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王安憶的《妹頭》落花無怨

黃宗儀

    《妹頭》是眾所矚目的女作家王安憶寫于1998至1999年的作品。全書收入中篇小説《妹頭》以及《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尋找上海》兩個短篇。有海派傳人之稱的王安憶在《妹頭》中仍以其綿密寫實的筆觸描摹上海走過的動蕩時代。90年代由國際資本重塑的繁華上海似與30年代摩登華麗的黃浦風情順利地接軌,然而夾在這兩個上海之間的是什麼樣的人與什麼樣的事?《妹頭》寫的正是50年代到80年代上海在經歷風起雲湧的時代裏,不同面貌的上海女人如何在變動不羈的城市安身立命的故事,她們個人的生活點滴映照出城市的變遷,説穿了《妹頭》便是作者為上海書寫的日記,既私秘又細瑣,具體呈現了王安憶心心唸唸“尋找上海”的努力。

    一如《長恨歌》中的上海小姐王琦瑤,《妹頭》的主人翁妹頭是上海弄堂的女兒,半保守半開放的弄堂文化造就了精明能幹,務實世故的妹頭。從備受寵愛的小女孩到為人妻,為人母,再轉為商場女強人,王安憶以出身淮海路中産家庭的妹頭的成長歷程為經緯畫眾生相,寫上海的文革歲月。乍看之下妹頭的少女時光似乎平凡無奇,和許多女孩一樣離不了家人,鄰里玩伴,手帕交,及青梅竹馬的戀人。但妹頭上小學五年級時文革初始,大時代讓她的青春歲月充滿種種變動,小學停課復課,哥哥被分配到黑龍江農村,和喜歡的男孩小白約會談的不是風花雪月而是畢業分配何去何從的現實問題。之後妹頭留滬進了工廠,小白去了上海郊縣的農場,兩地相隔數年後終於等到文革結束小白回上海成婚。作者是這麼描述妹頭的:“什麼事情能難倒妹頭呢?”等待的日子裏妹頭用有限的資源為自己巧辦嫁粧,設計新房。結婚後順利生下白胖兒子,相夫教子遊刃有餘。妹頭一步一步憑著上海人“奇異的智慧”穩健地過日子,而她的城市在文革風雲後,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加速,又換了新貌。上海成為經貿發展重點,原本匯集在南方的資本涌入滬上。此後的上海“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搖身成為引領中國邁入全球化的世界都市。

    故事的後半部説的是妹頭因緣際會與弄堂老友合夥往來南方與上海做成衣生意,小白則成了搖筆桿的作家,兩人生活圈差異日大,美滿的婚姻生活終因妹頭的出軌畫下句點。時移事往,弄堂消逝,高樓簇起,小白遷入了新居,妹頭遠走布宜諾斯艾利斯。當上海與世界成功接軌,市民彼此卻漸行漸遠。故事的結尾是作者透過小白感懷物是人非,記憶中的上海如鏡花水月。淮海路上仍是熙來攘往的時髦女子,這些美女面目相像,“而不是以往那樣,每條馬路的女孩子都有每條馬路的風範,她們各不相同。”小白追想淮海路上女子的種種臉相,那些來自不同弄堂的臉相成了記憶中的上海最深刻的印記。失去了的多樣臉相是遍尋不獲的老上海,是全球化現代化急速發展之下消失了的城市空間與生活方式。《妹頭》的結尾巧妙地呼應了書中的兩個短篇。《死生契闊,與子相悅》以工筆畫描繪出布爾喬亞女子的臉相,她們高貴美麗,從容鎮定。作為弄堂裏綢布莊老闆的媳婦便有這樣的臉相,她能在紅衛兵的監視下淘米,一邊不疾不徐地回答他們的質問。在文革的衝擊下雖然家道中落,這些女子仍能處變不驚,放下身段,持家度日。《尋找上海》一文中,記憶裏街道人群的不同臉相成了捕捉舊上海蛛絲馬跡的方式。對王安憶而言,臉形是市街的標記,訴諸感官,喚起對城市不同角落的回憶。帶點兇相的煙紙店老闆娘的臉,憂傷的挑熱水老頭的臉,跛腳的失業青年的臉,這些形形色色的臉相交織成作者尋尋覓覓的上海。王安憶筆下的臉相與城市令人聯想起19世紀巴黎一度十分走紅的相學,這些書專門教人如何看人,得知此人以何營生,讓城市人面對街上三教九流的陌生群眾不致倉皇失措,心生恐懼。是現代都市乍起,城市人面對人與人關係改變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

    不同的是,對王安憶而言,日漸整齊劃一的形象令人悵然若失。一如新型建築材料,街上大同小異的時髦的臉也許讓上海看來更光鮮亮麗,像是照片修去毛邊,樹木剪掉枝節,然而,失去毛邊和枝節,這些“最先觸及我們的感官的東西,她的上海也就走遠了,模糊了。透過《妹頭》,王安憶所要傳達的,或許有著這樣的一種悵然吧!

    

    《中國婦女報》2001年7月2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