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圈地大戰升級  

     作為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首先放開的行業之一,零售業在過去的半年間産生了巨大的變化,跨國零售巨頭紛紛搶灘登陸,加快在中國市場跑馬圈地的步伐,國內零售企業加緊規模擴張和並購重組步伐,一場看不見硝煙的“羊”“狼”之爭在悄然中進行,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協議中,關於零售服務,我國承諾在煙草銷售不開放的前提下,加入世貿後一年內允許外商設立合營公司,從事書報雜誌、藥品、農藥、農膜、化肥、成品油以外所有進口和國産品的零售業務,五年內逐步取消上述7種商品的經營限制;加入世貿後一年內允許外商控股;三年內取消合營公司的數量、地域、股權和企業設立方式方面的限制;五年內除經營少數重要商品和倉儲式超市業態的30家店舖以上的連鎖企業仍由中方控股外,取消其他一切限制。我國還承諾加入世貿後允許外國公司通過特許經營形式進行行銷活動,並在三年內取消在特許經營方面的所有限制。

    據有關部門統計,國際上50家最大的零售企業已有三分之二進入中國,外商投資零售企業的銷售總額2001年約佔全國消費品市場份額的3%左右。前不久,沃爾瑪、家樂福等海外零售巨頭紛紛向有關部門提出加開新店的申請;世界零售業中排名第三的麥德龍也準備向西部進軍,揚言要在國內開設100家以上的店舖。同時,國內零售商也不甘示弱。國內零售業排名第一的上海聯華以“推土機式的延伸和跳躍式發展相結合”方法,計劃在2005年內把網點規模發展到6000家;上海華聯超市董事長華洲也宣佈,到2005年華聯超市在全國各地的門店數將達5000家,年銷售額實現600億—700億元;香港最大的中資企業華潤集團也重拳出擊,收編了廣東零售業頭號種子萬佳超市,而該集團本來在香港、蘇州、北京、天津等地就有了300多家超市,此次並購更讓其如虎添翼。

    專家指出,從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對不同流通行業的影響看,對批發行業的衝擊要遠遠大於對零售業的影響。國有商業批發企業全行業虧損已有多年,相比之下,國有零售企業總體經營狀況依然較好,大型商業零售企業一直保持經營盈利,在大中城市中仍然處於市場銷售的“龍頭”地位。從不同地區受衝擊影響程度看,對城市的衝擊要大於對農村的影響,對發達地區的衝擊要大於對中西部的影響。除了少數經濟實力特別強大、以在中國佔有一定市場份額為目標的外商以外,多數外商將繼續把我國東部的大中城市作為投資重點,除非中西部有特殊的優惠政策吸引,短期內外商流通企業暫時不會大舉進入中西部地區的市場。

    針對外資零售企業將佔有中國60%市場這一觀點,業內人士指出,從國際開放的慣例來看,沒有哪一個國家因為開放導致了對整個市場的損失,或失去大半江山,至今沒有這個先例;從零售業本身來看,門檻比較低,但零售業點多面廣、佈局分散的經營特徵,決定了任何一家企業不可能全面撒網、遍地開花。所以,外資零售企業進來之後,目標會瞄準大中城市,並主要集中在連鎖超市、大賣場、特許經營、專營店等幾個主流業態,難以涉足中小城市,更不可能觸及廣大農村。因為外資的“天性”還是追逐利潤,他們實施資本擴張的目的是要達到資本增值。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外資將主要搶佔大中城市的市場份額,得到一定的市場回報,不會大面積鋪攤設點,更不可能把觸角伸向中國的農村。而且,我國本土商業可以説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有些得天獨厚的條件,甚至令外資企業望塵莫及。比如點多面廣、黃金地段、銷售網路、熟悉國內的消費特點、長期在國內經營的經驗以及群眾在心理上的偏好,同時本土商業基本的佈局已經形成,並形成了自己的商圈、消費群體等等,這些都成為本土商業能夠立足和繼續存在的基礎。因此,中國整體的市場還是中國人自己的市場,中國的商業還是以民族商業為主體的市場結構。(蘇民 黃曉芳)

     經濟日報 2002年06月13日


中國:國際零售業重要採購基地
零售業比拼管理軟體
2001年中國零售業十大新聞
2001年中國零售業擴張八大熱點
國內零售業優勢猶在
中國零售業與國際商業全面碰撞引發的思考
福州百貨零售業步入"酷冬"
四大因素將影響中國的零售業發展
零售業提前入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