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淮:我國宜進一步提升核工業的戰略定位

足夠強大的核工業才能為核技術研發經費建立起市場化的補償渠道。核電“適度發展”之“度”應為戰略性、進取性之“度”。核工業應更大規模地納入市場經濟運作的軌道。在新戰略週期內應保持每年有核電新機組開工、且開工數目不斷增長的態勢。

從維護核大國地位、優化能源結構、改善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談判地位、推進高新技術發展、支援國民經濟再“翻兩番”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迫切需要出發,我國宜進一步提升核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定位。核電的“適度發展”應從試驗性、補償性之“度”調整為戰略性、進取性之“度”。在“集中力量辦大事”基礎上應當把我國的核工業更大規模地納入市場經濟運作的軌道。

一、啟動新的核能戰略已成為保證能源安全的迫切之需

“九五”以來,我國內、外部環境中存在著很多不利於核工業發展的因素。例如前蘇聯切爾諾貝利和美國三里島核事故的陰霾不散,各國發展核電的步伐普遍出現遲疑;美國于2001年5月推出的“新能源計劃”中重新把傳統能源作為發展重點,甚至不顧國內外反對要在阿拉斯加的自然保護區開採石油;我國台灣省出現了所謂“核四風波”;香港輿論對大亞灣核電站的安全性多有疑慮等。此外在這一過程中,三峽等一批大型水利(電)建設項目又恰逢投資高峰期;我國電力體制改革也在這一時期逐步推進。所有這些因素都對發展核能的戰略決心産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此背景下,前期“適度發展”的指導思想明顯帶有觀望、暫緩的色彩。目前核能在我國能源結構中仍滯留在試驗性、補償性的地位,核電在總發電量中所佔比重仍不過0.7%,在一次能源中所佔比重則更是微不足道。現在看,我國“適度發展核電”之“度”有必要調整為積極的戰略性、進取性之“度”。應明確提出,核電發展的中期目標至少應定在發電量的4%以上,遠期目標應作為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的戰略性産業。

我國油氣資源嚴重短缺是一個既定事實。根據2000年的調查資料,我國石油資源每人平均可採儲量只有2.6噸,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水準的11.06%;天然氣資源每人平均可採儲量只有1074立方米,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水準的4.33%。目前我國石油産量為1.6億噸。由於新增生産能力要抵補衰減的能力,2010年前最多維持目前的水準。此後産量還將遞減。我國石油需求越來越多地依賴進口已成定局。保守估計,到2010年我國石油需求將達3.2-3.5億噸。屆時進口量將達1.6-1.8億噸。2020年時我國的石油進口量可能將達3億噸。

2001年,中央在十五屆五中全會中明確提出:我國石油後備資源不足,與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需要不相適應,必須未雨綢繆,做到有備無患。這個“有備無患”之“備”,一是要“走出去”,採取多種形式積極開發利用國外資源;二是要積極調整我國的能源結構。特別指出,我國煤炭資源的前景也並不樂觀,每人平均可採儲量只有89.8噸,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準的55.26%,相當於OECD國家的22.49%,相當於美國的10.18%。一個戰略性的基本判斷是,由於油氣短缺,中國遠期能源基礎一定得更多靠電。與火、水電相比,電能發展中潛力最大、可持續性最強的是核電。

在世界範圍內,核電已是成熟技術,截至2002年底,全世界運作的核電機組已達441個,總裝機容量已達3.56億千瓦,在全球供電量中所佔比重為16.1%,在全球一次能源中所佔比重為6.7%。目前世界上已有17個國家的核電在本國總發電量中比重超過25%,其中發達國家核電所佔比重,法國為77%,南韓為38%,日本為36%,英國為28%,美國為21%(美國在全球核電總裝機容量中所佔比重為29%),加拿大為12%。

目前我國一次能源總産量為14億噸標準煤略多。粗略估算,我國國民經濟再翻兩番,一次能源需求量至少要20億噸標準煤;如果21世紀中葉國民經濟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現在的水準,按16億人口算,即或考慮到節能技術發展,我們也需要30億噸標準煤。如果我國用20年左右的時間將核電在總發電量中所佔比重提高到美國現在的水準,核電在一次能源中所佔比重就將達10%。按20億噸標準煤的需求量計算,這個比重相當於1.44億噸石油或1500億立方米天然氣。

我國現在就應當提出和逐步實施更為積極的核電戰略,明確提出長遠發展目標。啟動新的核能戰略已成為保證我國能源安全的迫切之需。我國的能源安全分三個層次。從短期看,目前我國對國際油價幾乎沒有發言權和影響力,如果提出明確的核能發展戰略,我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談判地位將立即改善。從中期看,發展核能將極大地緩解國民經濟對國際石油市場的依賴程度。從長期看,傳統能源的枯竭已為人們所普遍認識,能源安全最終取決於新能源領域的技術競爭。為了保證未來發展過程中的戰略主動權,我國參與到這個競爭中去的時間表已經不宜再作後推。

二、核工業應當成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戰略産業

我國的核工業是從國防體系發展而來的。由於多種原因,目前核工業體系仍未充分納入市場經濟的運作軌道。提升我國核工業戰略定位的內在含義之一,就是要把我國的核工業建設成有充分市場競爭力的戰略産業。在新形勢下,我國核工業發展應當具有兩條“腿”:一條是集中力量辦大事之“腿”,另一條是市場經濟之“腿”。

一方面顯然的事實是,依靠財政投資、依靠國防經費已經遠不足以滿足我國核技術、核工業發展的需要;依靠原有體制延續而來的國有資産配置方式也難以真正形成足夠規模,難以長期持續。我國核工業發展必須走市場化之路,依靠市場獲取資源,依靠市場提高效率,依靠市場實現良性的自我迴圈與不斷擴張。核工業應當更多地利用國內、國外的資本市場籌集資金。不僅可以實行股票上市,而且應更多地採取發行長期、超長期企業債券的方式。核能項目也應引進外資,部分項目也可以嘗試BOT方式。籌資方式的市場化一定會帶來産權的市場化。産權的市場化必定會對企業的管理、技術、成本等形成競爭壓力,必定促進微觀主體現代企業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核電生産也應當形成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的核算體制。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核電産品也應當加入到電力市場的競爭中去。

另一方面,我國的核工業要真正具備市場競爭力,前提是形成足夠大的産業規模。我國目前已經具備了自行設計百萬千瓦核電站的技術能力。但此前由於核能基地的建設規劃及建設的時間表總是表現出一定的搖擺,經常性的訂貨關係無法建立,因而市場化的設備生産能力一直很難形成。降低核電的建設成本、發電成本、技術成本,不斷提高設備的國産化水準,關鍵之一是要形成産業規模。在一個較長的戰略週期內,我國應保持每年有核電新機組開工、且開工數目不斷增長的態勢。

三、我國核工業發展已具備安全、經濟、可持續性的戰略前景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對核工業的發展提過頗多質疑。其實,我國的核工業發展已經具備了安全、經濟和可持續性的戰略前景。

從安全性方面看,我國採用的是技術成熟、在國內外均具有良好安全記錄的堆型。目前世界上核電站安全防護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準。我國核工業完全可以滿足高標準核安全法規的要求。實際上核電對環境的放射性影響僅為同規模火電的百分之一。我國已經成功掌握了乏燃料的分離技術。隔離、監控數量極少的長半衰期固體廢物在我國並不難做到。

從經濟性方面看,不僅規模擴張將明顯改善核電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限制,傳統能源在世界範圍內將很快進入成本不斷遞增的區間,核能作為最經濟的能源形式已成為國內外專家的共識。

從可持續發展方面看,我國目前的環境污染相當大程度來源於煤的燃燒。而核能幾乎不排出影響環境的有害氣體,發展核能是改善我國環境狀況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國核工業發展的主要不確定因素之一是核原料的資源狀況。目前已探明儲量絕大部分是前期核軍工發展時期找到的,進一步勘探仍有找到新儲量的潛力。

(作者陳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

中國經濟時報 2003年8月2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