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中國讀MBA的外國人

    許多中國學生不惜花大價錢到國外去拿MBA學位,因為在許多人眼中,海外MBA的“含金量”要大大高於“國産”MBA。可是,也有一些海外學生到中國來拿MBA學位。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IMBA(國際MBA項目)今年就招收了20多名外國學生。

    他們為什麼選擇中國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MBA培養辦公室主任錢小軍博士介紹説:“我們並沒有在海外進行招生宣傳,但今年仍有30多人申請來讀我們的MBA。”在這些人當中,相當一部分有華裔背景,他們想在將來畢業以後,從事與中國相關的經營活動。

    11月初,記者在清華經管學院,採訪了幾位來中國讀MBA的外國學生。

    郭永亮的中文説得不錯,來清華之前,他已經在中國語言大學學了一年漢語,考試他拿了8級。我問他漢語8級是什麼樣的水準?他説:“聽、説基本過關了,但大段地寫還不行。”

    郭永亮之所以來中國讀MBA是覺得公司以後會把發展重點放在中國。他剛剛考完GMAT(管理學研究生入學考試)的時候一心想去美國商學院讀書,後來到北京一看,覺得這邊的機會更多些,就選擇了清華。他説:“在開學前我還挺擔心語言問題。開學以後,我覺得還不錯。這裡的老師雖然大多是中國大陸的,但他們大都有海外求學的經歷,而且拿的是外國博士學位,中國同學的英語程度也很好,我覺得比香港那邊的學生強。這樣我就放心了。”

    他説,在澳大利亞時,生活的內容比較豐富,而在這裡生活節奏比較快,工作壓力也大,沒有那麼多時間做其他的事情。“我的中國同學都很用功,他們好像都有早睡早起的習慣。以前覺得他們可能會與我有很多不同,現在看來也沒有什麼。我們用英文上課,但課堂討論用中文,我記筆記用英文,寫作業用英文。一堂課會有5—10%的中文聽不懂。最近我買了本《孫子兵法》準備仔細研讀。以前跟香港的朋友們在一起,對中國歷史理解得不深,談得也少,大家總是談生意、談經濟。來這兒以後,有的老師會在上課時引用《孫子兵法》裏的東西來比喻做生意,我覺得他説得很好,也想好好讀讀它。”

    饒忠明是新加坡華人,2001年被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派來清華讀MBA。饒忠明説,我的單位派我來是想培養一批了解中國的人,在中國與新加坡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我離開學校已經有7年了,重新回到校園,我覺得收穫很大。這裡IMBA的課程80%是用英語講的,老師的水準也很高。中國的學生刻苦認真,我很佩服他們,從他們身上我了解了很多的中國的文化。比如在分析企業案例的時候,在談判的時候,中國學生的談判方式是不直接回絕對方,而新加坡的商務習慣比較西化,比較直接地切入正題。

    在記者的採訪快要結束的時候,一位老師推門進來笑著對我説:“還有一位加拿大的同學也想説説,能不能再多采訪一個?”於是,莊雨亭來了。他對我説:“你想問什麼我都可以毫無保留地告訴你。”我們一下談了兩個半小時。

    外國學生的建議

    莊雨亭在多倫多上的大學,學的是統計學和精算。他興趣廣泛,還搞過舞臺劇,又學了半年的專業攝影。1998年他到香港的一家電視臺工作。“讀MBA一直是我的夢想,正好知道了清華與MIT(麻省理工)合辦MBA項目,我覺得它確實不錯,就來了。以前,一位哈佛畢業的老教授曾經對我説過:人一生中的安排可以是這樣的,23—24歲大學畢業,在30歲以前應該儘量嘗試各種自己有興趣的行業,去多方感覺,開拓眼界,‘Make all mistakes you need, learn all you have to learn from the mistakes, and get ready at30’(犯你可能犯的一切錯誤並從中得到教訓,在30歲的時候準備好),這樣你的成本比較小。清華的MBA還在成長階段,它是年輕的,是不夠好的,將來會更好。我想我的選擇是沒錯的。”

    記者問他:“那你覺得清華的MBA哪些方面還不夠好呢?”

    莊雨亭説,經管學院是商學院,但工科大學的教學習慣對它還有一定的影響。從工科向商學院轉型需要一定的過程,比如,工科學院重技術,重概念,而商學院重宏觀,重方向。還有,與企業的聯繫不夠緊密,比如與企業見面,到企業實踐的機會不多;不同班級,不同學科間的溝通也不多。像一些外國學校,學生可以聯合註冊開公司,還能得到一些創業資金。

    另外,新項目推動制度不夠完善。比如這裡沒有醫療 MBA,有的學校就能很快地建立專業,找到導師,但這裡一些新推出的項目往往因為人手不夠而擱置。

    美國的一所好大學,校友的捐款很多,哈佛就有信託基金專門給學校捐款。我們沒有大力推行捐款制度。校友聯繫得不夠廣泛。學校要是有時間有人手建立一個舊生聯繫制度就好了。

    還有學生宿舍不夠好,圖書館開放時間不夠長,很多好大學的圖書館是24小時開放的。圖書館應該有更多近期的外國雜誌,特別是金融雜誌,不能依賴清華的主圖書館。可以找人捐書,豐富的圖書資料可以使學生的視野更開闊。

    記者問他:你對中國同學有什麼看法?

    他説,我覺得中國的學生深而不廣,愛學習而不愛做別的事情。我剛剛聽了MIT老師的一個講座,説MBA學生的時間應該分成三份:一份給學習,一份搞學生活動,另一份用來提升私人生活,發展其他興趣等等。但要做到這些非常的難。我的中國同學都是經過MBA聯考進來的,淘汰率很高,他們中很多人已經習慣了用90%以上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讓我感到開心的是,我的同學不會因為競爭而鬧矛盾。

    莊雨亭還説:我們來這裡讀兩年MBA,機會成本是100萬人民幣:12萬元的學費,加上每月5000元的生活費,加上損失的工資。最少的年薪也有十幾萬,再加上離職兩年損失的晉陞機會,總和大約是100萬。這麼大的投入,為什麼還來呢?一類是家裏有企業在中國,讀完了MBA就接收企業。他們屬於華僑企業家的第二代。另一類是搞金融的,公司要在中國開拓業務,如果請外國人,不了解中國情況,請本地人呢,又不能同國際接軌,所以就自己就先把自己本地化了。第三類是我這樣的,要靠MBA轉行,同時又看好大中華市場,希望將來在中國的企業做到高層。

    向國際標準看齊

    據錢小軍博士介紹,中國MBA入學考試是非常嚴格的,清華大學的錄取率也很低。往年的入學考試非常不利於外國學生,學校按照對待港澳臺學生的標準對待外國學生,要求他們用中文答題,對他們來説難度太大。

    今年,他們改變了招收外國學生的方法,可以選擇中文考試,也可以憑GMAT成績報名,學校採用國際通行的方法來招生,當學生的GMAT成績達到要求以後,即可參加英文面試。清華經管學院的要求是,外國學生的GMAT成績最好在580分以上,同時還要有3年以上的工作經歷。外國學生在清華讀兩年MBA,學費一共是12萬元人民幣(不包括生活費以及少量的註冊費用)。

    外國人來中國讀MBA,是否意味著中國的MBA教育已經得到國際上的認可呢?錢小軍説:“坦率地講,我們的MBA教育還沒有達到世界知名的程度。”

    單從GMAT成績上來看,滿分是780分,上北美名校MBA的GMAT成績一般需要600—620分。清華大學希望在最近幾年,在MBA教育中提高外國留學生的比例,以加快清華MBA教育的國際化進程,所以並不設GMAT成績的最低線,平均GMAT成績比北美名校低一些。

    錢小軍説:“我們希望擴大IMBA國際學生的數量比例,希望招收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而不僅僅是亞洲地區和華裔子弟。”當然,增加國際學生的同時,也給學校增加了壓力。比如,以前老師用中文上課就可以應付,有了外國學生,這樣的狀況就不能夠繼續下去了。在1996—2002年間,清華經管學院共派出29名教師前往麻省理工學院進修,有30多名教師參加了哈佛商學院的各種高層管理培訓項目。同時,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也常年保持教師互訪合作。

    MBA教育在中國僅有10年多歷史,大規模發展也就是近五六年的事情。清華大學是最早開設MBA的學校之一,招生規模是最大的,目前MBA在校生1800多人。

    客觀評價MBA

    “MBA熱”持續了這麼多年之後,許多人已經開始對MBA教育進行反思。隨著美國安然公司、世通公司的假賬醜聞被揭出,有人開始質疑MBA和MBA教育,認為他們培養出來的CEO既不會做人,也不會做企業。

    錢小軍認為,MBA教育不是萬能的,畢竟MBA在校學習的時間僅有兩年,不能要求他們經過兩年學習就成為一個優秀管理者,應該允許他們有成長的過程。MBA本人也要正確地看待自己,雖然讀MBA的學費很高,學生投入的成本較大,但畢業後不一定馬上就能收回成本、實現利潤。有的人眼高手低,對自己估價過高,是不明智的。積累管理經驗,腳踏實地地做事,才是現實和明智的選擇。

    《青年參考》 2002年11月2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