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山東嚴控用水總量“紅線” 農業生産連續16年增産不增水

發佈時間:2020-11-17 15:21:03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孫婷婷 | 責任編輯:李培剛

山東省水利廳12日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該省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有關情況。孫婷婷攝

山東強化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剛性約束,用水總量連續多年穩定在210億立方米左右,農業生産連續16年實現增産增效不增水。該省優化水網工程體系,骨幹水網工程總長度1459公里,設計調水能力達到20.4億立方米,“一縱多橫、兩湖多庫、三源多口”骨幹水網工程格局加速形成。

山東省水利廳12日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該省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有關情況。山東省水利廳水資源處處長李光介紹説,2019年以來,該省節水灌溉面積達到5200萬畝,畝均灌溉用水量降到166立方米;污水再生利用率達到35%以上,城鎮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降到7.97%;規模以上高耗水行業水重復利用率達90.3%。

李光稱,山東將“萬元GDP用水量下降”“水資源節約集約”等定量指標納入對各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倒逼水資源規範化管理。該省加強取用水計量和監測實施建設,對年取地表水1500萬方、地下水500萬方以上的非農用水戶全部線上監測,線上監測用水量117億立方米,佔許可用水總量的87%,為實施水資源管理夯實了基礎。

山東還順應水資源管理和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新要求,推進省級用水定額編制工作。山東省水利廳節約用水辦公室主任周垂田表示,截至2019年,該省累計制修訂各類用水定額1094個,涉及112個行業類別。“今年又制修訂了362個用水定額,涉及通用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食品製造業等9個類別的工業用水定額和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等11個類別的服務業用水定額。”周垂田稱,該省用水定額已基本覆蓋主要工業産品、高耗水行業、農業生産和居民生活等領域。

“山東構建‘一縱多橫、兩湖多庫、三源多口’骨幹水網工程格局,該工程集供水、防洪、灌溉、生態、鄉村文明建設等多功能于一體。”山東省水利廳調水管理處二級調研員呂建遠介紹説,在調水效益方面,南水北調山東段工程自2013年建成通水以來,累計調引長江水46.24億立方米;引黃濟青工程自1989年通水以來,累計調水量達到126.47億立方米,其中,調引長江水46.24億立方米、調引黃河水66.13億立方米(不含沿黃各市引黃灌溉水量)、當地水(東平湖、峽山水庫、大沽河等水源)14.1億立方米。

在生態效益方面,南水北調工程先後向南四湖、東平湖及南水北調工程調蓄水庫生態補水3.74億立方米,累計為小清河補源2.45億立方米,為濟南市保泉補源供水1.65億立方米;引黃濟青工程通水30多年來補充地下水約6.89億立方米,既抬高了地下水位,又壓制了鹹水入侵;黃水東調工程調引黃河水入廣南水庫進行調蓄(蓄水已超過1億立方米),使廣南水庫(天鵝湖)重現生機;米山水庫自膠東調水工程通水以來再未乾涸。

據了解,山東水資源緊缺,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全國每人平均佔有量的1/6,僅為世界每人平均佔有量的1/24,屬於聯合國確定的每人平均佔有量小于5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地區,十年九旱、連豐連枯、豐枯交替,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並存。(完)

青海省形成生態氣象觀測格局
記者16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經過多年建設,目前青海已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1+3+3+10”生態氣象觀測格局。
黃河文化“藝術”傳承
秋日的傍晚,落日余暉,黃河畔的掃帚梅在晚風中搖曳生姿,似乎在向遠山腳下的母親河遙致問候。遠處,湯湯大河裹挾著黃河兩岸千百年來的故事依然奔流不息。
山西黃河岸發現一座4500年前的石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發佈考古成果稱,考古工作者在偏關天峰坪遺址發現一座距今約4500年的小型石寨,為探尋石頭砌築技術在黃河東岸的發展軌跡提供了線索。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