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現在到底身價幾何?

    儘管“MBA熱”已有所降溫,報名參加2003年全國MBA聯考的人數還是超過了5萬人。國內MBA報考情況如此火爆,看重的是它的投資回報和所能帶來的高起薪、高報酬。那麼是否讀了MBA,就一定會得到令人羨慕的工作和收入?

    高職並非在虛位以待

      據調查,外企是MBA的最大“消費者”。從每年流入跨國公司的優秀MBA畢業生來看,這些人年齡大致在28歲到38歲之間,有豐富而有價值的工作經歷。從行業上看,則主要集中在IT、金融和管理諮詢等行業。MBA多數選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沿海發達城市就業。具體到職位,即使是國內名牌商學院畢業的MBA,一般也不會馬上擁有很高的職位。畢馬威等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對於較高職位的聘用,原則上只招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EMBA畢業生(他們半數以上入學前是公司總裁或CEO,平均工作12年半,2000級平均年齡38歲左右),如果沒有合適的,寧可從清華、北大、復旦等商學院招收年輕人進入公司較低職位從頭培養。

    有的MBA教育也“摻水”

      我國MBA教學中存在著自身的不成熟。南京大學一位留美歸來的經濟學家説:我國MBA教育的師資不能和國外比,大部分教師沒有從商經歷,一部分是從大學的商學院、經濟係轉行,有的剛剛MBA畢業就走上講臺。

      當然,並不是“外來的和尚好唸經”,國外的MBA教育也良莠不齊,“海歸派”的MBA中同樣存在教育品質問題。總的説來,目前國際上權威的MBA認證機構有AMBA(英國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協會)、EQUIS(歐洲管理髮展聯合會)和AACSB(美國國際管理聯合會)三個,獲得他們其中之一認證的MBA可以保證是世界一流水準的MBA。

      目前MBA畢業生進入國內企業的好機會也不多。這主要是因為企業已逐漸走出了對MBA“盲目崇拜”的誤區。“我們公司有一個南京大學的MBA,但我們公司並沒有特別的政策招聘MBA,因為公司很有吸引力,競爭也激烈,所以應聘的人員都很優秀,可以説是碰巧被我們錄用了。我們錄用人才主要看他是不是符合我們的要求,而不是僅僅看他的學歷,如果不能為我們工作,即使博士也不要。”一位投資公司經理的説法,印證了這個事實。

    薪資並沒有高得離譜

      那麼這些找到一個較理想職位的MBA們,是否也得到了傳説中神話般的收入呢?在MBA的發源地美國,哈佛商學院MBA的起薪是美國製造業工人平均薪酬的2.99倍,而按照小時工資率來看,則是1.25-1.56倍。據一份薪資調查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及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的MBA平均年薪達到82760元,高薪人士年薪達到29萬元。但是根據復旦大學一位MBA的説法,剛畢業的MBA每週工作時間超過100小時,相當於沒有週末,從週一到週日每天平均工作15個小時。這樣算起來,他們的單位時間工資率至少要打個對折,如果再考慮到他們讀MBA前平均26000元的年收入,再考慮到10%左右有10年以上管理經驗的“資深MBA”佔有40%以上的收入,這樣的薪資並沒有高得離譜。

      當然,這僅僅是發達地區的情況。在西部地區,57.1%的MBA年收入在20000元以下。上海一所大學一位來自蘭州的29歲MBA學員説:“我們的壓力其實很大,7萬元的學費對別人來説可能只是機會成本,對我來説卻是身家性命。現在職場如戰場,萬一畢業後不能留在上海有好的發展,我就會‘虧損’,根本談不上什麼高回報。”(完)

    MBA在國內驚現“三怪”

    “你曾經出國旅遊過嗎?”這個問題看上去簡簡單單,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副院長許羅丹看來卻埋伏著“重重殺機”。她在每年的MBA聯考復試上都要設計一系列諸如此類的問題,“因為我們真想招到那些有著明確目標和強烈求知欲的學生,否則兩三年後我們就得問自己,我們這些學生到底是為什麼來學MBA的?是來投資教育的還是來投機學位的?”

      這種疑問的背後就是MBA在中國的“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現象。

    怪誕:MBA畢業竟然考公務員

      如果MBA教育以賦予專業管理人才戰略眼光、廣博知識和創新精神而被世界各地的工商企業高層管理人才所接納的話,那麼在中國它則被簡化成了“MBA=學位=高薪+升職”公式,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上MBA、MBA能帶給自己什麼和學成MBA後應該去從事什麼工作。許羅丹説,她感到十分失望,因為她的一位學生在付出了每年6萬元人民幣的高額學費後竟然以考取公務員作為自己畢業後的第一個職業選擇。“我真的不理解他。”許羅丹説。

      這種感覺絕不止許羅丹一個人有,專家們正在為一些學生急於求成的心態感到擔憂。嶺南學院的院長舒元説,他不鼓勵那種“MBA就像是一個美容院,讀完MBA,出來就會容光煥發,就會‘脫胎換骨’”想法。“我們現在招生的時候不會説‘你畢業後會得到薪酬多少的職位’這樣的話,我們鼓勵學生考慮‘你覺得每年付6萬塊錢值不值得’,只有當學生確信,自己是為了建立優良的人際關係、創新的教育方式和全球範圍的實習渠道而學習MBA時,我們的教育才有可能成功。”

    怪事:沒管理經驗的倒來得不少

      近期展開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經濟轉型中,國內目前就讀MBA的人基本上抱有4種不同的目的:一、原來境遇不好,想換個身份,換個社交網路,換個活法;二、原來境遇不錯,但不甘平庸,想讀MBA更加充實自己;三、職業角色有了轉換,工作中確實需要MBA的系統知識;四、各種總裁級人物,想通過MBA提高領導技巧和管理水準。

      其中,二、四類和一、三類的目的截然不同。前者基本上出於投資的目的,而後者目的則多少帶有投機成分。有人指出,目前的聯考制度不完善客觀上也是造成很多MBA報考者的投機心理的原因之一。南京大學一位MBA學員説,現在聯考每年只舉行一次,而且考試科目偏多,不利於一些有豐富實踐經驗而且工作繁忙、沒有充足時間備考復習的考生入學;而有充分的時間備考並能考出高分的往往是那些沒有管理經驗,只是一心想通過拿碩士學位改變現狀的考生。

      不幸的是,目的的不同和經驗的不足帶給中國的MBA教育以致命的打擊。專家説,MBA與其他專業碩士研究生的不同之處在於以擔任企業管理人員為就業目標。所以,要求培養對象必須具有一定的經濟和企業管理的實踐經驗,對心理素質,合作意識,團隊精神,溝通能力要求更高一些。上海華東電腦公司的一位經理説:“國際上對於衡量MBA人才的‘含金量’有各方面的標準,包括對企業管理基本要素和經濟環境的了解、對各種行業和其中的典型企業的了解、對企業管理某一兩方面的專攻、商業思維方法和溝通能力、資訊收集和研究能力等等。”

    怪圈:低齡學員破壞“規則”

      然而我國的MBA培養體系面臨的很大一個問題就是學員的低齡化.據統計,MBA學員的平均年齡已從1997年的32歲左右下降到2001年的26歲左右,這已經接近有MBA報考資格的最低年齡。南京大學MBA中心桑秉南主任説:“由於MBA聯考成績這道‘門檻’的限制,管理經驗豐富、同時離開學校時間較長的‘大齡’考生往往考不過離開學校不久、考試經驗豐富、有充裕時間復習的年輕考生,以致于能夠進入復試階段的,往往絕大部分都是畢業不超過5年,缺乏實際管理經驗的年輕人。這就使MBA教育‘優秀的管理潛質是唯一的入學標準’的原則形同虛設。”“原料”的不理想首先就給MBA“成品”的“含金量”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

      目前,多數國內企業已經從最初對MBA的盲目“崇拜”中清醒過來,在面對需求的同時,開始注意對MBA的管理經驗、畢業院校的要求。“沒有管理經驗的MBA我們不要,除非他願意從基層做起;至於非名校畢業的MBA學員,我們基本不考慮。”一位參加“2002年江蘇MBA人才交流會”的企業老總説。(完)

    五種獲得MBA學位的模式

     要讀MBA,對不同需求的考生來説,選擇也應是不一樣的。目前,在國內讀MBA,有5種可供選擇的模式。

      第一種:參加全國聯考,達到教育部和報考學校的分數線後入學。畢業頒發教育部承認的碩士學位和學歷證書。這種考試要考高等數學和線性代數,考生比較辛苦,但學費相對低廉,對工作經驗的要求不是很嚴格。這種類型一般還分為春季班(脫産)、秋季班(在職)和經貿班(有學歷無學位)等幾種。

      第二種:各個學校組織的培訓性質的工商管理教育,入學不需要經過全國聯考,學費較高,但形式多樣。包括EMBA(高級管理人員班)、EDP(高層經理培訓課程)、MBA課程研修班、短期培訓班、論壇(以報告會形式展開)等。後4種都沒有考試,不需推薦,沒有學位,對入學者工作經驗的要求不嚴。

      第三種:中外合作辦學,畢業後發教育部認可的國外商學院的學位和文憑。北大、清華、復旦、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都有此種形式,其中最有名的是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和美國26所商學院合辦的項目。特點是英語和工作經驗要求較高,不考數學,可脫産或在職學習。理論上説,學位在中美兩地都有效,但學費之高令人咋舌,而且還是美元。

      第四種: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來華辦的從學士(BBA)到博士(DBA)的各種工商管理的教育課程。有名校的,也有一般的學校,但無一例外,國家都不承認其學歷學位。

      第五種:中歐工商管理學院。該校的辦學品質有很好的口碑,畢業生很受企業青睞,遺憾的是學費非常昂貴,國家還不承認學位。有人戲稱:“中歐是那些英語足夠好,錢足夠多,但又去不了哈佛的人的最好選擇。”(完)

    “南派MBA”全接觸

    MBA教育有全球統一的共性:同樣的案例、同樣的教學方式乃至同樣的講稿等等,但MBA教育是一項完全面向市場的産業,根據各地不同的市場要求,不同學校的的MBA教育“口味”也不盡相同,即使同處於長江以南的院校,MBA教育也是各具韆鞦。

      與以北大、清華、人大等北方名牌大學為龍頭的“北派MBA”不同的是,以復旦、南大、中大等南方名牌大學為龍頭的MBA則“南味十足”。

    中山大學:校友會幫著打好“國際牌”

      在有120年曆史的中山大學校園中,嶺南學院那棟白色的大樓凸現現代建築風格。主管該學院MBA教育的副院長許羅丹説:“在中國市場經濟最成熟的土地上,我們的MBA教育主要面向當地比較發達的民營企業。”

      “單靠我們自己無法提供足夠的師資力量培養MBA。”許羅丹説。正是這種坦誠面對自己實力不足的態度促使嶺南學院形成了大力吸引外資、走國際合作路線的辦學特色。對許羅丹而言,幾年前為了通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近乎苛刻的資格考察而作出的艱辛努力至今記憶猶新。1998年,嶺南學院與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簽署合作建設國際MBA項目,全面引進對方的教學體系和課程設置,採用英語教學。

      1998年7月,嶺南學院又與明尼蘇達大學卡爾森學院簽署了合建EMBA項目意向書,獲准授予美國學位;1998年10月,嶺南學院與法國國家企業管理教育基金會、里昂第三大學及里昂高等商學院合作,舉辦國際貿易高等專業學位課程班,獲准授予法國學位。

      在這一切背後,是嶺南學院高昂的成本支出。“我們一共投入了375萬美元,這在國內大學中是不多見的。之所以能投入這麼多資金,得感謝我們的嶺南大學校友會。”由於建校歷史悠久、校友遍佈海內外,嶺南學院在籌款、開展國際交流、為學生提供世界範圍內的實習機會和參加國際競賽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許羅丹説:“甚至我們的學員去美國培訓時,人還沒到,當地校方的電話已經打到了我們的辦公室——原來他們已經受老校友的囑託,請他們務必照顧好我們的學員。”

    南京大學:自主穩健培養“企業家”

      與嶺南學院大走國際路線的做法不同,南京大學MBA中心似乎更重視自身水準的穩健發展。南京大學MBA中心目前只有一個中荷國際工商管理教育中心項目。“也許我們的合作夥伴不是那麼聲名顯赫,但他們可以為我們提供發展所需的世界一流的教師、教材、管理經驗等等,這是一種腳踏實地的合作。”南京大學MBA中心的一位老師説。

      從容、穩健、不盲目跟風、注重綜合素質……南京大學MBA中心的辦學風格跟整個學校的風格保持高度一致。中心副主任桑秉南説:“我們是全國首批擁有MBA自主招生權的學校之一,可是我們並沒有馬上擴招,而是首先大量引進師資力量、進行基礎建設。在這些完成之前,我們寧可繼續保持7或8:1的低錄取率。”

      另外,南京大學在MBA的培養過程中還格外強調學員應該對企業忠誠。桑秉南説:“我們希望學員能夠成為‘企業家’,而不是所謂的‘職業經理人’。當然MBA本來就應該是專業的管理人才,可以在任何企業就職,但是如果對企業不忠誠,不能與其‘共患難’,就無法真正實現MBA作為專業管理人才的價值。”

    上海東華大學;學科聯姻追求“特色”

      MBA教育的不同“口味”也來自一些學校的“特色辦學”。上海東華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顧曉敏認為:這種“特色”,可以是本校優勢學科與管理學科相結合形成的特色,比如東華大學的紡織、服裝類學科將與管理學科“聯姻”;可以是專門針對管理的某個領域形成特色,比如危機管理、創新管理、中小企業管理等;也可以在教學方式和手段上形成特色,比如雙語教育、中外合作教育等。(完)

    MBA教育發展簡史

     MBA——“工商管理碩士”的英文縮寫,1908年于美國哈佛大學首創,目的為培養高層次實用型管理人才。我國是從1991年開始創辦,最初只有9所大學,僅招生百餘人;從1997年通過全國聯考開始MBA全國招生,由教育部統一命題,現已歷時六年,初步形成了中國MBA教育的基本模式;到2002年,已有65所高校開辦MBA,遍及27個省市,累計招生4.7萬人。

      MBA報名者要求具有本科學歷,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MBA與其他學科的明顯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以培養企業管理人員為目標,推出的皆為務實型人才。

      作為國家統一招生的研究生的一部分,MBA也必須符合一般研究生的品質標準,如英語要求、課程要求、論文要求等,同時它又具有管理專業的一些特殊要求 ,所以在培養方式上就具有特點。例如它可分為在職就讀和在校脫産就讀兩種學習方式(在職學制為3年,脫産學制為2年,課程、學時、要求都一樣)、實踐性教學環節更重要、費用較高等。

      2002年開始,部分高校開始逐步擁有自主招生權,可以自行規定招生規模、復試分數線。

      我國的MBA教育可分4類:1、正規科班類,指由國家正規院校組織的學歷學位班,價格在3-7萬元之間。每年在11月報名,1月參加國家統一考試。學習時間包括脫産和在職,脫産一般是2-3年;在職一般為3年;2、在職學位類,指由正規院校組織的在職人員的學位班,價格在2-4萬元之間;3、中外合作類,分為政府合作類及各高校與海外高校的合作;4、短期培訓類,為各大學與海外或國內教育培訓機構的合作培訓,時間為1年左右,價格在2-3萬元之間,只有結業證書。(完)

     新華社2003年1月6日

    


上海碩士生報考人數再創紀錄 MBA競爭最激烈
學以致用——楊翔談MBA的本土化教育
MBA,在國內讀也不錯
國際MBA文憑不被官方承認卻被單位賞識
中國MBA正面臨“低齡化危機”
理性顛覆MBA神話——《打破MBA神話——中國MBA報告》
中國首個MBA排名出爐 西安交大列榜首(名單)
2003年碩士生報名結束 MBA聯考人數猛減
MBA、EMBA排名出爐 西安交大清華天大列三甲
“MBA”別倒了自己的牌子
重慶大學特招“第一貪” 無期囚犯攻讀MBA?
來中國讀MBA的外國人
理性選擇取代名校情結 頂尖高校MBA降溫
MBA教育授業還是賺錢?
明年考研報考MBA法律新聞專業人數居高不下
本土MBA圖書:尚在深閨待人識
MBA的歐美處境:價值與可能價值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