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點評當代文壇

莊周

    所謂“體驗生活”

     人類的生活從來都是豐富多彩的,缺乏“現實主義”生活的普魯斯特照樣寫出了不朽巨著。世上沒有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是作家先有特殊的寫作意圖——這種意圖也不是作家自發的先有,而是被權力意志強加的先有——隨後特地去體驗那種打算描寫的生活才完成的。只有特殊的反現實主義的偽“現實主義”,才要求作家特地去體驗自己不熟悉也不喜歡的生活——而且並非那些已經有這種生活的普通人實際上正在過的真實生活。作家們被要求體驗的生活,是一種遠離其精神實質的表面生活,是一種專門為了舞臺造型而擺出姿態的虛假生活。所有偉大的作品都是作家在真實自然的生活中,無意識地積累經驗、體驗苦樂、鬱積感受,最後不吐不快地像火山一樣噴發而出的。作家的藝術創造力,必須在沒有外力脅迫的前提下,才能依循強大的內驅力而自然昇華出來。偽現實主義的體驗生活論,把馴服的作家的並非自發的有限才能像擠奶一樣擠出來,因此馴服的讀者的眼淚也只能被擠出來。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真正的文學感動,已經遠離了中國人達半個世紀之久。

     邯鄲學步

     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文人,每過一個時期,必有一種學習熱潮。學卡夫卡、學馬爾克斯、學昆德拉、學博爾赫斯,或者言必稱哈耶克、言必稱柏林不學無術之文人,尤喜跟著學術界吠影吠聲,其熱烈程度一如全民學雷鋒。永遠這樣屋下架屋,當然不可能出什麼真正的大師。而且會“失其故行”,最終成為精神上的點評當代文壇□莊周75Digest爬行動物,談什麼思想創造、精神飛翔半吊子文人,最喜尋章摘句,每每拿著雞毛當令箭;一旦有最新的洋槍洋炮舶來,立刻滿城爭説蔡中郎。歐美二流學者、三流作家的蹩腳暢銷書,最容易在當代中國通行無阻,一夜之間暴得大名——比在其本國更行俏。然而真正的大作家命筆之先必當自有心得,獨與天地相往來,方能自造天地。

     底線下的狂歡

     中國當代作家總是以神經質的激情閱讀西方現代派作品,迷失在主義和術語的迷宮裏不能自拔。我們可以根據一篇文章中出現的洋名,大致不差地猜出它寫于哪個年頭。中國作家和評論家,總是在同一段時期追逐同一些人,和城市女孩在同一時期穿高腰褲、露臍裝,實在沒什麼高下。他們一方面胸脯拍得山響,滿腦子文曲星下凡的念頭,一方面又脆弱到完全不知道自己將何去何從。他們骨子裏普遍缺乏大作家空諸依傍、獨往獨來的內在精神,習慣於黨同伐異,拉幫結派。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所以比什麼人都需要一個文學上的夥伴,或在域外尋求靠山。另一方面,當他們中某人表示自己不需要一個文學夥伴時,他仿佛不知道這本是天地間最自然不過的事,卻偏要以超出必要的聲量大聲宣佈,將回歸常識硬説成超乎尋常,將回歸民眾硬説成“抵抗投降”,將回歸書齋硬説成抗拒誘惑,結果反而使人懷疑他是否連及格線都沒有達到。凡此種種,均可視為底線下的愚人節狂歡。

     “現代詩”漫畫

     哭吧

     在約旦河岸

     耶弗他之女

     竟然攫去你嬌艷的生命

     我靈魂陰鬱

     我見過你哭

     你生命告終

     ……

     親愛的讀者,你是否以為這是一首某個作大師狀的當代中國詩人筆下的傑作呢——平心而論,還相當不錯。雖然缺乏當代中國人的真情實感,卻有非常時髦的異國情調;詩句與詩句之間頗有跳躍性,似乎有美妙的意象轉換。儘管難以明白詩人想表達什麼,但硬要去體會的話,似乎也不能説毫無主題。可惜這是20年前一位朋友跟我開的一個玩笑:他讀的是《拜倫抒情詩七十首》的目錄。我當時笑得眼淚都出來了,但想到這個“目錄”比大部分中國當代詩人的分行塗鴉還要更像詩,我就再也笑不出來了。我想説的是,詩並非流行歌曲,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來卡拉OK一番的。因為如果這樣,那麼真正的詩歌傑作就會失去讀者。用詩人王寅的説法就是:“絲絹上的詩無人解讀”。

     自戀的“新人類”

     越是當代的小説家,作品的自傳痕跡也越濃厚。在純文學領域,中國小説中的人物,往往與主人公的身份、年齡有著重疊式的一致,性別更是完全同一。我們少有超越性別的寫作,是女作家似乎必然寫不好男人,是男人則不會把女性作為主人公,像屠格涅夫、茨威格輩把女人描寫得活色生香,像艾米莉勃朗特把男人刻畫得陽剛氣十足的例子,近乎聞所未聞。即有,多半也是宋詞中擬春詞一路,總是意淫的成分多而至於濫,創造的成分寡而至於無。説到先鋒作家和更靠後些的新銳作家,可以不避唐突地指出:他們總體上屬於自戀的一代,除了自己的趣味,不知世上還有別種趣味;除了自己的語言,不知還有別種值得借鑒的語言;除了自己的哥們,不知世上還有別種同行。他們習慣於用某種病態的激情無休無止地玩味自身,以為個人的“小周天”大於宇宙的“大周天”,堅信自己的夢境包含著人類的全息符號。試圖通過他們的作品了解中國人的所思所行,實在是找錯了人。

     “沒面目”

     《水滸》中有個人叫“沒面目”,這可以看作大部分中國當代作家的統稱。他們大抵沒有個性,隱去他們的名字,單從文章看,很少有幾個作家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在這種普遍沒面目的低水準下,偶有個別作家,只是因為缺點明顯,比如矯情、嗦、文不加點,就成了有風格。有些人的所謂風格,只是“將套子進行到底”的結果。在媒體時代,只要敢於不要臉,只要敢於出醜聞,“著名”是太容易的事情。但要有自己的獨創性風格,卻難乎其難。要在全體人類已經留下的無數傑作中增加一部嶄新的不朽傑作,則難於上青天。但作家就是要知難而上,否則就請走開——玩別的去!

     在“發展中”的中國新文學裏,上了及格線的,就足以被稱為“大師”,而未到及格線的,卻被稱為“著名作家”。有人認為,既然已經“著名”,你不強調“著名”,讀者也知道他,尤其知道他的作品。因為一個作家如果沒有著名作品,那麼怎麼可能著名呢然而事實上,當代中國有許多著名作家,卻沒有什麼著名作品——有之也不是以藝術著名,而是以醜聞、官司或炒作著名,當然,一旦有另一部以醜聞、官司或炒作著名的新作上市,它立刻就會被忘記。沒有名著,卻非常著名,説明當代著名作家的功夫全在詩外。因此,“著名”之於作家,如同“親自”之於領導一樣,不提也罷。要而言之,作家理應致力於寫出名著,而不是致力於使自己著名。君不見許多古人寫出了名著,卻不肯使自己著名,還硬要偽托古人嗎?

     青春飯的作家

     説句冒昧的話,中國不少作家如果不幸盛年早夭,作為讀者也許根本沒什麼可遺憾的,因為讀者的損失,多半隻是少讀到大量他借成名之便撰寫的龍鐘散文和不可計數的序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做一下統計,看看中國有多少作家40歲有時甚至是30歲後即不再從事任何真正屬於創造的工作,與此同時卻享盡德高望重的殊榮,越是什麼都不寫越是大師樣十足:他們被供養成一群最具中國特色的職業寫序家。何況,中國永遠不缺四處求序的袞袞後進。結果,作家這一本該廝守終身的行當,在中國總會被莫名其妙地弄成一碗青春飯。他們平均奮鬥的時間不超過10年,如王安憶這類堅守作家本位、不斷有新作力作問世的職業作家,實在太少了。

     當代散文十大病

     家長裏短太多,憂國憂民太少。

     故弄玄虛的太多,貨真價實的太少。

     牢騷太多,針砭太少。

     憤怒太多,見解太少。

     業餘的票友太多,出色的專家太少。

     痞子太多,才子太少。

     老師太多,大師太少。

     有架子的太多,有學問的太少。

     文抄公太多,文體家太少。

     胡編的集子太多,單篇的傑作太少。

     當代小説戲劇十大病

     長篇小説太多,時間能擱長的太少。

     短篇小説太多,不短命的太少。

     小説流派太多,有獨創風格的太少。

     現代派太多,現代精神太少。

     模倣外國名著的太多,寫出中國名著的太少。

     報告文學太多,不虛構的太少。

     實驗戲劇太多,實驗成功的太少。

     電視連續劇太多,值得連續看到底的太少。

     得獎的太多,自己不提別人知道的太少。

     獲諾貝爾獎提名的謠言太多,文學史不得不提的太少。

     當代詩歌十大病

     寫詩的太多,讀詩的太少。

     青年詩人太多,堅持到老年的太少。

     寫出的詩太多,發表的地方太少。

     草稿太多,定稿太少。

     病句太多,妙句太少。

     糟蹋漢語的太多,珍惜漢語的太少。

     自戀的詩人太多,超越自戀的詩人太少。

     出洋的詩人太多,堅守的詩人太少。

     有口號的詩人太多,有理論的詩人太少。

     庸才太多,天才太少。

     摘自《齊人物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人民網 2001年9月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