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生“遺棄檔案”挑戰傳統人事制度

    近年來,當戶籍制度不斷改革,人們的戶籍觀念不斷淡化的同時,另一個身份的象徵——記錄著個人成長之路的人才檔案也被一些人看作可有可無的身外之物。

    近日,記者從哈爾濱市人才交流中心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獲悉,僅今年就已經有二千多份被哈爾濱籍大學畢業生“遺棄”在全國各高校 的檔案,被學校寄往該處代管。

    據該處譚處長介紹,近年來,大學生畢業後自謀職業成了普遍趨勢。一些暫時沒有找到工作單位的畢業生將檔案留在了學校,甚至一些自謀出路找到了工作的畢業生也置檔案于不顧。按照有關規定,學校最大許可權代為保管1~2年,然後只能根據學生原戶口所在地將其檔案寄往當地人才市場。如果在兩年內,無人對此問津,這些檔案將被轉到哈市人才交流中心人才流動管理處託管。時間一長,這些無人過問的檔案就形成了所謂的“黑檔案”。

    記者了解到,在哈市人才交流中心,除了被大學畢業生遺棄的檔案外,大量流動性人員的“無主”檔案的數量也正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哈市人才中心代管的檔案中,近十分之一檔案的主人已經有二三年的時間對自己的檔案不聞不問了。

    現在哈市某文化公司工作的李軍説,他根本就搞不清自己的檔案現在在哪。在北京讀完大學後,李軍回到哈爾濱市,進了一家媒體,檔案則扔在了學校。一年後,他辭職來到了一家廣告公司。半年後,他就任現在工作的文化公司項目部經理。

    和一些因為顧及檔案而被“困”在並不喜歡的單位中混生活的同學相比,李軍認為自由有了更好的保障。

    提起“李軍們”不被檔案束縛手腳的灑脫,今年56歲的原哈市動力區某企業的技術能手李國忠説,在20年前,一個人拋下自己的檔案不管不問,然後去“雲遊四海”,簡直是不可想像的一件事。

    不管你想去哪,必須有檔案如影相隨。那時,儘管他和絕大多數人一樣,並不知道自己的檔案裏裝的究竟是什麼,卻都知道檔案的關係重大。單位如果不放你走,扣住檔案就扣住了你的一切,想用你的單位也無計可施。

    面對兩代人在檔案面前不同的經歷和選擇,業內專家一致認為:檔案對人的“決定性”作用的弱化,是社會生活中可知可感的重要進步。

    哈市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周繼文説,無人問津的被遺棄檔案的出現促使人們對原有的人檔關係、人事制度不得不進行重新審視。同時,也從深層表明瞭人才從“單位人”到“社會人”的角色轉變。

    省社科院社會經濟研究員齊敏之認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最基本的一個要素,就是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原有的“人檔不分”的管理制度,恰恰阻礙著生産第一要素的流動。

    但有關專家同時認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現行的檔案管理制度還不會取消。檔案中會涉及很多方面的問題,諸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國家強制推行的福利政策。隨著社會發展保險體制的健全,檔案的一些功能會相應淡化,同時一些新的功能也將會被更多人加以認識。因此他提醒大家,“人檔分離”體現著社會在進步,但並不代表著檔案能夠隨意丟棄,一些人才可以將檔案交由社會公共人事部門代管。

     《新都市報》2002年10月25日


畢業生"棄檔案"挑戰老人事制
重慶:大學生申請助學貸款有了自己的信用檔案
陜西:今年高考紙介質檔案不進招生錄取現場
人事檔案不再“千人一面” 上海市民將有技術檔案
《北京市流動就業人員檔案管理規定》(全文)
中國明年將加快建立企業和個人信用檔案制度
“中國紅黑檔”:人才流動應留下信譽記錄?
流動人才 你的檔案存在哪兒
人才檔案真能重建,重建的又是什麼?
學生檔案背後的“人治”陰影
北漂族:人事檔案別打漂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