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憲:就業與創業需要觀念的轉變
陳憲

    ●當勞動力市場的發育已經漸趨成熟,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受到高度重視的時候,有必要在觀念上做到三個“歸一”,即:有必要將下崗與失業、非正規就業與正規就業、再就業與就業“歸一”

    ●解決就業問題的創新,至少要有這樣幾種認識:一是更多人創業,才能源源不斷提供就業崗位;二是更加市場化,才能使就業之路越走越寬;三是讓失業人員具有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就是通過培訓提高其能力和素質

    ●現在不少人從供給方面考慮就業問題較多,這總有點不夠全面。我們有必要多從需求方面看就業問題。也就是説,要通過發展經濟促進就業,通過擴大就業推動經濟發展,實現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

    就業問題是當代的一個世界性難題。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江澤民總書記和朱鎔基總理都作了重要講話。就業,這個事關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又一次被提到了最高議事日程。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我國就業形勢雖然仍十分嚴峻,然而我們很有信心地看到,中國經濟巨大的成長空間,制度創新可能釋放和激發的創業精神,將為解決就業問題提供廣闊的前景。

    和解決目前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任何問題都需要創新,尤其是中國意義的創新一樣,解決就業問題也是如此。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勞動力市場的發育已經漸趨成熟,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受到高度重視的時候,和中央的要求相比,我們不少人對就業的某些認識滯後了,忽視了就業首先作為一個經濟問題的本來意義。因此,有必要在觀念上為就業“正名”,具體來説,即:

    第一,有必要將下崗與失業“歸一”。上海已經提出並正在著手解決這個問題。一個人在其勞動年齡階段,只有工作或不工作兩種狀態,即就業和失業。“下崗”,是在中國社會經濟體制轉軌的初期,由於某些制度不健全而産生的特殊現象。為了建立社會化的保障制度、市場化的就業機制,為了準確地反映失業的真實狀態,為了使有下崗職工的企事業單位輕裝上陣,下崗與失業必須“歸一”。

    第二,有必要將非正規就業與正規就業“歸一”。國際勞工組織將勞動時間和勞動收入,作為衡量是否就業的基本標準。在這兩個標準面前,所謂正規就業和非正規就業的概念區分是不存在的。和下崗一樣,非正規就業也是一個與轉軌相聯繫的概念。原來,人們將體制內(指國有、集體企事業和政府行政機關)就業視為正規就業,體制外就業視為非正規就業;以後,又將是否有相對固定的就業崗位作為正規和非正規的分野。現在中央提出,要大力發展非全日制、非固定單位、臨時工、小時工等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這些都是以往“非正規就業”概念所包含的內容。這提醒我們,應當將非正規就業與正規就業一視同仁。

    第三,有必要將再就業與就業“歸一”。再就業是一個針對下崗産生的概念。動態地看勞動者的就業與失業,他一次就業後,可能有二次三次就業,乃至多次就業。現在似乎形成一個思維定勢:再就業人員的學歷、能力都比一次就業人員低,因此,他們獲得新的就業崗位更困難,再就業要有特殊政策。這一現象在目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確存在。但不能也不會長久。因為,這不僅不利於勞動力市場的發育和就業問題的解決,而且難免會形成社會上對多次就業人員另眼相看的傾向。事實上,在一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中,一次就業和多次就業的方式、機制和政策是無甚區別的。

    如果我們在觀念上做到了這三個“歸一”,起碼在城鎮這一塊,解決就業問題的思路將更加清晰。由此也將帶動農村就業問題的解決。

    進一步看,就業的中心思想,應當是創業。這就更需要觀念與制度上的創新。解決就業問題的創新,至少要有這樣幾種認識:一是更多人創業,才能源源不斷提供就業崗位。也就是説,創業辦企業才是解決就業的根本之路。道理十分簡單,就業崗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浙江、廣東等地的有關經驗,已給我們啟示。上海現在對“4050”以及其他人群中有創業潛質的人員,重點給予相關培訓,並提供相應條件,也是期望通過他們創辦小企業,解決更多人就業的問題。由此使我們想到,在推進再就業工作中,加強創業精神教育,是一項多麼迫切的任務。

    二是更加市場化,才能使就業之路越走越寬。因為就業是勞動力資源的配置,市場機制同樣起著基礎性作用。從長遠來看,惟有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才是就業崗位最可靠的來源,才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保證。在通過市場機制解決就業的過程中,創新點很多,關鍵是如何把握,如何利用。例如,在國有企事業單位,加快存量勞動力資源與增量的整合,既能夠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又能夠提高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性。

    三是讓失業人員具有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就是通過培訓提高其能力和素質。這項工作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都在做。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改進培訓品質和實用性。可以通過增加培訓項目,延長培訓週期,改善師資和教材,使培訓的實效得以提高。

    這裡附帶補充一句,政府當然要對解決就業問題有所作為。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提供公益性崗位,提高勞動力流動的便利性,宣傳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就業觀念,以及上述的就業培訓等,都在政府職能之列,必須花大力氣繼續做好。對此,理當高度重視。但現在不少人從供給方面考慮就業問題較多,這總有點不夠全面。我們有必要多從需求方面看就業問題。也就是説,要通過發展經濟促進就業,通過擴大就業推動經濟發展,實現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經濟與社會發展了,就自然能産生大量就業崗位,為有效解決就業問題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條件。

    (作者為上海大學國際工商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文匯報》 2002年10月11日


我國下崗失業人員在社區尋找再就業機會
中國民間辦學注重再就業培訓
關於大學生就業“趕早集”的思考
面對壓力 高校就業指導觀學生擇業觀都要變
本科畢業生增2.3萬 高校擴招繼續顯就業壓力
內蒙古各級工會幫扶11萬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
廣西賀州市私企解決8000多人就業
中國首個“大學生就業指數”系統年底在武漢運作
NIT考試可作進滬就業證明
吉林省總體規劃 80多萬下崗職工再就業
顧光青:釋放民營經濟解決就業的巨大能量
陳憲:服務業提升城市産業與功能
陳憲:納稅的自律與他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