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國際裁軍與軍控形勢回顧 
鄒雲華

    國際軍備控制形勢與全球安全和政治形勢密切相關。2002年國際裁軍與軍備控制形勢錯綜複雜,出現了不少令人擔憂的因素,也産生了一些積極的變化。這一年,國際軍控形勢的特點可歸結為:“911”事件後的防擴散問題變得極為突出和複雜;國際多邊軍控領域依然平平淡淡;美俄雙邊核裁軍取得進展;美國的單邊主義繼續對軍控形勢産生消極影響。

    一、防擴散問題突出

    防擴散問題一直是軍控領域的核心問題之一。“911”恐怖事件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危險和威脅顯得十分突出。這種威脅有來自國家的;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威脅已經並正在由來自國家而轉變為來自恐怖主義集團。因此,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制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以及剷除恐怖主義更具現實性和緊迫性。

    在核不擴散方面,2002年朝鮮又掀核風波。先是有報道説,朝鮮承認“正在研發更具威力的武器”,“朝鮮擁有核武器”,後又報道説,朝鮮開始啟封被凍結的核設施並拆除了原先由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安裝的用於監測核設施的錄影機。事隔兩天,又傳來朝鮮開始修復寧邊的核反應爐……。

     2002年日本的核武裝論再次抬頭。2002年4月6日,日本自由黨黨首小澤一郎公開揚言日本“一夜之間就可製造數千枚核彈頭”,以“遏制中國的過度膨脹”。事隔不久的2002年5月31日,日本官房長官福田康夫稱,“如果只用於自衛,日本就可以擁有核武器”。日本高官們近年來三番五次鼓吹的核武裝論顯然有其目的,那就是,在輿論上為日本未來一旦需要擁有核武器作準備,以減弱日本可能要承受的國際壓力,一旦日本下決心放棄“無核三原則”的話。

     2002年印巴核軍備競賽有增無減。兩國除在克什米爾邊境線上囤積重兵形成嚴重軍事對峙外,雙方都加緊了核武器化的建設。這主要集中表現在兩國競相發展導彈核運載工具、發展三位一體的有限核威懾力量以及加緊組建核力量指揮機構等方面。

     除核武器外,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危險也日益增大。2001年美國出現的炭疽郵件事件以及核威脅(恐怖分子可能採用某種手段襲擊核電站等核設施)和2002年出現的恐怖分子使用放射性“臟彈”的危險和和就是例證。放射性“臟彈”可由反應堆産生的核廢料製成,用爆炸方式使放射性物質散佈而造成對人和環境的危害。儘管這類“臟彈”沒有核武器利害,但若在人口聚集的地方爆炸,將造成可怕後果,並造成嚴重的心理恐慌。

    在防擴散方面,美俄既有合作,又有摩擦。美國一方面斥鉅資幫助俄羅斯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防止這類武器的擴散;另一方面,美俄在防擴散方面也存在分歧和摩擦,這主要表現在俄羅斯援助伊朗建設核電站的問題上。2002年5月,美總統訪問莫斯科時,在俄羅斯援建伊朗核電站問題上發生過爭執,美政府高官甚至揚言俄的做法將對美俄關係産生影響。然而,俄羅斯主要出於經濟利益考慮,不顧美國發出的多次警告,不但明確表示不會撤銷1995年簽訂的一項援助伊朗建造核電站項目,而且還于2002年7月26日宣佈了一項為期10年的俄“核援建”計劃,提出大幅度增加同伊朗的合作,其中包括在伊朗建造6座核反應爐,真是“變本加厲”。

    2002年,中國在防擴散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2002年8月25日,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導彈及相關物項和技術出口管理條例》及《管制清單》。2002年10月,中國又頒布實施了《生物兩用品及相關設備和技術出口管理條例》、《有關化學品及相關設備和技術出口管理辦法》以及經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品出口管理條例》。隨著這些涵蓋導彈、生物、化學等各領域的四部防擴散和出口控制法規的出臺,實現了中國防擴散法規與國際慣常做法的接軌。

    二、國際多邊軍控進程平平淡淡,止步不前。

     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是全球惟一的多邊裁軍談判機構,然而,2002年它仍處於低潮,處於方向不明的十字路口,沒有開展任何實質性的談判。

    主要問題是各方未能就工作計劃和談判議程達成一致,各方在是否開展一項談判還是同時開展多項談判問題上尖銳對立。美國等要求立即開始談判一項《禁止生産武器用裂變材料公約》(FMCT),而中俄以及不結盟21國集團的一些國家則主張還應同時開始談判一項防止外空軍備競賽的國際法律文書,21國集團還更加強調就核裁軍進行談判的重要性。為了打破僵局,2002年8月29日,以阿爾及利亞大使為代表的五位大使提出了一份工作計劃(Non-paper,非文件),建議裁談會的四個主要的裁軍議題都成立特別委員會,同時展開工作。這四個問題是:禁止生産武器用裂變材料、防止外空軍備競賽、核裁軍、無核國家安全保證。但只有FMCT特委會的職權是明確談判條約,而其餘三個特委會則是程度不同的討論。他們的建議得到裁談會一些國家的支援。

    2002年裁談會更多地討論了有關恐怖主義、合作安全、裁談會僵局以及其他問題。在2002年6月美國逮捕一名涉嫌參與基地組織計劃在美國實施放射性炸彈(臟彈)攻擊的男子後,德國代表團于2002年7月31日在裁談會重新提出禁止放射性武器問題,並建議裁談會就此問題召開非正式會議。8月8日,裁談會就放射性武器問題召開了非正式會議,有20多個裁談會的成員國發表了各種意見。

    在多邊軍控領域,2002年11月25日~26日,在海牙開放簽署了《防止彈道導彈擴散國際行為準則》。這一準則起先是由《導彈技術控制制度》(MTCR)的成員國于1999-2000年間起草的,之後曾多次召開由國際社會廣泛參加的會議討論修改和確定這一準則。此外,2002年9月24日~27日,MTCT的33個成員國在華沙召開了其第17次年會,會議一致通過了“聯合行動綱領”,強調採取必要行動與恐怖主義作鬥爭的重要性。

    三、美俄核裁軍取得進展

     2002年5月24日,美俄簽訂《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也稱莫斯科條約),條約規定,2012年12月31日前,美俄各方部署的戰略核彈頭不得超過1700~2200個。與美俄以往簽訂的核裁軍條約相比,該條約的內涵發生了變化,與美俄在冷戰時期經過漫長曲折談判過程達成的複雜、冗長、細則化的軍控條約截然不同,它更像是美俄間的一項政治宣言。不僅如此,它為雙方繼續維持和發展核力量留下了更大的迴旋餘地。可以説,這一條約的象徵性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短短的三頁紙沒有規定如何處理從運載工具卸下的核彈頭以及發射架本身;美俄願意保留多少發射裝置就能保留多少,而且保留了美俄快速將貯存的核彈頭重新裝到運載工具上的能力,條約還允許美俄按照各自需要決定自己的核力量構成,條約也沒有任何核查措施等。不過,這一條約是值得歡迎的,因為加速核裁軍進程是世界人民所需要的,有條約總比沒有條約好,它多少能對美俄的核武庫構成某些限制,併為今後可能進一步核裁軍鋪路搭橋。

    四、美國的單邊主義繼續對軍控形勢産生消極影響

    2002年美《核態勢審議報告》出臺,提出可用先發制人的核打擊來消除美國面臨的所謂“威脅”,並把包括俄羅斯、中國在內的7個國家列為潛在的核打擊對象,這意味著美國降低了核門檻,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增大。美國核戰略的這一改變對國際軍控形勢,特別是在防止核擴散方面將産生不良影響,並有可能刺激某些國家獲得或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慾望,從而使防擴散問題變得更為複雜和艱巨。

    朝鮮核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美國把朝鮮定位“邪惡軸心”和“打擊對象”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這是朝鮮對美國的強硬政策作出的反應(當然,另一方面,朝鮮利用核問題做文章也是不可取的。朝鮮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簽字國,理應承擔締約國的義務,不發展核武器。如果朝鮮真的秘密發展核武器則違反了國際法,違反了核不擴散準則)。

    在裁談會,美國繼續無視許多國家的合理主張和正當關切,阻撓談判一項有關防止外空軍備競賽的國際公約。2002年美國出臺的《核態勢審議報告》中,美國新的核戰略將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作為新“三位一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加速了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發展和部署。2002年12月份,美國總統宣佈2004年開始部署導彈防禦系統。這是美國一味尋求自身絕對安全的重要表現之一。美國的一意孤行必將對國際核裁軍進程産生不利影響。

    布希政府我行我素,奉行單邊主義,凡它認為違背美國利益和對它的霸權主義構成限制的國際條約都一一否定。美國退出了《反導條約》,拒絕批准《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保留未來一旦需要時恢復核子試驗的選擇權;否定《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核查議定書草案……美國的單邊主義使國際多邊裁軍與軍控領域、國家間的信任、各國對國際多邊軍控的努力嚴重受挫,這一點是不容忽視的。

    (鄒雲華 中國國防科技資訊中心 )

     中國網 2003年1月10日


美日韓聯合聲明強調和平解決朝核問題(附全文)
朝鮮核問題成全球焦點 各方表態不希望打仗
國際原子能機構通過決議 給朝鮮最後一次機會
國際軍控與裁軍形勢的新變化
為什麼國際軍控界對《莫斯科條約》態度消極? 
聚焦中國對國際軍控的巨大貢獻——訪外交部軍控司司長劉結一和國防大學王國強教授
從2002裁談未果看日內瓦裁軍談判機制 
中俄向裁談會提交防止在外空部署武器法律文書草案
美俄就削減核武器問題達成協定
中國代表在“裁談會”上呼籲防止外空武器競賽
美國的秘密“核打擊計劃”説明瞭什麼?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