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經  濟
財  經
國  際
法  制
教  育
科  技
軍  事
文  化
體  育
健  康
旅  遊
讀  書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地方通訊
華人社區
域外評説
世界博覽
圖片中國
文化週末
日本態度耐人尋味 中日貿易戰會結束嗎?

    終於坐在一起的中日貿易官員3日-4日在北京就貿易摩擦的談判註定不會有實質的結果。日本官員在談判前一天表示堅決不會“向中國低頭”,而中方還擊措施的目的就是為此而採取的。甚至在程式上,日本仍然與中國糾纏到底先談報復關稅問題還是兩個一起談,可想,針鋒相對的雙方,僅僅司局級的雙方官員只能是坐在談判桌的兩端表達各自的看法了。儘管如此,這至少為雙方高層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邁出第一步並留下想像的空間。

    日本態度耐人尋味

    日本的態度耐人尋味。儘管日本首相小泉在中國公佈提高三種日本進口工業品的關稅後表示“我們應該仔細聆聽中國的觀點,並舉行談判,以一種平靜和建設性的態度來改善目前的狀況”,但是其內閣卻有不同的聲音存在。一直主導對中國農産品實施緊急進口限制的農水省仍然對中方堅持強硬態度。外務省與經濟産業省最初表達了對於日本貿易保護主義的不滿。但是,最初的混亂結束後,日本政府似乎達成了一致:中國的行為違反了中日貿易協定以及W TO有關原則。並強烈要求中國撤銷對日産品徵收高關稅的做法。

    如果説農水省在其主導的中日農産品談判時出於部門利益態度強硬,但貿易戰的擴大,並沒有使日本政府在國家整體利益以及對華關係上有明確的認識與權衡。日本富士研究所調查800家企業得出的報告顯示:43.4%的公司不贊成日本貿易保護主義措施,38.2%的公司認為某些情況下有必要,同時,日本國內主流輿論並不贊成政府的做法。如果説,日本政黨為國內選舉而一意孤行地損害重要的中日貿易關係,這種政客而非政治家眼光的做法可能會造成更廣泛的損失,也表明日本政府是不負責任的。

    日本在此次貿易糾紛中可能不僅僅是將失去5.4億美元的出口,世界也開始懷疑日本長期以來貿易自由主義者的形象。英國《金融時報》社論認為:W TO的主要成員都希望看到中國遵守自由市場的原則,日本這樣的W TO成員應該以身作則,而不是相反。《亞洲華爾街日報》説,在中日貿易糾紛的事件中,中國反而成為維護自由貿易原則的一個國家,日本變成了此原則的對立面。日本蔬菜第二大進口國———美國政府甚至發出威脅,如果對美國農産品實施進口限制措施,會遭到報復。

    日本計劃農業改革

    儘管有日本官員稱中日貿易可能發生持久戰,日本將永不妥協。但是,我們也看到日本正在努力改變其國內的情況。以改革形象出現的小泉內閣6月21日提出並於近日通過的經濟改革七大措施中包括:使日本郵局、國立大學和一些特別的政府企業民營化,使醫療和保健服務實行自由競爭化;實施優惠稅制,鼓勵投資新興企業,放寬保護企業的體制和強化財政檢查機構;以發展IT資訊企業作為國家重點事業,從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加強各大學的競爭,以求日本的教育達到世界水準等。可以看出,日本經濟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放寬保護,加強自由競爭。

    日本農水省6月26日也確定了針對農産品競爭力不強而採取産地應對措施,主要是削減流通成本和向高質産品轉換,增強與廉價進口産品的競爭能力。具體措施可能包括大蔥由手工生産改為新型機器收割與剝皮。並通過增加從農業合作社到零售點的直接交易,以減少流通成本。日本農水省認為通過採取以上的措施,本地産大蔥將降價幅度達到三成以上,可以和中國産品相抗衡。另外,日本政府將指導生産燈心草的農民改而種植高級品種;至於鮮香菇,日本有關部門計劃鼓勵農民生産規模擴大和引入新品種栽培法。據悉,具體政策將在8月份討論。這為7月底日本參議院選舉後解決中日貿易糾紛提供了一種可能。

    重視中日經貿關係

    中國的做法“讓日本感到吃驚”,在日本的慣性思維中,落後的中國在貿易方面更加依賴日本,日本的投資與經濟援助也是中國所希望得到的,中國似乎沒有勇氣與日本發生貿易摩擦。但是此次態度堅定的中國政府除了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之外,也為即將加入W TO的中國樹立了新的形象。巨大的製造能力在過去使中國成為世界濫用反傾銷等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在中日貿易戰中中國政府的堅定態度不僅向日本,也向世界表達了“我們有實力,有決心依靠自由貿易原則維護中國利益”的立場。

    涉及數額很少的中日貿易摩擦引起世界各國尤其是兩國輿論的密切關注本身説明中日經貿關係的重要性,不管日本政府對兩國政治、經濟關係持什麼態度,中日緊密的關係是客觀存在的。

    聯繫到最近由於世界經濟暗淡導致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的趨勢,中日貿易摩擦進一步表明經濟全球化的加深。現在,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及政策調整都在與世界大環境息息相關,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協調,世界各國經濟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依存進一步加強。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各國不可避免的融入其中。中日兩國無論從經貿實務或地緣關係看,各自都有著別國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互補作用。在全球化的形成過程中,中日兩個鄰國密切聯繫將是雙贏的結局。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外貿出口快速增長,正逐步成為一個貿易大國,並且在與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雙邊貿易關係中,保持著一定貿易順差。這種狀況,容易引起一些國家特別是主要貿易夥伴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重視和防範,並實行貿易制裁。在中美關係受挫時,中國巨大的貿易順差曾經作為美國人拒絕中國製造的理由。日本是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提倡者,在這個計劃由中、日、韓組成的區域框架提出3-4年之後,仍然看不到實現的可能。然而,最近傳出日本正在與美國磋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儘管日本政府隨後否定,但不可質疑的是,在政治上日、美更加靠近。中日貿易摩擦被解讀為更多的受到日本國內政治的干擾。不管是政治為經濟服務,還是經濟為政治服務,但願,中日經濟不受世界政治變化的影響。

    中華工商時報 2001年07月04日

相關新聞

對中日貿易摩擦的思考應超越蘑菇、大蔥 

中日貿易摩擦的原因及未來走向 

中日貿易大戰,誰是受害者?

中日貿易戰端倪初現 中國公司農戶面臨災難

中國對日本貿易設限説不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