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國産手機拉響危機警報

    兩年前,中國彩電業初現虧損的時候,國內媒體就發出了“下一個是誰”的質疑;有人預測,這“下一個”有可能就是國産手機。不幸的是,這一預言在2003年春天有了變成現實的跡象。

    2003年2月14日,東方通信發出該公司2002年度業績預虧提示性公告。該公告稱:受行業環境影響,移動運營投資規模調整,移動系統設備市場萎縮,影響公司行動通訊系統設備業務量大幅減少;終端産品競爭激烈,盈利下滑,以及在廣告宣傳、終端行銷網路及研發方面投入增加,致使公司2002年度可能出現虧損。2002年上半年,東方通信每股收益0.11元,到第3季度,每股收益下降到0.008元,也就是説,第三季度出現6426萬元的虧損。

    就在東方通信發佈預虧公告的同時,國産手機放出新的豪言壯語:2003年“作三進六”,拿下手機市場60%的份額。儘管東方通信在國産手機陣營中算不上“強者”,但預虧提示提前為國産手機的“虛火”拉響了警報。

    縱觀國産手機這幾年的發展,應該説在市場上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去年佔據國內30%的市場份額。但仔細分析,國産手機依然停留在産品促銷的“原始”階段。

    目前,國內手機陣營真正的強勢品牌在市場上還沒有確立。多年來,一直被人們詬病的缺少核心技術在手機業依然“重復著昨天的故事”;國産手機廠商一門心思希望通過價格和規模效應將對手擠出市場。當洋品牌手機紛紛轉包,將競爭優勢集中在核心業務時,國産手機廠商卻認為,已經把洋品牌打敗。事實是,洋品牌在新一輪技術洗牌中,採取了“以退為進”戰術,進而鞏固其競爭優勢。以今年流行的彩信手機為例,市場依然是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NEC等洋品牌的天下。在彩信手機這一輪競爭中,洋品牌依靠在核心技術上的優勢,捆綁電信運營商,對國産手機開始了整合。

    手機作為時尚産品,成為各手機廠商在市場上作秀的招牌。對中國的消費者來説,手機確實與傳統消費電子産品如彩電、影碟機等存在著大的差異。目前,手機已不是簡單的通話工具,傳送的內容將對年輕的時尚消費群體産生極大吸引力,而這一點主要的決定者是電信運營商,而不是提供終端産品的手機製造商。主宰手機市場的操盤手正換成電信運營商。另一方面,當人們只把規模與促銷手段作為市場競爭取勝的惟一目的,就頗像重演當年的彩電大戰,這樣的慣性將造成國産手機與彩電業殊途同歸。

    目前,國産手機的危機已經顯現。一是産能過剩。2002年,波導産銷量突破1000萬台,年産能已達到2000萬台;TCL聲稱2003年要做到1500萬台;海爾也早在去年將手機生産線增加到4條,年産能達到1000萬台。不久前,創維集團董事長黃宏生呼籲“對民營企業放開手機牌照”,同時創維斥資15億元進軍手機市場,以此計算,波導、TCL海爾開足馬力就可佔據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在這些“強龍”之下,還有一批靠租借手機牌照進入市場的新貴敲著邊鼓。據資訊産業部預測,今年國內手機市場需求量在8000萬台,而國內手機廠家的總體産能已經高達2.5億台。種種跡象表明,手機廠商的好日子已經到頭,可以肯定地説,手機市場不可避免的價格大戰已經“山雨欲來”。價格戰直接的後果是,大家一起“虧”。雖然國産手機廠商對業界的消極判斷持否定的態度,但南方高科總裁陳震的聲音多少使人感到國産手機潛在的危機:“國産手機市場看起來很熱鬧,但實際上存在著‘虛火’。”

    二是國産手機依靠龐大的廣告費用開路,以此爭搶市場眼球。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手機依然維持在較高的利潤階段,但由於國産手機並沒有形成真正的核心技術優勢,大家基本上是在扮演著“組裝”的角色,因此只有依靠龐大的廣告來推廣自己。這一點頗像當年的VCD。

    三是手機市場的變數加大了國産手機增益的風險。仔細考察國産手機市場的崛起,大部分依靠的是“韓流”。手機業內權威人士透露,國産手機在市場上推出的産品幾乎全部來自南韓幾家專業的設計公司,只不過在外觀上改變了一下。以國産手機主力TCL為例,其産品中使用的晶片和軟體約有70%由法國Wavecom提供。手機市場的變數主要來自電信運營商提供的終端資訊,另一個變數是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加入,手機價格將大幅度下跌。據瑞銀華寶預測,今年手機價格將整體下降3成。

    對國産手機廠商來説,儘管一直在做著打敗跨國公司的夢,但更多危險信號表明,不少廠家有可能斷送在“同門相煎”的市場競爭中。在手機市場,東方通信有著比波導、TCL更好的“出身”,但其2002年度業績的預虧,也為國産手機提前打下預防針。 (文 津)

    

    經濟參考報 2003年3月20日

    


證券時報:國産手機:輝煌能持續多久
權威調查數據顯示國産手機殺進世界8強
2003國産手機變數增大
光明日報:珍惜國産手機洗牌機會
統計顯示國産手機市場份額近30%
國産手機利潤空間遠不及家電
品質成國産手機“定時炸彈” 平均返修率高達6%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