社及學者個個都捲入這場爭名奪利的浪潮中,否則,怎麼會僅這樣一個主題就出版幾千種沒有價值的圖書呢?

    不過,在這萬綠叢中卻也顯露出一點紅。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出版的、文貫中主編的《WTO與中國:走經濟全球化發展之路》則是氾濫成災的WTO圖書中的好書。本書是中國留美經濟學會2000年年會論文集。書中包括了陳平、樊綱、李稻葵、姚洋、田國強、易綱、文貫中等一大批20世紀80~90年代中國留美者的宏論。他們分別從政府職能、農業、工業、金融、保險、投資等涉及到中國入世後所有的主要問題都進行了討論。這些討論也並非一定會符合中國實際情況,但是其討論問題的方法與態度,都是中國經濟學研究的示範。

    走向天人合一現代管理之路

    ———讀聖吉的《第五項修煉》

    在工業化社會,自然科學的發展紛紛走向它的極端,人們對世界萬物條分縷析,自然、人類、個人都成了一個毫不關聯的小原子。雖然人的主體性及個人意志得到高揚與突顯,但自然萬物成了人類任何擺布的婢女,而且我們的社會組織也成了一個個分立孤獨的東西。學校教育成片斷知識的傳授,政府成了既得利益集團不同需求的分割,企業部門之間、一線生産者與管理者之間的對立與衝突隨處可見。而且這種趨勢隨著現代工業化的進展,其步調進一步加快了。

    面對著他人現代化過程所走過的路,我們也是否步其後塵,重新踏上社會組織管理二元分立之路。正如聖吉所言,“我們自然要問,你們會不會步工業社會的後塵?物質愈富足,就愈是惟恐我獨尊,傲視于自然秩序之上?你們會不會犧牲社會來發展經濟?你們會不會變成另外一個不擇手段地來奴役社會?

    或另有選擇?”聖吉的《第五項修煉》一書就是走出傳統智慧的框架,希望從天人合一的理念中找到一條通向現代組織管理之道。

    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最先進的“系統思考、學習型組織”

    管理科學新技術,通道“第五項修煉”及其工具,不斷學習、提高企業組織的競爭力,從而使得現代企業立於不敗之地。可以説,《第五項修煉》給組織管理帶來了一個全新理念,而這些理念轉化為實際管理制度與行為,就可能引起管理方式的大變革。

    電信競爭的規則如何確立

    ———讀《電信競爭》

    近20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驚人的發展,此番輝煌當然應該歸功於市場經濟機制的引進,歸功於這種機制給予于廣大民眾可以自由展發展的空間。但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由於既得利益者不願或不可能願意放棄自己的既得利益,不願意或不可能願意他人來分享社會的成果,因此,權勢者與政府主導社會經濟仍然隨著可見,特別是在他們認為一些私人資本無法進入的領域,權勢者主導更是無可復加了。

    如在一些基礎産業部門,如電信、電力、天然氣、交通運輸、郵政、航空等部門,他們都在竭力保持那種自然壟斷的局面。

    對於這些部門,其基礎設施投資的固定成本極高,如果讓它們處於完全競爭狀態下,一定會出現基礎設施重復購置,固定的社會成本極度其昂貴。因此,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國內外學者都主張這些部門仍然需要在自然壟斷的狀態下,仍然要對這些行業實現有效的管制。但是,實行政府管制,社會資源能夠有效配置嗎?如果能夠實行社會資源有效配置,那麼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激勵約束模式?

    在本書中,就是對20多年來國際間經驗與教訓進行了理論化的分析,並從中形成了一般性的激勵管制模式,以便為世界各國一起來分享。

    其實,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如果在管制與非管制之間尋找合適的均衡點,也是能否保證市場自由競爭的關鍵所在。特別是對資本投資過大的基礎性行業,如何確定這些基礎設施有效使用的規則並非易事。因為,不僅在於這些基礎設施的有效使用,而且在於如何刺激其投資,在現行管制的規則下既得利益者總是會利用他們已掌握管制的話語權阻止他人進入,或是制定一些只有利於他們的自身運作規則。還有,地區差異性的處理等方面都是在這些基礎設施部門引進市場競爭機制的障礙。本書就是以電信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討論與分析,並從中引伸出不少一般性的結論。

    可以説,在中國,把市場機制如何引入這些基礎設施部門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重點,上面所到的問題在這些部門也隨處可見。本書的出版不僅在於它是一本關於電信改革和競爭的深思熟慮的著作,在於它對電信管制、市場開放、定價、網間互聯和普遍服務等方面的問題分析提出了具有啟發性見解,而且在於它對整個自然壟斷的基礎性部門的分析給出了一般性的解釋。這不僅對電信業競爭規則的確立,而且對基礎設施部門競爭規則的確立都具有普遍的意義。目前,這些正是中國經濟改革最為滯後的地方。這正是我推薦此書的意義所在。

    經濟學的真諦來源於現實生活

    ———讀張五常的《經濟解釋》張五常與科斯一樣對案例的實證分析好之成癖。要了解市場的運作,他曾在廣東倒賣玉、到油田及煉油廠實地調查、到華盛頓州的果園及養蜂廠考察、年宵夜在香港街頭賣桔等。

    可以説,本書的一篇篇文章,基本上是一個個的案例實證分析,無論是分成租佃制、公海漁業、香港租務管制、婚姻合約,還是座位定價、商業秘密、發明專利等都是如此。

    張五常按照科斯的思路研究了大量的件工合約,指出了科斯原創性的思想本質上是正確的。認為選擇不同的合約完全是減少交易費用的結果。

    他認為科斯主張“企業代替市場”的觀點是不完全的。因為,人們在交易中對合約安排的選擇只是一種合約安排代替另一種合約安排,而不是一種企業代替一種市場。正是在這意義上,在私人産權制度下,一種企業組織制度的安排就是一種合約安排的形式,企業組織的選擇本質上就是合約的選擇。

    從而把合約安排的含義已泛化為制度安排的意蘊。

    還有,在芝加哥大學期間,張五常曾與科斯就《社會成本問題》一文多次進行富有啟發性的討論。張五常曾以他那敏銳的眼光和超人的悟性指出了這篇文章前所未有的劃時代意義。這是當時連科斯本人也未曾意識到的。

    從本書所收錄的文章可以看到,張五常自60年代以來,在産權的界定、合約的安排、交易費用理論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例如,他對“外部性”問題,張五常曾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實證的研究。他曾以公海漁業入手,研究多種外在性的效果;他也曾前往華盛頓州的果園和養蜂場,調查“外部性”效果存在的真實性;他曾專注地觀察過穿稻田而過的火車對稻田收益的影響,提出産權經濟學中著名的“火車與飛鳥”的案例。並用各種案例對“外部性”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實證研究,指出了“外部性”是一個沒有意義的概念,因為人們忽略了合約是結構性的,而那所謂“外部性”,只不過是人們沒有想到合約的結構性可以包羅萬象,而合約的結構又取決於交易費用。

    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研究也是張五常開其先河。談到非正式制度規則的影響與作用,人們一般會想到諾斯,因為諾斯就這方面的系統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實,早在諾斯注意這個問題之前,張五常就進行了專門的研究。1972年英國《皇家經濟學季刊》刊出了張五常的《子女和婚姻合約中的産權執行問題》一文。該文認為,婚姻作為丈夫和妻子之間權利執行和轉移的一種合約形式,是文明史上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它在歷史上不僅是由市場自由地決定的,而且還牽涉到多個方面的決定和紛繁的價值觀念。

    迄今為止一向被視為純社會學或人類學的現象,應該給予經濟學的合理解釋。

    可以説,本書許多論文早已成了新制度經濟學經典,這也正是本書魅力四射之所在。

    合約是減少交易費用選擇的結果———讀張五常的《佃農理論》

    《佃農理論》作為一篇經典之作,其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重要性越來越大,它是現代合約經濟學的開山之作,是現代經濟學文獻的經典。它以現代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對分成租佃製作出了新解釋,推翻了以往的傳統理論,建立了“新佃農理論”。

    分成租佃問題,古典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及新古典經濟學家(如馬歇爾)都有所關注,但是在以往的佃農理論看來,分成租佃制是低效率的或無效率的。

    但是,一種低效率或無效率的制度安排為什麼能夠長期存在或久盛不衰?帶著這個疑惑,張五常研究了台灣50年代時期的土地改革,並從中引伸出一般性的理論: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條件下,不同的合約安排其效率相同。因此,在私有産許可權制之財富極大的前提下,不論地主自耕、雇人生産、分租或定租的土地耕作情況,其資源配置的效率都是一樣的。這就是新佃農理論的基本實質。合約的形成包括以某種形式部分轉讓産權,例如出租、雇用或抵押。産權的這種轉讓,以及在生産中各種投入要素的相互協調,都是要花費成本的,其中包括商定和執行合約條款的成本。如果人們確定了交易成本,那麼合約安排的選擇也就確定了。

    不過,因為交易成本還取決於可供選擇的法律制度安排,但是在上面的討論中,我們想當然地設定了法律機關的一定的執法水準。在現有的法律制度下,如果忽略了法律制度的選擇與發展,涉及交易成本的帕累托最優條件也就模糊不清了。因此,張五常進而分析了法律對土地所有者從年産出中獲取最大比例地租的約束條件。

    張五常的佃農理論一再強調産權在經濟運作中的重要性,主張交易費用對産權運作的重要影響。認為如果不把産權界定清楚,不用市場的價格機制來界定産權,或是否認個人産權的存在,或是政府過多地干涉資源的配置,那麼必將導致資源配置的無效率。這些都是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內容,因此如何估計張五常對現代新制度經濟學的貢獻與影響都不會過高。

    本書對現代經濟學的貢獻還表現在張五常以新制度經濟學的觀念去研究合約問題,從而奠定了現代合約經濟學的基礎,也成了現代合約經濟學的開山之作。還有,該書不僅具有理論上的創新性與深入性,文字優美、格式規範,亦成了不少經濟學學子寫作的範文,在英語世界具有廣泛的市場。

    從羊群效應走出

    ———讀《非理性繁榮》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從眾效應隨處可見。看到人們都在小攤上購買水果,你也會湊過去買上幾斤;如果大家蜂擁而來看電影,你也許會毫不猶豫地看上一場;證券交易大堂中人頭涌動、股價飚升,你也會怦然心動買進———在2000年前幾年,美國股市的價格一漲再漲,一個歷史記錄一個歷史記錄的刷新,美國股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但是,為什麼處於千年之交的美國股市會達到這麼高的水準?哪些變化因素導致了股價如此飚升?這些變化對新千年到來的股市前景會有哪些影響?即使存在回調的可能,那些保持股市的現有高位甚或再創新高的基本因素仍會發揮威力無比的作用嗎?或者股市的飚升僅是非理性的繁榮而已?投資者的美好願望是否掩蓋了事情的真相呢?

    希勒的《非理性繁榮》一書就是在美國股市如日中天的時候來回答這些問題。

    作者走出了傳統智慧分析的思路,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對上述問題進行歷史與現實的梳理與分析,指出了當時的股市高價得以維持主要是由於投資者的熱情而不是與實際價值一致的預測。在這種情況下,儘管市場可能維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來10年或20年裏,股市的總體前景將會非常慘澹,甚至十分危險。在一片買進熱浪中,主流媒體每天的頭條新聞都是股價在飚升,道瓊斯指數如何會上升到36000點或40000點,甚至於100000點。整個社會與民眾都陷入了股價的一片狂熱之中。在這個時候,希勒的警世良言顯得微乎其微。但實際上,事實很快就把民眾的狂熱擊得粉碎。不到一年,美國的所有股票都急遽下挫,特別是納斯達克指數跌得慘不忍睹。這就是本書的魅力所在。

    在中國,股市的投機性泡沫有過之而無不及,儘管近期股指價格有所回調。新年伊始,希望在中國股市投資的民眾,讀一讀希勒的《非理性繁榮》,你或許會知道明年或未來中國的股市該是什麼,未來發展會是怎麼樣。

    

    《挑戰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大師們》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由王振中主編的《挑戰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大師們》一書,儘管其中所寫的內容並不見得如何精到,而且甚至於其中有些大師的思想內容寫得像壓縮餅乾一樣既乾燥又無味,但是本書給中國經濟學或圖書出版業開闢了一個十分廣闊的領域。而其書所選人物較為精到,2001年經濟學諾獎得主盡收其內。其所選人物,確實是現代經濟學大名鼎鼎的名家。

    

    現代經濟學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在西方發達的國家中,能夠稱得上經濟學專家的有10萬人之多,但是中國社會及民眾能夠了解的有多少,除了已經獲得諾獎的少數幾十人之外,其他人都在國人的視野之外,而且這些諾獎得主的成果都是在幾十前完成的。如果我們僅限于得了諾獎之後我們才來了解其成果,那麼中國的經濟學知識永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幾十年之後。試想在這樣的知識背景下,國人的經濟學知識與經濟學研究是無法與國際水準相比擬的。正是從這意義上説,我們應該打開這扇大門,把更多更好的經濟學知識引進國內來。而此書就是一個好的開頭。

    

    《記住“未來”》

    

    《記住“未來”》是汪丁丁2001年的新作。從書名來看,是十分別致的,如果不出自汪丁丁的手筆,是無人可有這種神來之筆的。無論是從心理來説,還是從邏輯來演繹,記住的東西永遠只能是過去式,未來的東西如何可記住呢?

    

    但是,在汪丁丁的眼裏,人們的知識或情感都是在想像、嚮往及展望中,如果把這些想像、嚮往留在人的現在之中,自然也就留在我們的記憶中了。我想,儘管這種記憶不會如生活之樹常綠,但它卻會提供給現代人更多的活力與動力。

    對汪丁丁的文章,2001年爭議紛紛,別人的褒貶如何,我且存而不論。看文章,就如個人之飲食,眾口難調。但是我喜歡汪丁丁文章縱橫捭闔的風格,他從時間維度與空間的維度把一個個的知識點,集合為一個洋洋大觀的整體。這裡既有它的表像與外觀,更有它的深邃與內涵。而這種深邃與內涵則表現了丁丁文章的獨到性。可以説,汪丁丁的無論是那一篇文章,是短文還是大論,你如果真的是用心去讀、去理解,總是會讀出其中的趣味來的。如果你不用心去讀,那麼所看到僅是歷史人物及不同學科概念的堆砌。如果説,我們社會每一個人所作之文都給予讀者一點東西,那怕是一點點東西,那麼我們社會可讀之文章就會更多一些了。

    

    《21世紀經濟報道》2002年1月7日

    

    

    


2001圖書行業走勢
或無邪或忐忑 暢銷書封面上的13張笑臉
一個網路版主在2001年的讀書隨想
從那些杜撰的故事裏尋找快樂──2001年小説速讀
誰在暢銷 誰在流行?——2001年暢銷書分析
推薦:2001年度好書
2001年書情猜想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