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2001年度好書

    政治理論

    ●《西方政治傳統》,弗沃特金斯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1700元

    進入21世紀,法治成了關係改革開放成敗的重要因素,也是參加WTO後能否把挑戰轉化為機遇的關鍵因素之一。讓法治的基本知識化為廣大公民的常識成為我們的迫切需要。本書雖以《西方政治傳統》為題,但現代政治、法治、自由主義本來就難分難解。本書第一章講的就是“西方法治思想的起源”,從古希臘講起。讀完全書,對法治和現代政治的由來,以及它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會有一個比較全面和清晰的了解。(袁偉時)

    ●《政治科學》,邁克爾羅斯金等著,華夏出版社2001年1月,4500元

    本書是為美國許多大學選用的政治學基礎教材,它“採取相容並包的方法,而不刻意兜售任何單一的理論、概念框架或範式”。因此,對中國讀者來説,它是一本難得的政治科學常識讀本。它所闡釋的基本知識,是普通公民都應知道的東西。本書敘事簡明扼要,清晰準確,便於閱讀。(袁偉時)

    ●《西方公民不服從的傳統》,何懷宏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1860元

    編一個翻譯文集能有這樣的學術思路和結構上的精到安排,非大家不能。何懷宏先生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和嚴謹細緻的學術規範涉及了一個不很規順的話題。書中許多思想比阿爾圖塞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理論要更有社會行動的現實性和人作為個體的積極性,在我看來也更有責任感。(郝建)

    ●《信任論》,鄭也夫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8月版本書雖説是一部學術著作,卻與生活細節與情感密切相關,是與這個社會運作堅硬的外殼下的人心相關的那一部分。作者糅合了當代經濟學、博弈論、進化生物學的理論,用小刀般的筆法,鍥而不捨地解剖了信任與社會秩序的關係,信任的結構,信任的功能、歷史表現等。除給人帶來教益外,其手起刀落的文筆也帶給人一種知性的緊張和清晰,稱得上是本土學術研究對當代生活的一個貢獻。(周毅)

    藝術

    ●《歐洲近代繪畫大師》,文杜裏著,友誼出版公司2001年1月,19600元

    這部美術史論寫作于50年前,翻譯于20年前,現在配上538幅彩色插圖重新出版。此舉顯然十分必要:如果不仔細對照所談及的繪畫作品,面對作者生動細膩的論述,我們可能感到茫然。作者是有著完整藝術觀念的理論家,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的理論處處有細緻入微的藝術感覺做基礎。對今天的讀者來説,可能後一方面更具魅力。(止庵)

    ●《行走的劉索拉———兼與田青對話及其他》,劉索拉著,崑崙出版社2001年1月,2900元隨書附送一張CD,收錄劉索拉和她的鋼琴搭檔Amina表演的6支爵士曲:爸爸椅、仙兒念珠、醉態、纏、狐步、意料之外。翻書之前,我先聽了CD。為什麼?因為劉索拉這個女人太神,説學逗唱無所不能,哪兒她都想插一腳,我就看不慣這個架勢,也不信她所謂的“ChinaJazz”能好到人人追捧的地步。一聽,再聽,又聽……漸漸被她征服,這的確是個神奇的女人。劉索拉在書中敘述了自己音樂的做法、她對爵士樂的認識……她沒藏著掖著,沒把寶貝自個兒留著,她全説出來了,除了別人都能想到的艱辛,還有大多數音樂人尚在苦苦尋找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能讓你的音樂獨特而自由,卻又不至於滑出一般人聽覺所能承受的極限的那種方法。(王玨)

    ●《面對面————和藝術發生關係》,《藝術世界》編輯部編,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2月,1500元這本書沒有炫人眼目的花哨裝飾,是因為書中的文字帶出了某種自信。

    封面上星光熠耀的名字,都是我們這個時代文學藝術領域中的活躍人物。陳丹青與王安憶、白先勇與蔡正仁、崔健與周國平……分屬不同領域的人士就一個話題或多個話題進行對話,思想與感覺在交互的碰撞中閃耀著出人意料的精彩。(曉光)

    科學

    ●《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美國科學促進協會編,科學普及出版社2001年4月,2900元

    1985年,美國啟動了培養21世紀人才的“2061計劃”,致力於中小學課程的改革。發表于1989年的《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是該計劃的第一份重要報告。這份報告是數百名科學家、數學家(注意:數學被單獨列出)、工程師、醫生、哲學家、歷史學家和教育家3年合作的結晶,對於中小學生經過十餘年學習後應該具有怎樣的科學素養,作了全面的描述,被認為是關於科學、數學、技術素養的“現今科學界所能達到的最接近正確的表述”。這份報告是美國科學教育改革的指導書,美國的科學教育改革已經在這樣的指導下進行了多年。本書中文版對於中國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改革,自然也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江曉原)

    隨筆

    ●《我看見了野菊花》,余世存著,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9月,1700元

    這是一本當代中國的“異行傳”,這些異行者大多是不為大眾所知的民間思想者,他們或者有能力寫出傑作,或者已經寫出了傑作。也就是説,足以為中國的作家、學者、批評家贏得尊嚴的人和作品早就有了,但他們(人與作品)還需要等待,等待發現,等待出版,而讀者需要的也是耐心的等待。它可以證明,我對中國文化未來前景的信心決非虛幻。(張遠山)

    ●《百年思索》,龍應臺著,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6月出版,24.00元

    龍應臺直面人性的弱點,拷問人的靈魂。在我們想逃避、想退卻的地方,她勇敢地前進。她向我們捧上愛憎分明的心,但卻不強制我們接受。她告訴我們,自從國際法庭開始籌劃審判前南戰犯以後,前南地區仍有戰爭和衝突,但濫殺無辜的恐怖行為已經大大收斂了,因為邪惡的人會忌憚戰後的審判。一個民族的無原則的寬容,是對後人罪惡的放縱。(黨國英)

    ●《獨自成俑》,梁小斌著,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8月,1500元

    梁小斌的文章不憤世,嫉俗有時候是有的。這種嫉俗在我看來是憐憫。

    憐憫什麼,憐憫自己的嫉俗。由於噁心,我們憐憫了。梁小斌的文章是這種憐憫的開始———也就是説,在漢語中,隨筆的一種新的寫法産生了。儘管有我懷疑的地方,這種懷疑或許正是梁小斌文章的魅力:梁小斌的文章是疑神疑鬼的。(車前子)

    ●《山河判斷》,周濤著,學林出版社,2000年10月,2500元不知別人怎樣,也許是因為我從草原來,城市呆久了,身邊各種精美紛呈的小家子氣從建築和人群中不斷露出,讓自己憋悶,於是,晚上經常翻翻周濤。大氣在字裏行間無處不在,讓我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裏看見草原、看見壯美的地平線,然後長舒一口氣。我總因此而胡思亂想。開發大西北需要的只是那裏的地下財富嗎?難道野性、大氣、男人的感覺不是中國目前最急需的嗎?(白岩松)

    傳記/紀實

    ●《魯迅與我七十年》,周海嬰著,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9月,2500元

    周海嬰先生有一説一,寫得很樸素,這樣寫下的,才是真實的人的生活,才是自己的爸爸媽媽。我關心的不是把人嚇死的內情或隱情,太大的事情一般是由生活證明而不是書寫證明的,我關心那些論文裏用不上的雞零狗碎的俗氣的死角。讓我很難不感慨的是,魯迅一去世,他的家庭就衰落下來。

    他生前送人家火腿,經常接濟他人和組織,現在連孩子吃一包花生米都被視為享受。我覺得這家人活得太辛苦。(陳村)

    ●《史達林與中國》,列多夫斯著,新華出版社2001年1月,2500元

    作者是上個世紀40年代蘇聯駐中國的外交官。這本書主要是依賴俄國近年解秘的歷史檔案,涉及40年代中國歷史上許多重大的問題,特別是40年代晚期,國共兩方與蘇聯美國等的關係。它的重要性在於,1949年以後的歷史道路,大體可以從這裡得到許多解釋,中共黨史上的許多問題,可以從這裡得到新的回答。這本書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對於史達林的歷史評價可能比我們以往的看法要更接近真實。(謝泳)

    ●《漏船載酒憶當年》,楊憲益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1年4月,1500元

    楊憲益先生以英譯《紅樓夢》聞名於世,又以凜然傲骨受到知識界的尊敬。1990年,他77歲,應義大利友人之邀,以英文寫成自傳,又由薛鴻時譯為中文。楊老的經歷傳奇而坎坷,但在他的筆下波瀾不驚,從容中透著幽默。他對傳記的信念是誠實與公平。他也是遵循誠實與公平的精神講述自己的經歷的。這兩條看似容易,其實是很高的境界。(丁東)

    ●《李昌平:我向總理説實話》,李昌平著,光明日報出版社2001年12月

    我個人不算不關心農民,但看了這本書才知道農民、農村、農業的一些情況。我相信,一個首次接觸到這些事實的人,讀了這本書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動。它不是那種靠煽情讓人動心的書,但卻是讓人不得不動腦子的書。我們沒有必要像“文革”時吃憶苦飯那樣走形式來表示對弱者的同情,但起碼應該知道佔我國人口80%的人的真實生活狀態,以此為視角來認識我們的國家面臨的真實處境,知道兩三個繁華大都市並不代表中國,就像喧鬧的紐約並不代表美國一樣。(徐曉)

    小説

    ●《科雷馬故事》,〔俄〕沙拉莫夫著,《世界文學》2001第1期我在北京街頭一邊走讀這組短篇,當時正在下雪,眼和心都發熱。邪惡與人性驚人地並存著,然而是嚴峻地、典雅地呈現出來的。為了一部艱澀難讀的世界名著,女犯人賣身,男犯人出賣同類,只為能討好勞改頭子———一位讀書的壞蛋。出賣者們一個接一個死去,默默地。作者生前無法出版這部作品。沙拉莫夫也是詩人,他寫道:“詩人應是白髮者和男人。”(張辛欣)

    ●《昨日之島》,〔意〕埃柯著,作家出版社2001年7月,2500元

    義大利作家安伯托埃柯是位學者,學者寫小説,非但不枯燥,還充滿了狂歡。讀埃柯的小説,如果讀不下去的話,不是枯燥問題,恰恰是狂歡在作怪。讀者會跟不上埃柯的思維。埃柯的思維是狂歡的———他對被遺忘的知識有一種偏執的愛好。閱讀埃柯的小説,就像無端端捲入一場口舌之爭,開始是置之度外,最後是援古證今。這就是埃柯小説的魅力。(車前子)

    ●《沒有個性的人》,〔奧地利〕羅伯特穆齊爾著,張榮昌譯,作家出版社2000年12月,6000元《沒有個性的人》中文本面世,可以認為是填補了譯介20世紀外國文學最主要的一項空白。這是一部小説,然而更是關於歐洲文明的集大成之作,或者説是對歐洲文明的徹底顛覆乃至終結之作。作品現實層面富有諷刺意味的描繪,僅僅旨在建立與作家思想之間的連結關係;進一步講,重要的不僅在於其獨特的思考,而且在於獨特的思考方式。穆齊爾的博大世界就展現于這一思考方式。(止庵)

    ●《檀香刑》,莫言著,作家出版社2001年3月,2700元莫言算得上是一個對酷刑描寫有特殊偏愛的人。在《檀香刑》中,一邊是劊子手努力地把酷刑變成一種美學儀式,另一邊是看客們邪惡的趣味。在這個表演和觀賞互相激勵的過程中,行刑者和看客的嘴臉共同構成了一台戲,刑場成了劇場,而酷刑就是這臺戲的高潮。莫言真正要説的也蘊含於此:

    “中國什麼都落後,但是刑罰是最先進的,中國人在這方面有特別的天才。

    讓人忍受了最大痛苦才死去,這是中國的藝術……”

    本書並沒有停留在誇張並帶著喜劇性的酷刑敘事上,在“豹尾部”,刑罰的暴力最終受到了肉體的抗議和嘲笑——這一刻,肉體緊緊拉住了靈魂的衣角。《檀香刑》把人性的邪惡以及它殘存的光輝交織在了一起,它所敞開的其實是一個闊大的人性檢驗場。

    

    《南方週末》2001年12月3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