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手機利潤空間遠不及家電

    最近,業界盛傳部分國産手機廠商將因不堪庫存壓力而大量吐貨,可能導致今年五六月份國內手機市場出現大規模價格戰。儘管局部價格戰在手機行業早已不是新鮮事,但有業內人士對國産手機是否具備與外資品牌進行大規模價格比拼的實力提出了質疑。

    從康佳、TCL通訊、科健等上市公司近來的財務報表來看,手機的確給不少國産手機廠商帶來了高額的利潤。2001年,TCL的毛利率高達33.4%,波導為29%,科健也有13.9%。據稱,TCL的純利潤高達15%左右。如此驚人的高利潤自然引起了廣泛質疑。但由於目前國産手機出籠的過程千差萬別,市場規模、渠道分成、採購成本、技術獲取方式以及和上游供應商的利益共用關係都各自不同,而這許多個環節緊密糾纏,又極不透明,因而手機的成本和利潤很難框算。

    據業內人士透露,廠商採取貼牌還是自己做一部分研發,與利潤率高低直接相關。比如,波導和TCL與科健的利潤率有明顯差距,主要因為科健主要靠貼牌而前兩者盡可能增加自研比例。目前,自己做一部分研發的國內廠商多采用購買成品模組的方式。據估計,核心模組可能佔到手機成本的80%到90%以上。而剩餘的10%左右,幾乎也是國內廠商惟一可以增加利潤的10%。但去年機型變化太快,所以80%左右的國産手機不得不選擇直接貼牌。據説,現在從南韓、中國台灣直接引進一款機型,最低成本是每部40美元左右,而這無疑是國産手機廠商“價格戰”的最後底線。

    實際上,從2001年到2002年第一季度,手機的平均價格就下降了10%左右。新款手機的價格熬不過兩個月就會大幅縮水達50%以上。目前,某些型號的波導手機已跌破千元底線。目前,許多國産手機大規模廣告投放和銷售人員的“人海戰術”,使渠道費用大幅增加,直接成本下降的空間卻不大。因此,業內人士稱,儘管目前大部分手機産品的毛利率仍然較厚(大概在10%左右),仍有一定的降價空間,但要大規模長期投入價格戰就要掂量掂量了。(屠建路)

    

    《北京現代商報》2003年01月1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