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青海省形成生態氣象觀測格局

發佈時間:2020-11-17 15:10:34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孫睿金泉才 劉璐 | 責任編輯:李培剛

圖為氣象工作人員對監測設備進行巡檢。(資料圖)青海省氣象局供圖

中新網西寧11月16日電 (孫睿金泉才劉璐)記者16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經過多年建設,目前青海已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1+3+3+10”生態氣象觀測格局。

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地,素有“中華水塔”美譽。此外,青海省東北部還有中國內陸最大鹹水湖青海湖,北部祁連山亦是重要水源涵養區。

據介紹,經過多年建設,目前青海已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1+3+3+10”生態氣象觀測格局,主要包括依託原氣象監測站構建的1張氣象要素監測站網,積雪、牧草、土壤水分3張監測站網及衛星遙感地面驗證場,積雪、植被、乾旱3大科學觀測試驗,同時建設完成玉樹隆寶高寒濕地、海北西海高寒草原、果洛甘德高寒草甸、沱沱河高寒荒漠、海西小灶火沙漠等10個生態氣象野外試驗站。

2018年,青海省政府印發《青海省生態氣象保障服務示範省建設方案》,建立了氣象與發改、生態環境等12個部門共同參與的生態氣象工作機制。同年,青海省生態氣象中心組建。2019年,三江源、祁連山、黃河源生態氣象分中心正式運作,建成生態氣象數據管理、服務分析、産品發佈三大平臺及業務、服務、技術、科技支撐、人工影響天氣保障、制度標準六大體系。

“如今,圍繞地方生態文明建設需求,青海省氣象部門形成6大類23種生態氣象服務産品,並動態發佈重點生態功能區氣候影響評估和服務産品,包括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柴達木和東部城市群等五大生態功能區氣候評估報告和生態環境監測報告;連續多年發佈全省生態環境監測公報、氣象災害公報、大氣本底監測評估報告等,並推出三江源凍土變化、格拉丹東和阿尼瑪卿冰川變化等專題服務産品。”青海省氣象局相關負責人説。

“氣象部門提供的生態氣象監測數據權威,實用性很強,為2020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提供了科技支撐。”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態監測資訊中心主任曹軍説。(完)

寧夏:築起生態屏障 10余萬隻候鳥如約而至
受到氣溫影響,今年秋冬季鳥類遷徙時間比往年提前一週左右。11月11日,記者在寧夏銀川閱海國家濕地公園看到各種候鳥成群結對地在天空飛翔,三兩結對地在河中玩耍……它們的停駐是環境恢復的最好證明。
山東嚴控用水總量“紅線” 農業生産連續16年增産不增水
​山東強化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剛性約束,用水總量連續多年穩定在210億立方米左右,農業生産連續16年實現增産增效不增水。該省優化水網工程體系,骨幹水網工程總長度1459公里,設計調水能力達到20.4億立方米,“一縱多橫、兩湖多庫、三源多口”骨幹水網工程格局加速形成。
青海省形成生態氣象觀測格局
記者16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經過多年建設,目前青海已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1+3+3+10”生態氣象觀測格局。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