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長三角的定位

    江澤民同志在參加十六大上海代表團討論時指出,上海的發展離不開全國的支援。上海要進一步增強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加強地區之間的經濟與技術合作,特別是要積極探索同長江三角洲地區聯動發展的新路子

    作為長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起著引領這一地區發展的核心作用。長三角城市群在世界城市格局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進一步發揮上海的作用?記者為此採訪了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長樂。

    長三角城市群已躋身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其中心城市上海,目前尚屬“第三梯隊”,即國家級

    記者:首先請你評價一下長三角的發展情況。

    徐長樂:以上海為經濟中心城市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人民生活最富庶的經濟區域。古往今來,長三角地區憑藉其得天獨厚的經濟地理區位和自然資源條件優勢,構成我國“外通大洋,內聯腹地”兩個輻射扇面的戰略樞紐點,成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和隸屬江蘇、浙江的14個地級以上城市,形成了以上海為核心、以滬寧和滬杭甬為發展主軸線的網路型佈局。在這片僅佔全國1%的國土面積上,集聚了佔全國5.92%的人口和8.3%的城市,創造了佔全國17.14%的GDP和15.06%的地方財政收入,2000年底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和實際利用外資分別佔全國的16.7%和35.02%,每人平均GDP更是達到全國平均水準的2.98倍。因此,長三角地區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處於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而上海作為長三角的中心城市,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初浦東開發開放以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這對於長三角地區的整體聯動發展更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巨大作用。

    一個大城市群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取決於其中心城市的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並由此表徵一個城市群在世界城市格局中所處的發展層面。在世界公認的六大城市群中,紐約、倫敦、東京屬於全球性城市,在世界城市體系中處於核心層面;巴黎、芝加哥屬於區域性國際城市,處於次核心層面;上海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屬於國家或地區中心城市,處於第三層面。

    上海是長三角的“心”與“口”,上海經濟“風吹草動”,會直接影響長三角

    記者:在長三角,上海的核心作用有何體現?

    徐長樂:上海是長三角的“心”與“口”。

    首先看“心”。作為長三角中心城市,上海的城市規模和人口規模在這一地區最大,城市化水準達到74.62%。若將上海的市鎮人口除以長三角第二大城市南京的市鎮人口,我們可以得出該地區“城市首位度”,即3.19,這一數字遠高於全國平均1.3的水準。從經濟規模來説,上海的GDP、每人平均GDP、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實際利用外資、地方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均位於長三角15個城市之首。從産業聚集程度來説,上海的第二産業、第三産業保持了很高的“城市中心度”,其綜合“城市中心度”為0.473,遠遠超過位居第二的蘇州(0.152)和第三位的杭州(0.147),可見上海在産業上的聚集效應和中心職能作用遠超長三角其他城市。

    “心”的作用還體現在上海對長三角區域發展的帶動。20世紀80年代,上海的GDP增長速度遠低於江、浙及沿海省市,甚至低於全國平均水準,這導致長三角地區經濟整體下滑,儘管當時江、浙發展速度明顯高於全國,但亦受上海的影響。90年代初,黨中央開發開放浦東、把上海建成“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重大戰略,促使上海擺脫80年代經濟嚴重滯脹局面,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有力帶動了長三角經濟的整體抬升。

    再看“口”的作用。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地處我國1.8萬公里漫長海岸線的中部,處於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交匯處,這一得天獨厚的經濟地理區位,既有利於上海在長三角和全國對外經貿中發揮窗口作用,同時又是外商搶灘中國、出入長三角的重要平臺與跳板,在金融、商貿、資訊、吸引外資、交通運輸和外貿口岸等眾多領域發揮著高品質、多層面的窗口服務功能。

    除了“心”與“口”作用之外,上海還發揮著構築區域統一市場的主導作用、推進區域經濟技術協作的帶動作用以及培育高新技術産業的示範作用。

    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上海必須跳出自己的狹小範圍,在長三角廣闊地域上尋求聯動

    記者:上海如何進一步發揮其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提升長三角在世界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徐長樂:上海提出建成“四個中心”的目標,但其總體經濟實力有待加強。2001年,上海實現GDP約600億美元,而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GDP大多在1000億美元以上。上海的綜合服務功能也有待進一步完善。2001年上海第三産業佔國民經濟比重首次超過50%,達到50.6%,但與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相比仍明顯偏低。還有一點不容忽視,上海與長三角其他城市在工業結構上存在明顯的同構現象,缺乏明顯的分工與合作,互補性不強。這一來,上海難以得到長三角經濟腹地産業的強大支援,也限制了上海的輻射帶動作用。

    提升城市綜合實力,還應當加強與長三角其他城市在自然資源利用與保護、城市經濟發展、統一市場構建、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土地資源集約化利用等方面的合作與互補。繼續堅持“三、二、一”的産業發展方針,重點培育和發展第三産業,特別是金融産業、資訊産業、科技教育産業,及各相關服務業。與“長三角”其他城市加強協調配合,明確各自功能地位,優化産業結構,共同建立包括金融貿易、加工工業、交通通信、現代農業的都市經濟圈,使之成為中國和國際重要的經濟、金融貿易區,成為中國製造業中心和世界製造業重要基地。

    在提升城市綜合實力的同時,上海還要做好從聚向散、從內向外、從留向流的歷史性準備,即産業、人口等從聚集為主轉向擴散為主,城市基本格局由內向型向外向型發展,形成“多心組團,分層輻射”的城鎮體系,各種生産要素(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資訊流)從“留下來”變成“有進有出”的流動型格局。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上海的區域核心作用。(作者:汪曉東)

    《人民日報》 2002年11月29日

    

    


常州破題戰略機遇期
長三角之憂
湖州力推“長三角聯合艦隊”
揚州引領蘇中對接“長三角”
杭州欲做“長三角後花園”
縣域經濟點亮“長三角
“長三角”破題産業調整
厲無畏:競爭優勢在於經濟一體化
國際金融報:“長三角”需要新動力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