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寧夏:築起生態屏障 10余萬隻候鳥如約而至

發佈時間:2020-11-17 15:34:03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 于晶 | 責任編輯:李培剛

在寧夏境內進行修整的候鳥。寧夏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供圖

受到氣溫影響,今年秋冬季鳥類遷徙時間比往年提前一週左右。11月11日,記者在寧夏銀川閱海國家濕地公園看到各種候鳥成群結對地在天空飛翔,三兩結對地在河中玩耍……它們的停駐是環境恢復的最好證明。

每年全世界都有數以億計的候鳥,在相隔成千上萬公里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往返遷徙。近年來,隨著寧夏生態環境越來越優越,每到候鳥遷徙季,越來越多的候鳥來到寧夏境內的水庫以及黃河流域進行修整。

據寧夏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監測統計,截至目前,寧夏已監測到的水鳥有30余種、數量超過10萬餘只。已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大鴇、黑鸛、白尾海雕;監測到二級保護鳥類天鵝、白琵鷺、灰鶴、卷尾鵜鶘、蓑羽鶴;此外,還監測到黑尾塍鷸、反嘴鷸、紅嘴鷗、骨頂雞等熟悉的“身影”。

寧夏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位於黃河中上游的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是寧夏最大的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也是西北地區第二大鳥類繁衍棲息地。近年來,每到遷徙期都會有大量的候鳥來到這裡棲息、停留,把保護區作為遷徙的轉机站。今年這裡還首次出現了大量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灰鶴,在三四百隻左右。

該負責人表示,通過監測發現,經過寧夏遷徙的水鳥種群數量越來越多,從“過客”變為留下過冬、棲息乃至繁殖。其中,小天鵝、白琵鷺、黑鸛等珍稀瀕危濕地鳥類,從“稀客”變為“常客”。以前只是某一特定區域有,現在遍佈寧夏各濕地,還監測到青頭潛鴨等非常罕見的鳥類。今年5、6月份,發現的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鸛有15隻在寧夏繁殖,已孕育出新的生命。”

鳥類是反映濕地生態環境向好和功能提升的重要指標。近年來,寧夏林業和草原局持續加大濕地保護恢復力度,提升濕地生態功能,為鳥類創造更良好的棲息環境。截至目前,寧夏濕地面積達311萬畝,已建立濕地型自然保護地共30處,寧夏濕地保護率達到55%。下一步,寧夏將以黃河沿岸濕地保護修復為重點,發揮濕地生態服務功能,維護生物多樣性,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建設。(完)

烏梁素海:湖水凈 鳥飛回
近年來,隨著烏梁素海綜合治理的大力實施,這裡的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再次成為眾多鳥類、魚類的天堂。
搶抓黃河戰略機遇,加快打造“五個濟南”!
11月17日下午,濟南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慶祝大會上、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江蘇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對平安中國建設作出的重要指示。
濱州樂安黃河大橋項目已完成投資4.5億元
近日,在惠民縣大年陳黃河大堤下,呈現出一片繁忙的景象。車間裏,工人們正緊張有序地為樁基焊制巨大的鋼筋籠。車間外,深藍色墻體上八個醒目大字氣勢逼人。大堤南側,鋼鐵施工棧橋正跨過奔流的河水向南延伸,即將抵達彼岸。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