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明星"遇到"娛記"  

    臺前演員獻藝,臺後“娛記”進出,這已是每場文藝演出的自然風景。4月18日晚上,“《同一首歌》走進浦東——愛我中華大型演唱會”上,記者走訪了各路文藝界精英,聽到了他們對娛樂記者、娛樂新聞和媒體的觀感。

    

    媒體的力量是無窮的?

    

    “我沒有資格評論媒體的工作,媒體有很強的力量,明星是靠媒體捧出來的。”面對媒體的力量,青年演員胡兵表示了幾分敬意。

    

    媒體的力量的確是無窮的,記者看到,一位衣著單薄的女歌手剛剛在舞臺上挺住了晚風的侵襲,回到後臺後,臉上依然帶著寒意,但在電視臺的鏡頭前,她閃電般地恢復了甜美的笑容,錄影機似乎給她送來了一絲溫暖。

    

    正因為媒體擁有無窮的力量,現在的明星、曾經的明星和可能的明星為了個人形象和演藝前途,不會忘記向媒體示好。但是,媒體也給文藝界人士帶來了諸多無奈和不便。

    

    “我只剩下最後一點隱私了,這些隱私連我的父母和親友都不能告訴。”青年演員陸毅作如是説。正如強光會損害膠片一樣,過分的曝光也會影響演藝界人士的生活。

    

    “媒體要本著公正的態度,記者不要帶著個人感情去寫東西,不要通過文字攻擊他人的人格。”面對一些失實報道,胡兵希望“娛記”們手下留情,“如果批評我的錯誤,我會積極改正,如果給我造成了傷害,我儘管生氣,但也沒有辦法。”

    

    “娛樂記者應該有自己的觀點,寫文章不能一邊倒,要麼全面肯定,要麼全面否定,這都是不可取的。演員有錯誤應當堅決批評不護短,但要採取保護的態度。像有的歌手發生演出糾紛,責任應當是經紀人擔,媒體應該把事情説清楚,不要讓觀眾把氣都出在歌手身上。”上海歌劇院副院長魏松對娛樂記者不無微詞。

    

    由來只有新星笑?

    

    宣傳節目單上把當紅明星的頭像一一印上,而一些老藝術家卻“無福”享受此等“殊榮”。

    

    在演出現場出口處,一位明星衝出歌迷和記者的圍追堵截,終於脫身坐進汽車絕塵而去。不遠處,兩位著名老藝術家踽踽而行顯得格外寥落。

    

    “娛樂新聞的導向存在一定問題:對流行藝術炒作過多,對明星隱私過於熱衷,可是對老藝術家和不少從事高雅藝術的演員缺乏關注。”著名歌唱家楊洪基對娛樂新聞不無意見。

    

    只愛新星薄老人,想必也非演出方和媒體的本意。為了迎合“喜新厭舊”的青年人也就是觀眾隊伍的主力軍,大家一致選擇了媚俗。

    

    不過,在後臺休息室,出道新人和老藝術家同樣遭到冷遇。娛記們唯一關注的只是明星,縱使在重重障礙面前,他們也毫不氣餒,會堅持不懈地在明星的門外等待下去。

    

    沒有一個健康的輿論環境,新人怎麼能成長為明星?而現在風光的明星們又如何面對明日的窘境。

    

    要從相依走向共榮

    

    文藝界和媒體天然唇齒相依。一台演出,一部影視,沒有媒體的前期報道,很難指望觀眾如潮,一張報紙,一家電臺電視臺,缺少了五光十色的文娛新聞,也顯得滋味平淡。

    

    “媒體和歌手之間沒有太大的衝突,他們之間應該是一個共同體。只要有時間,我都願意接受記者採訪,不會排斥。”台灣歌手熊天平這樣評價媒體和文藝界之間的關係。

    

    “看到報紙上的一些失實報道,我會感到生氣,但我也知道,這也不全是記者的錯。”陸毅對這一現狀無可奈何。

    

    “主流媒體都是比較公正的,有時一些小報捕風捉影,新聞失實,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我的朋友看了這些報道,都覺得很逗,因為行內人都知道事實不是那樣的。”胡兵也對記者的失實表示寬容。

    

    雖然是唇齒相依,媒體和文藝界還是經常“牙齒碰到舌頭”,要發展到相得益彰的地步,還有待時日。

    

    雖然是唇齒相依,但是絕非是精誠團結,這就是“娛記”和“明星”之間的關係。為了等待“明星”的大駕光臨,“娛記”們不辭辛苦,不畏白眼,不懼阻擋,想必心情也好不到哪去。在這樣的心情下,“娛記”和“明星”之間的齟齬就很正常了。

    

    擺正“娛記”和“明星”之間的關係,增強彼此的交流,一致把焦點擺正對準真正的藝術,這才是文藝界和新聞界的共榮之道。

    

    

    新華社 2002年4月19日


冷眼旁觀排行榜 
“偶像”的命運其實很慘(圖)
國語流行樂壇不景氣"翻唱"專輯大行其道
廣告愛打“性”招牌(圖)
先鋒視點:當娛樂進入謝霆鋒時代(圖)
審視“追星”熱
《澀女郎》會不會“萬人迷”
文化評論:請把本該屬於我們的還給我們?
以音樂下酒跟往事乾杯酸甜苦辣品歌壇四老將
流行樂壇的人文歌手正在絕跡
文娛時評:假如劉曉慶沒有男人
當時體一瞥
不能沒有國家美術館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