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淮:我們需要一場信用革命

中國的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個能夠讓社會所有成員都能從發展中受惠的市場經濟。

在任何經濟學中,一個無須爭議的命題是,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因為沒有信用就無法確立分工。顯然的道理,如果我要專門生産衣服,我就得首先確信,別人將會生産出我所需要的食品。沒有分工也就沒有了交換,沒有了交換也就沒有了市場,也就無所謂市場經濟。

在中國的改革進程中,由廣泛存在於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失信現象引起,人們爭論于一個令人不安的話題:中國是否是一個信用缺失的社會。

中國是一個信用缺失的社會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好借好還再借不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等民諺格言俯拾皆是。從市井小民到文人仕族,中國人歷來都強調信用理念。這些人生信條已經為中華民族信奉了數千年。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懷疑中國社會對信用的認同和尊重。

中華民族是個崇真守信的民族。但我們仍然需要倡導一場信用革命。

為什麼?

因為傳統文化對信用的崇尚是建立在農耕時代的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和工業化、市場經濟、國際化等現代社會經濟體系運作存在著巨大的不匹配、不協調和不適應。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信用只存在於一個特定的小群體之間。在生産力水準低下的自然經濟中,人們必須在一個有限的社區中相互依存、相互救助、相互取信才能共同抵抗各種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風險。由此帶來中國傳統文化中只注重對特定小範圍的人守信,而不注重對社會、對制度守信。守信的範圍取決於對特有群體利益的維護而不是對社會共同約定、對制度的維護。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一是廣泛存在於農村的鄉村社區信用,二是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在小商小販、手工業者、運輸業者中形成的幫會信用。

由此就引出一個嚴肅的話題。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怎樣的信用制度。

信用不是一種道德指數。我們不能指望簡單地提倡誠實、利他和信守承諾就能建立起一個信用社會。我們必須打破以家庭、血緣、共同利益群體為紐帶、以狹義道德觀為基礎的信用體系,建立起社會化、制度化的,具有普遍約束力和公信力的信用體系。

我們要讓人們相信,講求信用不僅是一種美德和義務,而且是一種利己的最好方式。要讓人們相信,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社會信用普遍昭顯的制度才能使社會福利實現為最大化,每個人也才能最大程度地享用社會福利資源。

無須諱言,一段時期來,中國的市場經濟秩序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紊亂。企業債務失信、假冒偽劣盛行、偷稅漏稅嚴重、走私販私猖獗,地方保護與機構腐敗的現象屢禁不絕、操縱市場及惡性競爭的行為層出不窮。其嚴重程度,已經到了威脅人民生命安全、國民經濟運作安全、社會基本制度安全的地步。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因為人們把對社會、對制度失信當成了維護自己利益的基本手段。

信用是什麼?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信用是一種保證社會資源得到最有效利用的社會共同約定。

貨幣是最傳統的市場信用手段。由政府或者銀行發行的貨幣實際上就是一種信用擔保,保證賣者在出讓自己的産品後可以從市場上取回等值的産品。銀行就是最典型的信用機構。要讓儲戶把自己的錢存入銀行,必須讓人們確信銀行的存單可以保證自己在約定期滿後取回本息。

事實上,在市場經濟普遍建立過程中,“一手錢一手貨”發展為“貨、款讓渡在時間上分離”。人們不僅在自己的産品交易中需要建立起社會化的信用關係,而且需要在資源的聚集上建立起社會化的信用關係。在資本市場上公開發行的債券、股票實際上都是以社會的制度信用為基礎的。在交易過程中,人們不僅需要在讓渡方和受讓方之間建立起信用關係,而且需要有第三方作為信用保證、信用監督者參與其中。在發達的市場國家,人們普遍使用的信用卡,其最大的社會功能並非是支付和借貸,而是第三方擔保。信用卡公司實際上已成為縮短供求之間相互取信的過程,加速産品流通的最好工具。各種徵信公司、信用評級機構也是以第三方信用的方式參與到社會經濟生活中去的。

要建立一個真正的信用社會,我們需要一場信用革命。我們可能需要從很多與傳統理念完全不同的基礎做起。

第一,要確立財富歸屬權不可侵犯的根本制度。

信用是以社會利益的多元化、社會財富歸屬的多層次為前提的。經濟社會中的所有失信行為,本質上都是在侵犯他人、他屬的財富權益。如果沒有財富歸屬權不可侵犯的社會共同約定,我們本來無須借助信用體系。任何社會最基本的信用基礎就是,別人的就是別人的,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在全社會建立起不可以用剝奪或者變相剝奪方式牟取利益的根本約定,這個社會才能真正成為信用社會。

第二,當務之急是要建立起保障社會經濟運作的制度信用。

要讓社會成員誠實守信,社會的制度約定首先要有信用。朝令夕改的制度、被機會主義地應用的制度、因人或者因事而變的制度一定是沒有信用的制度。制度失信從來都是秩序紊亂的根本原因。國情、功勞、困難群體、特定所有制、道德理念都不應成為制度失信的理由。制度守信,首先是政府守信、法律守信。

第三,要倡導對社會、對制度守信的信用觀念。

現代社會信用,最重要的不是對一個共同利益群體守信,而是要對社會守信,對制度守信。我們應當要確立一種普遍的社會準則:欠債不還,侵害的不僅是債權人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對制度的一種破壞。失信行為的代價不僅要包括對失信行為所造成損害的賠償,而且應當包括修補制度的代價。顯然的道理,沒有對社會、對制度守信的原則,我們就不可能建立起公眾化、社會化的資本市場、貨幣市場、票據市場。

第四,建立信用體系要把資産信用放到首位。

在中國發展消費信貸的過程中,很多銀行抱怨個人信用記錄的缺乏阻礙了業務的開展。實際上這其中包含著一個很大的誤解,即把道德信用當成了個人信用資源的主體。個人誠實守信的品質、以往能夠證明其操守的記錄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説明其素質的受教育程度等,固然是其信用資源的一部分,但這只涉及道德信用部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最值得開拓、最有價值的信用資源首先並非是道德信用,而是資産信用。讓人民有産,並且建立起充分的資産信用,這是構築社會信用體系的最根本一環。如果全社會的人都是無産者,每個人都認為破壞制度對自己沒有損失,那麼社會化的信用體系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

第五,大力發展具有社會公信力的第三者信用機構。

很多人有個誤解,以為政府是社會信用的最好維護者。這個認識是不正確的。政府也是一個利益主體。各級政府的稅賦利益、資産利益以及政府促進就業、救助貧困人群的特定責任等都可能成為妨礙公正維護信用秩序的因素。現代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一定需要有本身信用足夠強大的第三者信用機構的社會體系存在。最明顯的理由是,不應由政府自己來評價國債的債信,也不應由政府自己評估國有資産的價格。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説,社會化的第三方信用機構是市場經濟下制度文明的最重要體現形式之一。發育和發展非政府化的第三方信用機構,是我們建立信用社會不可逾越的一個基本環節。 (陳淮)

經濟參考報 2004-2-4


陳淮:打破壟斷是解決供需平衡的根本
陳淮:當前增長速度處於良性區間
陳淮:對我國房地産業發展問題的幾點看法
陳淮:商業資本昂起頭來
陳淮:國資改革要注意利益平衡
陳淮:我國宜進一步提升核工業的戰略定位
陳淮:下半年經濟強勁向好 房車産業慎言過熱
陳淮談向溫家寶總理彙報:總理説的四句話印象最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