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經  濟
財  經
國  際
法  制
教  育
科  技
軍  事
文  化
體  育
健  康
旅  遊
讀  書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地方通訊
華人社區
域外評説
世界博覽
圖片中國
文化週末
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的關鍵:人才培養
——學習江總書記北戴河“八七”講話的一些體會(中)

王克安

    (三)時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

    認識上的飛躍必然地給廣大理論工作者以極大的激勵和鼓舞,從而産生巨大的物質力量 。當然,光有熱情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明確的工作方向,才可以真正地使“創新的理論思維”結出豐碩的果實。

    我認為,作為一名理論工作者,為要使自己的工作于黨和人民的事業有所貢獻,就應該而且必須深入地認識和理解江澤民同志在北戴河講話中所提出的諸多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思想,因為這實際上也是時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譬如:

    “堅持理論聯繫實際”。這無疑是一個老問題。但老問題仍然有它很強的現實意義,否則江總書記也不會首當其衝地強調要“堅持”的問題了。實際上,理論脫離實際的情況是相當普遍的。不妨翻開我們的一些學術刊物看一看。很多文章是概念的堆砌和空洞的議論,很少有實際例證的分析;不是革命導師怎麼怎麼説,就是某位外國學者怎麼怎麼講,或者是某位“權威”人物怎麼怎麼看,大段大段的引文,卻又很少分析和評價,更是很少有自己的見解;有時似乎也能提出一些泛泛而論的問題,但卻很少有拿出相應的對策,不過是發發感慨而已。這種狀況是應該認真地改變一下了。否則,我們的社會科學事業最好也只能是事倍而功半,或者乾脆於事無補。光是埋怨人家“不重視”也不是個好辦法。應該反思反思,我們理論工作者自己做得怎麼樣。

    “注重研究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課題”。這主要是指那些對於我國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之現在和未來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不是從某個局部的情況出發,也不是從已然的事實出發,更不是從眼前的利益出發,而是從關係全局、著眼未來、制約今後長遠發展的思想出發來確定之。根據以往的經驗,這裡需要特別加以強調的是“前瞻性”問題。所謂前瞻性,説白了,就是理論要盡可能地走在實踐的前面,不要老是跟在實踐的後邊,滿足於“詮釋者”和“解説員”的角色,充當“馬後炮”。

    “指導思想、世界觀與方法論”。江澤民同志要求理論工作者“要始終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就是要求學術理論界在任何時候(即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都不能搞什麼指導思想的 “多元化”;否則,理論工作者本身既不可能“堅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使自己的研究走偏方向,誤入歧途,同時也必然在社會上引起思想混亂,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這是必須加以警惕的。

    “以深入研究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主攻方向很重要。一方面是我們的人力、物力、財力畢竟有限,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對“重大現實問題”的研究上;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國際競爭的現實,迫切需要我們對許多重大現實問題及時地作出有説服力的回答,為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以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因此,任何想以某種形式“回避”現實、遇到現實問題“繞道走”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非常錯誤的。那麼,為要研究現實問題,並且還是重大的現實問題,那就要“立足國情”,諳熟中國,“立足當代”,洞察世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與時俱進”,才能“開拓創新”,準確地把握當今世界的發展大勢,深刻地認識和掌握當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否則,一切都將是奢望。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從總體上看,這裡所講的還是個思想路線問題,也是老問題了。然而,問題雖老,意義重大。幾乎可以説,自改革開放之後,再沒有比“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兩個片語用的頻率更高的詞彙了,但用得多不等於問題就不存在了。不説普通群眾,不説一般幹部,也不説領導幹部,單就我們理論界來説,我們能否理直氣壯地保證,我們所寫的理論文章和學術著作都完完全全地做到“實事求是”了呢?其中有沒有一定的“水分”或不實之處?當然,要從多方面解決思想路線問題,“解放思想”是關鍵。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做不到;反過來説,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立場,才可能使自己的思想更加解放。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二者相輔相成。勿庸贅言,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而為了真正地做到這一點,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解決,那就是“淡泊名利”,不然的話,“名利”當頭,“追求真理”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營造良好的學術研究環境”。要繁榮學術,良好的學術環境十分重要。一定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這個口號我們喊了幾十年了。教訓不少。過去許多年月裏我們貫徹得不好。依我看,這一次,江總書記算是把這個問題講透了。他説,“要倡導生動、活潑、民主、團結的學術氣氛”;他特別強調指出,“科學探索是認識真理的過程,出現曲折、失誤、甚至失敗是難免的”。過去也有領導同志講要實行“三不主義”(不打棍子、不抓辮子、不裝袋子),但總還是比較籠統,知識分子心裏不踏實。現在,總書記講了“失敗難免”,——夠了,話講到這“份兒”上,再“心有餘悸”,就説不過去了。

    (四)關鍵——人才的培養。

    理論的重要性問題解決了,許多具體要求清楚了,研究方向也明確了,剩下來的問題就是人才問題。“人的因素第一”。

    總書記説,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發展,“需要造就一批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學貫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論家,造就一批理論功底紮實、勇於開拓創新的學科帶頭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強、政治和業務素質良好、銳意進取的青年理論骨幹”。

    這一段話,內涵豐富而深刻。至少有三點值得特別注意體會:

    第一, 人數問題。這裡講的是三個“一批”。不是很少,也不是很多。太少,不夠用;太多,不可能。沒講具體數目,沒下“硬指標”,實事求是,留有餘地。

    第二, 規格問題。三類:一是“家”(思想家、理論家),二是“學科帶頭人”,三是“青年理論骨幹”。

    第三, 標準問題。要求很高:“家”——別的不説,“學貫中西”這一條,就足夠學術理論界好生思索一番,時下而論,合格者,能有幾多?“學科帶頭人”——問題較大,不少人是年事已高,知識陳舊、老化,“開拓創新”精神顯然不夠。“青年理論骨幹”——業務素質,一般可以,政治素質容易被忽視;精神狀態,銳意進取者,為數有限,學位和高級職稱拿到手之後,不少人銳氣大減,頗有“混”日子過的味道。

    可見,要“造就”上述這三部分人,可説是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在許多方面做出極大的努力。為此,江總書記提出要進一步形成良好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培養激勵機制”,以便更快地促進優秀人才的成長。根據總書記的要求,我認為,以下幾點,較為重要:

    (1) 克服“重使用、輕培養”的傾向。被“使用”者,往往有一技之長(業務上有一套)。有關領導同志和人事部門看到這一點當然是對的。問題在於:既要看到其優點和長處,也要看到其缺點和短處,以便日後發揚優點,糾正缺點,揚長避短。現在的問題是,有一技之長者,一旦被重用,甚至擔任學術單位領導職務之後,一些思想上本來就不那麼踏實(有的私心很重,個人英雄主義)的人,往往把已有的“地位”和“榮譽”作為向組織討價還價的“籌碼”,有的人懷裏揣著其他單位的“調令”(人事商調函),動不動以“跳槽”相威脅。對此,一些單位的領導人也頗感頭痛,為了“留住人才”,也只好“哄”著來,只有表揚,沒有批評,姑息遷就,不走就行。這樣一來,可想而知,想長久地搞好事情是很困難的。

    (2) “知人善任”。這方面的問題不少。只強調一點:不要把“業務尖子”輕易地“提拔”去當“官”,似乎只有這樣才算是“重視”知識分子,——其實,有的人,當“官”之後,可説是“大材小用”了,並不一定比在他原來崗位上起的作用大;或者,以為給“院士”定個“級別”就提高了知識分子的地位,——其實,這恐怕是地地道道地降低了“院士”的“身價”呢(譬如“副省級”,全國知多少?而“院士”呢,全國幾多?況且,行政級別與學術頭銜,兩者沒有可比性)。我的意見是,至少在社會科學界不要搞“官本位”了。

    (3) 創新“人才管理體制”。相形之下,這一條比前兩條都重要。同其他許多問題一樣,體制(制度)問題最重要。主要是:

    其一,徹底打破人才的“部門所有制”,解決目前很大程度上還是“死水一潭”的局面,否則,人才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個人作用既不能得以充分的發揮,對工作更是不利;

    其二,儘快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場機制”,制訂切實可行的人才管理法律法規,以便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方面起到基礎性作用,使人才得以合理有序地流動;

    其三,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加強“人才庫”建設。其中,核心問題是資訊化管理。人才資訊網路要國內外相互“連結”;

    其四,整頓和完善“人才仲介機構”,目前較為混亂,亟待規範。

    (網友:華中師範大學 王克安)

    

    人民網 2001年8月2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