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週末》:2001十大傳播突破獎

    謹以此向正致力於用新聞傳播之眼推動中國社會觀念開放與進步的同行致敬!

    入選標準:

    【一】記者或其他社會人士,發現了重大的新聞真相,並努力促使真相

    公之於眾,直接或間接推動了事件朝良好的方向發展或解決;

    【二】傳媒在新聞報道的方式上有重大突破;

    【三】傳媒在運營理念上有重要突破。

    

    新華社“試兵”阿富汗

    獲獎者:新華社

    頒獎辭:在2001年的阿富汗,新華社派出戰地記者,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報道了一場發生在第三國的戰爭。中國的國家通訊社,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與世界通訊社接軌的重要性。

    相關事件:

    “911”之後,美軍宣佈對阿富汗塔利班進行軍事打擊,世界各大新聞媒體爭相派遣記者進入阿富汗及其周邊地區。中國的國家通訊社新華社,是中國惟一直接參與這場新聞戰的重量級選

    手。

    “911”事件發生之初,新華社就成立了報道策劃小組,並派遣10多名記者分3路進入阿富汗及周邊地區。這些記者均年輕,精通一門或幾門外語,攜帶著頂尖的設備——數位相機、手提電話、海事衛星電話。在阿富汗採訪期間,他們發回數以百篇(幅)計的文字和圖片稿件,不僅為國

    內媒體所廣泛採用,也為一些海外媒體所採用和關注。

    派出如此強大的陣容採訪一場發生在第三國的戰爭,這在新華社的歷史上,可以説是空前的。儘管從投入的力量、報道的規模來説,新華社一時還難以和其他世界級媒體相比,但可以看出一個趨勢,從1991年的海灣戰場,到1998年的科索沃戰場,再到2001年的阿富汗戰場,新華社越來越積極地參與到世界新聞競爭中。

    銀廣夏剝皮

    獲獎者:淩華薇(北京《財經》雜誌記者)

    頒獎辭:由於記者淩華薇持續一年的努力,由於《財經》雜誌刊發了她的《銀廣夏陷阱》一文,上市公司銀廣夏的黃金面具應聲脫落。此文迅即引起了中國證監會的全面介入,並引發了一場旨在肅清資訊披露之弊端的證券風暴。

    相關事件:

    以一年之功,去打磨一個新聞選題,目前在國內並不多見。2000年8月,淩華薇任職于《證券市場週刊》時,就開始對銀廣夏神話産生疑問,並著手調查了解。

    其時,銀廣夏還是績優大藍籌、超級大牛股、“世紀大黑馬”等諸般榮耀加身,漲幅居滬深股市之首。

    媒體對銀廣夏質疑,始自2001年3月,《證券市場週刊》和《財經時報》先後登出聯辦分析師蒲少平的長文,對銀廣夏高速增長及豐厚利潤提出9點質疑。

    2001年7月,加盟《財經》雜誌不久的淩華薇開始就銀廣夏展開密集採訪。8月號的《財經》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登出她寫的《銀廣夏陷阱》,認為銀廣夏股價過去兩年暴漲的背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

    其間頗多曲折。在此一年間,淩華薇兩次赴銀川,並到西安、蕪湖、天津等地採訪,從初期探詢銀廣夏鉅額利潤的秘密到逐漸發現銀廣夏造假的事實,並最終在天津海關得到確切證實。

    繼去年在《財經》雜誌刊登的《基金黑幕》後,《銀廣夏陷阱》一文再次成為震動整個國內證券市場的重磅炸彈。

    當期《財經》于8月5日面市,8月3日,《財經》雜誌社先在網上登出了《銀廣夏陷阱》的摘要。當天,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部和稽查局根據這一消息,于當晚派了一位稽查局副局長和一位處長帶隊,星夜趕往天津市,對天津廣夏查賬。

    其後的事情早已被廣泛報道:中國證監會對銀廣夏正式立案稽查;銀廣夏造假事實成立;多名涉案當事人被移交司法機關;銀廣夏停牌又復牌,後連續多日跌停,從每股30多元直落到4元多,以16個跌停創股市之最。而銀廣夏投資者的鉅額損失,又引發大波中國證券市場民事訴訟和賠償機制建立的呼籲之聲。由此産生的公眾對上市公司公信力的懷疑和反思,一定程度也影響了一段時期股市的大幅調整。

    促進了解、關懷艾滋病人群

    獲獎者:高耀潔(河南省中醫學院教授),桂希恩(武漢大學醫學院副教授)

    頒獎辭:

    在連續幾年的時間裏,他們各自出於本能地將河南上蔡縣文樓村的艾滋病疫情告訴世人,他們竭盡所能地救治這些病人,還大力呼籲政府和社會正視因獻血傳播艾滋病的事實,並在國內外引起極大反響。今年8月23日,衛生部通過新聞發佈會首次公告了文樓村的疫情,該村的艾滋病人也已得到

    了政府的免費治療。這一傳播功績超過了任何媒體。

    高耀潔

    12月24日下午,在鄭州市一棟極為簡陋的家屬樓內,記者見到了76歲的高耀潔教授。

    在她簡陋的家裏,除了幾件陳舊的必備傢具外,堆滿了防治艾滋病的宣傳資料。屋裏沒有暖氣,整個房子靠一隻小煤爐取暖。我們來到時,她正湊在火爐旁寫稿子:“這稿子能讓我掙好幾百元哩,差不多夠3個孤兒一學期的學費了。”高耀潔正在資助30多個艾滋病病人的孤兒上學、生活。

    從1996年4月7日第一次見到艾滋病病人至今,高耀潔一直在和艾滋病作著無畏的鬥爭。從1996年冬天開始,高耀潔開始自費印製關於艾滋病的宣傳資料。利用各種方式,她已免費向社會發放了各類宣傳資料40余萬份。高耀潔的事跡在民間一點點傳播開來。1999年,她被評為“全

    國教育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今年,還被世界衛生組織授予本年度“世界健康與人權獎”。

    因為種種原因,高未能參加聯合國的頒獎儀式。“世界衛生組織獎了我2萬美元。因我沒去領獎,最後他們也把1萬美元的路費給了我,總共是3萬美元。靠著這3萬美元,我的《艾滋病/性病的防治》才能再版。”高耀潔説。今年8月,這本第3次出版的書印了12萬冊,全部免費送向社會。

    高耀潔的房子馬上要被拆了,下一步搬家還是個問題。她的老伴説:“本來可以買房子的,錢都讓她折騰光了。”高教授像個孩子一樣和老伴相對而笑。

    桂希恩

    桂希恩最早接觸艾滋病,是80年代初在美國進修的時候,當時他曾以為,以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艾滋病不會傳到我國。

    1999年,他在河南上蔡縣的一位當醫生的學生,因為發現當地一些村民接二連三地患病而死,但又不知是什麼病,便邀請老師去破解這個謎。當年11月,桂希恩檢查了上蔡縣文樓村中155名賣血者,發現其中96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高達619%。桂希恩當時就向當地衛生局和北京有關部門作了彙報。

    64歲的桂希恩曾11次自費赴河南農村艾滋病高危區調查,併為上百名患者作血檢,向他們傳授科普知識。他在當地幾次差點挨打,但村裏的農民卻歡迎他,稱他“白求恩”。

    2001年5月,桂希恩把5名艾滋病患者接到武漢,既是為了作一次全面的檢查,也為尋求公眾的理解和幫助。不過,這些患者在醫院的老宿舍區只住了一天就搬家了,因為周圍的鄰居不允許他們住在那兒。桂希恩索性把5名艾滋病人接到自己家中。眾多媒體進行了報道。

    桂希恩認為,對艾滋病病人的歧視不可能通過制定政策來改變,他自己的這一行動正是要告訴人們,艾滋病人“並不像他們想像得那樣可怕”。

    鳳凰衛視直播“911”

    獲獎者:鳳凰衛視

    頒獎辭:鳳凰衛視在“911”事件發生時第一時間推出的連續35小時的直播報道,昭示了現代傳媒對於重大突發事件報道應有的抉擇。

    相關事件:

    2001年9月11日,一聲轟然巨響,恐怖分子劫持的波音飛機撞到110層高的紐約世貿大廈北樓:“歷史在眼前爆炸了!”

    這是北京時間當日20時43分。21時10分,正在播報《時事直通車》的主持人吳小莉便插播了有關“美國紐約世貿大樓被襲起火”的消息及現場畫面,使鳳凰衛視成為香港和內地上千家電視媒體中最早播報的電視臺。《時事直通車》節目一結束,鳳凰衛視便在熒屏上打出“美國遭受恐怖襲

    擊”的字幕,切斷廣告改播新聞。當日21時33分,中文臺、資訊臺、美洲臺並機聯播的特別節目正式開播,並整整持續了35個小時(其間僅保留了每小時12分鐘的頻段廣告)。這是鳳凰衛視自香港回歸60小時直播之後最長的一次直播報道。

    鎖定“911”事件日日專題播放的鳳凰衛視,一時間名聲大噪。業內人士甚至有一種看法,認為“911”事件對於鳳凰衛視來説,猶如海灣戰爭對於CNN一樣,使它一夜成名!

    鳳凰衛視臺長王紀言告訴本報記者,事件發生時,鳳凰衛視駐華爾街的記者龐哲正在紐約股票交易所,幾分鐘內,他就給臺裏打來電話。北京時間20時50分,王紀言接到報告,起初還以為是直升機誤撞。事態的發展使他們很快作出了決定,首先在《時事直通車》中插播美國福克斯公司(FO

    X)傳輸過來的現場畫面(鳳凰與FOX有供稿合同)。在35小時的連續直播中,他們還採用了美聯社、路透社、歐洲SCAN乃至港臺媒體的報道畫面,口播內容則參閱專線訂閱的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的新聞外文電訊,用同聲口譯、改編外電的方法,以“本台剛剛收到的消息”、“本台綜合消息”的名義用華語口播。純粹是鳳凰衛視自己的産品包括:目擊者報道,現場目擊者通過電話進行廣播式的報道;“尋找親人”系列專題,駐紐約和華盛頓的記者派上用場;專家的解説評論也佔了相當的比重。

    (本文部分內容據《中國記者》雜誌2001年12月號文章) 

    

    責問甲B聯賽醜聞

    獲獎者:張斌(中央電視臺體育節目主持人)

    頒獎辭:如果不是“地球人都知道”甲B=假B,如果不是他們鬧得實在太不給球迷面子,張斌們的吶喊也許將再次淹沒在中國足球的醬缸裏。幸好,張斌們沒有懼怕淹沒,他們喊出了最有力的一聲。

    相關事件:

    “今天我們看到的是一場赤裸裸的假球,雖然我沒有‘證據’,你可以去告我,但我要説,這就是假球。”

    2001年10月6日,當甲B聯賽最後兩場結束後一個多小時,張斌在當晚18時的央視體育新聞中忍不住作出了這番“赤裸裸”的評論。球迷們目瞪口呆的事實是,浙江綠城隊在與長春亞泰隊的比賽中,浙江隊以“罷賽”4分鐘錯開了下午同時開始的江蘇舜天隊與成都五牛隊的比賽,正是在

    由此拖延得來的“寶貴”的最後幾分鐘裏,浙江隊被長春隊連灌4球,比分打成0:6,使後者以一個凈勝球的優勢擠掉了比賽已經結束的五牛隊,“成功”晉級甲A。

    當第二天國家隊在瀋陽贏得了中國足球有史以來的第一次世界盃的入場券之後,關於中國足球的“紅與黑”、球迷的歡笑和怒火,成為各大體育報頭版頭條的焦點話題。10月11日,張斌和他的同事劉建宏,又在央視《足球之夜》上對此次甲B假戲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並以證監會對股市作弊現象的處理為例,呼籲以“法治”為猛藥醫治中國足壇的假球痼疾。

    在強大的輿論監督下,中國足協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神速,從10月9日體育總局局長袁偉民表示“從重、從嚴、從快處理”,到10月16日公佈最後處罰方案,只用了7天時間,上述兩場甲B聯賽共有6隊61人被嚴厲處罰,其力度也為有史以來最大。

    但中國足協矯枉必須過正的做法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同,已經升任央視體育中心副主任的張斌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打假這事兒盤根錯節,太複雜了,結果永遠比你的初衷要打很多很多折扣。我們力求把原汁原味的事實告訴給觀眾,我們只有一個信念———傳媒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我們所

    起的作用只是告訴大家,這裡面有問題,有很大的問題……每當做這種節目的時候,我們也非常無奈,説完也就完了。”

    封殺致癌大米

    獲獎者:南方都市報

    頒獎辭:作為一份面向城市居民的綜合性日報,他們以高度的敏感關注市民的生存品質。他們沒有忽視一個普通讀者的報料,把一件極易被社會新聞記者一筆帶過的事件變成了一件與所有人息息相關的重大新聞,並最終引起全國範圍的關注與決策層的重視。

    相關事件:今年7月26日,南方都市報接到讀者報料,稱廣州某貨倉商店有摻有礦物油的“毒米”銷售。南方都市報立刻組織了專題報道組對此線索進行暗訪,從7月30日到8月4日,以《致癌大米驚現羊城》打頭,不遺餘力全面跟蹤報道致癌大米事件;他們同時立即與廣東省衛生監督所取

    得聯繫,該所派出精兵強將與南方都市報記者進行實地暗訪和取樣,並連夜將米樣送往廣東省衛生檢驗中心進行檢驗,發現所取的6份米樣(全部來自廣州白雲區黃石路江夏村“永康米業”加工廠,包括3份原料米和3份成品米)所含的強致癌物質“黃麴霉素”嚴重超標。廣東省衛生廳立即聯合省市

    區衛生、公安、工商及廣州市糧食局等多個部門,對永康米業、港興精米廠及泰京米業3家大加工廠進行查處,就地封存了300多噸共100多種致癌及涉嫌致癌的劣質大米。

    由於此事涉及廣西、江西等地,繼南方都市報之後,全國各地的新聞媒體都大力揭露致癌大米事件。廣東查處劣質大米的行動同時引起了國務院、衛生部、廣東省政府的高度重視,8月1日,衛生部向全國發出了《關於嚴厲查處非法生産經營劣質大米的緊急通知》。8月13日,衛生部聯合相關

    國家部門到廣東督查。事件得到圓滿解決。

    揭開南丹礦難真相

    獲獎者:人民日報駐廣西記者站,人民網

    頒獎辭:

    作為中國第一大報的記者,在特大責任事故被地方政府遮掩之時,冒著生命危險深入一線採訪,利用特殊的網路媒體率先揭開真相;在此,中國新聞界的良知與社會責任感,與政府高層的正確決策形成良性互動,成為輿論監督的一個里程碑式的範例。

    相關事件:

    8月13日,朱鎔基總理在貴陽考察時談到南丹事件説:“沒有記者來揭露這件事,就冤沉水底了。”

    單論事故傷亡人數,南丹礦難算不上最多。但與此前的一些事故不同,這一次,驚天礦難居然被當地政府“成功”地隱瞞了15天,記者在正常的採訪過程中遭到恫嚇、跟蹤,甚至追殺。

    7月27日,一個傳聞在網上傳播:廣西南丹礦區于7月16日(後核實為7月17日淩晨)發生特大透水事故。

    7月30日,人民日報華南分社駐桂北記者古亦忠從柳州驅車直奔南丹。當天下午,廣西站一份“特急”報告傳回總社。

    7月31日15時,《廣西南丹礦區事故撲朔迷離》一文在人民網刊發。這是人民網也是國家重點網站刊發的有關南丹礦難的第一篇自採新聞。

    8月2日,朱鎔基總理在人民日報送上的關於南丹礦難的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次日,人民日報廣西站4名記者兵分3路進入南丹,當天發出10多篇報道。其中,《南丹事故12個死難者名單》在人民網公佈,捅破了南丹“717”重大透水事故無人死亡的彌天大謊。

    在這前後,深入南丹採訪的記者,儘量不以人民日報記者的名義登記賓館住宿,但仍時時處於被盯梢和威脅中,一些來歷不明的人在頻頻追查記者的住處,甚至偏偏在他們住宿的賓館發生了兇殺慘案。而一些地方官員,更是對他們的調查採訪處處設防。這些事被人民日報廣西站站長鄭盛豐稱為人

    民日報的“難堪”,卻也是人民日報的“光榮”。

    8月27日,人民日報在要聞版“人民論壇”上,刊發了題為《假如媒體缺席》的言論。言論認為,“假如媒體缺席,上級領導機關處理事故的方針、政策可能在某些人手裏走樣”;此次媒體對事故的報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了一種讓媒體公正介入的秩序,這個秩序讓社會具有更完善的自我

    修復機制,表明公民的知情權已受到重視,這無疑意味著社會進步”。

     南京冠生園“陳餡月餅”報道

    獲獎者:陳琳等人(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記者)

    頒獎辭:

    為了一條新聞,他們幾乎採訪、等待、又採訪了一年。他們最終獲得的紮實報道,給一家企業幾乎帶來了滅頂之災,卻同時激醒了企業的誠信意識。所有的名牌企業不得不警醒:名牌的高額附加值,它可以是正數,也可以是負數。

    相關事件:

    今年中秋前夕,央視“新聞30分”對南京冠生園“陳餡月餅”的報道,掀起了軒然大波。作為這一報道的直接操作者,陳琳等人最近接受本報採訪時,第一次同意“浮出水面”。

    早在2000年的8月,陳琳得知“陳餡月餅”一事後,就和攝製組立即趕往南京暗訪,直到10月24日,眼看著南京冠生園把剝出的月餅餡翻炒之後送進冷庫,才告一段落。

    拍到回收陳餡的鏡頭後,陳琳等人特別興奮,本打算立即就發,但她的部門領導認為:陳餡回收,送入冷庫,並不等於廠家來年一定用陳餡做新月餅。只好耐心等待。

    2001年7月2日,南京冠生園開工做新月餅,陳琳等人提前趕往南京,兩部錄影機以及望遠鏡等設備,全都用上了。當時,南京正值高溫不退,為了不讓人發現,陳琳等人還在租住的房子裏挂上了厚厚的窗簾,整個屋子像一個蒸籠。他們每天從冠生園上班開始盯,一直盯到他們收工,前後共

    計拍了10多盤素材,時間長達700多分鐘。

    南京冠生園的吳總經理曾面對電視鏡頭説:“全國範圍這是一種普遍現象……沒有一個廠家做幾個賣幾個,都用陳餡做新餡。”

    報道播出後,各地許多月餅生産企業老總面對大量退貨,“潸然淚下”,甚至憤然表示要“起訴南冠廠”。而全國的商場裏,幾乎所有的月餅消費者都會向售貨員問:你們的月餅,是不是用去年的陳餡做的?有月餅廠家老總隨即流淚承諾:舉報“黑心月餅”,重賞1萬元!

    李響“天價轉會”

    獲獎者:

    瞿優遠(《體壇週報》總編輯)

    頒獎辭:

    這是一個純商業化的事件,無關乎正義與真相;它以其極為成功的策劃,客觀上促使人們開始以市場化的眼光來看待和討論媒體從業人員的價值問題。撇開內在的江湖恩怨,眾多的傳媒與受眾都將成為受益者。

    相關事件:

    2001年7月22日,北大研究生畢業的《足球》報女記者李響與長沙《體壇週報》簽訂了為期3個月的短期合同。關於李響此次“轉會”的報酬,有300萬、150萬、100萬元等各種説法,但有一點已經成為共識:這肯定是一個遠遠超出目前媒體從業人員平均薪酬水準的數字。這一消

    息在幾乎所有傳媒上成為熱門話題。最初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李響和中國足球隊主教練博拉米盧蒂諾維奇的關係上,但隨著討論的深入,體育記者乃至媒體從業人員的價值問題成為了受關注的焦點。

    作為《體壇週報》的總編輯,瞿優遠是“李響轉會”的始倡者。業內人士認為,他的目的很簡單:挖到李響,就等於擁有了關於米盧和國家隊的獨家新聞,同時也撬走了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足球》的一張王牌,這是一個雙倍的獲益。

    對於李響的身價問題,瞿優遠透露,傳聞的數字比實際的要高,不單是李響,後來其他幾名記者與《體壇週報》簽約,傳聞的薪酬都數倍于實際數字。

    瞿優遠説:“在整個事件中,市場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我們的初衷只是想完善這份報紙,實在沒有想到後來有這麼多的效應,但正因為人們開始不適應,這才是促進作用的一個體現,無論是反對的也好,贊成的也好,都起到了推動作用。國內的媒體一直都比較保守,正需要這樣的突破。”

    捐助人追蹤希望工程假信

    獲獎者:龔文輝(上海科洋公司總經理)

    頒獎辭:對於《南方週末》而言,這只是一次普通的調查報道。對於普通的公民和希望工程的捐助人龔文輝來説,他的行動卻是個創舉。他的艱辛調查和他協助傳媒進行的採訪報道,很可能使更多的失學兒童因此獲得有效的救助。

    相關事件:

    2000年9月,上海一家小公司科洋公司與四川宣漢用結對子的方式幫助了25名希望工程失學兒童。科洋公司老總龔文輝先生出身赤貧,靠鄉人資助完成學業,因此對失學兒童分外關心。

    2001年10月,由於發現許多孩子來信稱沒有收到錢,龔文輝與同事鞠菟利用國慶長假自費前往宣漢進行調查。

    在4天行程中,兩人僅靠兩輛摩托車急駛600公里山路,每天往往工作至深夜12時,由於過度疲勞,雙腿麻木,只能用雙手將腿搬下摩托車。當地摩托車司機甚至以過累拒絕服務,不得不中途換車。他們發現,17名孩子中只有3人拿到希望工程款,併發現他們收到的8封失學兒童來信是假

    信。

    根據他們提供的線索,《南方週末》分兩批派出記者前往山區,繼續科洋公司沒有完成的艱苦任務,總共找到了22名在偏遠山區的兒童,終於查明真相,調查出最後被證實挪用5000余元希望工程款的區德育專幹唐純旭,並披露了希望工程層層撥款所導致的制度漏洞。

    報道出來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迅即作出反應,對龔先生與《南方週末》表示感謝,並表示要徹底改變希望工程救助方式。

    ■資料連結

    2001記者紅與黑

    ●記者之紅

    李響轉會事件使得整個足壇的記者身價無形中提高了一個檔次,媒體的老總們不得不面對手下時刻被挖角的現實。中國體育記者協會應該給李響頒獎,她使記者們整體得益。

    《財經》雜誌主編胡舒立曾被傳為中國身價最高的財經記者。一個流行的版本是,鳳凰衛視請她出任財經總監時開出的價碼是年薪150萬元。

    但中國名記們的身價和國外同行相比無疑是小巫見大巫。主持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早間旗艦節目《今天》的庫裏克(Katie Couric)的年薪達1400萬美元。

    ●記者之黑被打

    5月27日內蒙古大興安嶺電視臺兩名記者應牙克石市佳源房地産開發公司邀請,前往該公司的拆遷施工現場採訪。大約11時,採訪結束後遭到五六個不明身份的人圍攻毆打,價值14萬元的數位錄影機和1000元的電池被搶走。

    7月28日,廣西《八桂都市報》一記者在南丹礦區暗訪時遭持槍歹徒威脅:“要是記者,就殺了你!”

    8月20日晚8時30分左右,《重慶商報》女記者羅俠在採訪中,因為拒絕一夥陌生男子的陪酒要求而遭到暴打。

    ●記者之黑殉職

    3月29日,南聯盟科索沃省同馬其頓接壤的一個村莊遭到來自馬其頓的炮擊,一名美聯社記者當場死亡。

    11月11日晚,3名在阿富汗跟隨北方聯盟採訪的外國戰地記者遭到塔利班部隊的伏擊,在激戰中以身殉職,他們是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女記者約翰妮薩頓,盧森堡廣播電視臺記者皮埃爾比約及德國《明星》雜誌的一位攝影記者。

    11月19日,又有4名記者在阿富汗賈拉拉巴德通往喀布爾的道路上遭暴徒伏擊身亡,死者中兩人為英國路透社記者,1人為義大利《晚郵報》記者,1人為西班牙《世界報》記者。 (何雪峰)

    

    評選後記

    這僅僅是一家媒體自己評出的一個跟新聞有關的獎,它們不是“十大新聞”,我們關注得更多的是它們在新聞操作理念上的價值———你也可以認為它什麼都不是。

    篩選獲獎對象的過程讓我們感到愉悅乃至驚喜,我們發現,像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這樣的主流權威媒體,在沒有官方授權消息發佈而又事關重大的新聞題材上,他們的記者一樣顯示了優秀新聞工作者的理念、操守與技巧。

    我們還曾經面對評選“體例”上的尷尬。評獎的範圍原本應該是新聞報道與新聞從業人員。就千里追蹤希望工程假信一事而言,作為捐款人自費進行調查的上海科洋科技公司老總龔文輝,其身份完全與傳媒無涉,但公眾同意《南方週末》來替代他的這一獲獎席嗎?

    當龔文輝以真相的發掘和傳播者的身份入選之後,高耀潔、桂希恩這兩位令人無法不為之感動的老醫生,自然也雙雙入列。他們像白求恩,更像社會活動家、記者。他們持續幾年一直在敲響艾滋病的警鐘和救援之鐘,即便從傳播真相和知識的角度來説,又有哪家媒體可以勝過高、桂二人的精神、

    毅力和功績呢?

    這種評選“體例”的尷尬是否暗示了另一種真正的尷尬:高、桂這兩位六七十歲的老者在傳播真相與知識方面的作為,其實本該是傳媒應盡的職責?兩位老人人性的光輝背後,是否也折射出了我們新聞從業人員的某種不足?倘若這樣,明年類似的評選是否還將繼續這種尷尬?

    最後,不知讀者能否認同我們給鳳凰衛視和《體壇週報》老總的頒獎?在我們看來,他們分別代表了一種新的報道方式和一種新的媒體運營理念,它們將給媒體今後的運營操作以啟迪。

     《南方週末》2001年12月28日

    


美新聞集團:中國媒體必須重組
首批華人媒體抵阿富汗採訪
英“媒體鬥士”瑪麗懷特豪斯女士去世
不斷創新的中國媒體
世界媒體競逐阿富汗
“跨媒體”:泡沫還是浪潮?
大公報一百年
海外華文傳媒的定位與角色
華文媒體正以加速度發展
——訪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方漢奇教授
傳媒業會全球化嗎
美媒體推崇中文報紙
大陸媒體訪問團訪“中央社”共促新聞事業發展
傳媒産業在網路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誰在關注準流行文化
投資媒體的四大風險
聚焦“媒體批評”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