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聚焦“媒體批評”

    何謂媒體批評

    陳曉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這裡所説的“媒體”,用以指以普通大眾為傳播對象的印刷文字讀物(報紙、各種流行時尚雜誌)、電視和網際網路等。從理論上來説,學術話語當然也依託媒體存在,學術刊物也屬媒體之列。但習慣用法並不把學術刊物與通常所指的媒體相提並論。學術性刊物與大眾媒體確實有明顯的區別,這種區別就在於前者是在專業領域的有限範圍內傳播,後者是在社會各個階層區域流行。所謂“媒體批評”,主要是指發表在報刊雜誌和網際網路上的那些短小精悍的批評文字。

    靜矣(《北京日報》):“媒體批評”和“學院批評”的所謂載體不同,實質上就是它們的受眾面不同,也就是説,它們各自的“定位”不同。前者的載體是大眾傳媒,它允許受眾對它所發佈的資訊不具有“專業儲備”;後者的載體則是專業媒體,主要包括專業性的報刊、網站等,它要求其受眾必須具備進入這種話語空間、知識體系及操作規範的文化儲備和思維方式,也就是説,學院批評的受眾應當是一些專業人士或有專業素養和興趣的人,這種人在任何地方都是少數。由此,就決定了媒體批評和學院批評在文字風格、深度、功能、知識背景等幾個方面的本質不同。

    李敬澤(《人民文學》雜誌社):“媒體批評”是龐雜的現實,它所牽連的人群和利益遠比傳統的“學院派批評”更繁多、更複雜。

    媒體批評的當下特徵

    崔紅楠(51Tob網):都市的我們已經實實在在地陷入“網”中了。網路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無論是世界名著也好,網路文學也罷,都可以拿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網路上的大眾文學趣味的形成也就非常複雜、多元。

      陳曉明:現在,人們在崇尚媒體的驚人擴張速度時,也慨嘆一些媒體學術批評的沒落。這種媒體批評的主導趨勢不再是強化學術品質和理論含量,而是變成一些消息、奇聞和事件。一些文學刊物和學術刊物吃不住勁,也開始模倣流行小報的版式、文體和傳播方式。它們的批評變成了製造事端的工具,變成了現場的記錄者,變成了流行的快餐。一些文學類刊物正在努力把自己變成街頭小報,熱衷於製造一些無聊的罵陣,似乎不罵就不叫文學批評。

    提示性的結論

    靜矣:學院派批評家認為一些媒體批評“膚淺片面”,因此“容易誤導讀者,不具備對文化藝術現象發言的資格”;大眾傳媒中人認為學院批評“枯燥溫吞”,因此“不但老百姓看不懂,而且很無趣”。作出這種判斷的原因有二:一是可能由於發表空間錯位,或以自身的價值標準來衡量對方;二是的確有不少很不稱職的“媒體批評”和“學院批評”,即使完全從本專業的“品質標準”來衡量,也是如此。這後一種情況,最值得考慮。

    “媒體批評”的功能就在於向大眾傳播某位記者(他往往代表他所在的媒體)對某一文化或藝術現象的即時性判斷與分析,它的風格是直截了當和簡明扼要的,如某某話劇最近上演,好,還是不好;好在什麼地方,不好在什麼地方;有無出新之處,“新”在什麼地方;同時還需將該作品在藝術上的“深奧”之處轉換成“淺顯”的語言,以延伸讀者(觀眾)的理解力。而媒體批評能否稱職,除了取決於媒體從業者的文化判斷力和表達力以外,更取決於他的“誠實和忠直”的程度,後者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前者。值得注意的是,當下的一些媒體與一些文化單位或個人之間形成了一種“合作”或曰“交易”的關係:這些單位或個人給媒體記者付費,而媒體記者則在自己的媒體上發表熱烈的“批評”以造聲勢。這種利益驅動下的“媒體受賄”,恐怕是當下一些媒體批評喪失公正性與真實性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即便如此,為什麼大眾寧可看讓他們多次上當的一些“媒體批評”,也不願去閱讀看起來相當純粹的“學院批評”呢?有時大眾媒體上也會登一些學院批評家的學院式批評的,但是它們的讀者就是少。最重要的緣故當然是“文字風格”,是受眾的惰性。但是還有一個緣故,那就是“批評家也有靠不住的”,他們同樣會對一部三流的作品獻上一流的諛辭,只不過他們的言説要比上述意義上的“媒體批評”莊嚴、正經得多。

    陳曉明:並不是説文學批評不能針貶時弊,不能尖銳嚴格直接地批評那些不合理的現象。恰恰相反,尖銳犀利理應是文學批評應當具有的基本風格,但尖銳犀利不是胡説八道,不是任意地表達惡意。文學批評總應該回到具體的事實,回到具體的作品,回到具體的歷史情境。擺事實、講道理這是對中學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文學批評總應該有一些學術含量,總要有個人的獨立見解。現在的實際情形是,一些人為一種急躁情緒所支配,心情惡劣,根本沒有耐心平心靜氣地讀作品,或者認真思考一些現象。實際上,當代文學乃至於當代文化需要文學批評保持理論和藝術的敏感性,去闡發那些有創新可能的新生事物。真正的自由體現在思想空間的拓展,認知方式的多樣,精神胸懷的寬廣。

    作為一項新起的事物,網際網路無疑有著極多的好處和無限遠大的前景,但目前,它確實給人們的表達方式帶來某些負面作用。不看到這些負面作用,不自覺地糾正這些偏頗,網際網路在不久的將來就不會是自由表達的天堂,而只能是語言的垃圾場。

    《光明日報》2001年5月16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