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黃河文化“藝術”傳承

發佈時間:2020-11-17 13:53:42 | 來源:延安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延川乾坤灣記者鄧志宏攝

秋日的傍晚,落日余暉,黃河畔的掃帚梅在晚風中搖曳生姿,似乎在向遠山腳下的母親河遙致問候。遠處,湯湯大河裹挾著黃河兩岸千百年來的故事依然奔流不息。

有時候,大自然是神奇的魔術師。九曲黃河流經延川縣境內時,在距離縣城68公里處的秦晉峽谷間,陡然急轉出320度的陰陽大轉彎,乾坤灣於是名揚天下。

這是大自然對延川人民的饋贈,同時也賦予了延川人民無盡的靈性……

(一)

乾坤灣,自然給予的奇觀,傳承了天地日月乾坤之象。在這裡,人類繁衍生息千百年,至今仍然閃爍著古老文明的神秘色彩。

相傳,太昊伏羲氏曾在此“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裡包含著我們先祖自強不息的精神,蘊藏著中華民族的豐富智慧,銘刻著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

黃河岸邊的小程村裏有兩孔古窯,據考證,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走進院落,兩株柏樹蒼勁有力地生長著。在窯洞的石砌介面上,雕刻著穿裙戴帽的胡人,以及梨花、牡丹、花屏、雲頭、水紋、生命樹、鳳凰等圖案,這種迥異於陜北窯洞雕刻工藝的風格,吸引了史學、繪畫、考古學家紛至遝來研究考察,也使古窯散發出迷人的歷史煙火氣息。

在碾畔村黃河原生態文化民俗博物館,羊皮筏子、游泳葫蘆、渾筒、耕織婚喪各種生活用品……數千件展品,喚醒了人們對遠古的農耕文明的記憶。據介紹,博物館按照歷史沿革、黃河系列、農耕系列、運輸系列、飲食系列、紡織系列、農村匠工、原始宗教、民間文藝、油燈旱煙、婚嫁生育、節日慶典等18個系列,將6000多件農耕時代的生産工具和生活用具分類陳列,每件還配以圖片和文字説明,原汁原味地再現了幾千年來古老的黃河文化。

58歲的博物館管理員郭世錄説,有句老話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黃河邊上的人就依賴著黃河。這裡過去是重要的水路運輸線,現在是獨特的黃河原生態文化旅遊風景區。我們生活在黃河畔,以前渡河靠木船,今後要靠更大的“船”,要讓黃河文化成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二)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九十九道裏有九十九隻船,九十九隻船上有九十九根桿,九十九個艄公把船搖呼嘿誒呦……”入夜時分,婉轉動人的陜北道情從不遠處傳來。循著聲音,我們來到了延川縣乾坤灣鎮小程村的乾坤大舞臺前。

38歲的惠智勇是第四代道情傳承人,出生在道情世家的他從8歲就開始跟著父母學習道情。為了讓更多的人欣賞道情,惠智勇往往會把民歌的詞納入道情當中,這種“老調唱新詞”的表演很受歡迎。他説:“我自小生長在黃河邊,道情調調裏唱的都是黃河的故事,也是老百姓自己的生活。”

黃河孕育了兩岸的農耕文明,也哺育了黃河兒女的精神世界,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在小程村剪花婆姨們的手中一一開出花兒來。

“心裏有畫,手中就能出花,這裡的山水風土太熟悉了,眼睛閉住我也可以剪。”從母親那裏傳承了剪花基因的劉曉娟,剪花不需要繪圖佈局,你只看到剪刀上下舞動,一幅幅構思奇妙的藝術作品就躍然紙上。

劉曉娟是一位民間剪紙大師,10多歲就出品了一本剪紙《百雞圖》,長大後,她從城裏嫁到了黃河畔的小程村。1992年,她參加了縣上舉辦的布堆畫、剪紙學習班,師從民間藝術家馮山雲,開啟了真正的藝術人生。她的200余幅作品在中國美術館、陜西美術館、西安市美術館及瑞士、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藝術館展出。“小時候家裏窮,有時候連一包洗衣粉都買不起。地裏幹完活回來,累得倒頭就睡著了。那時候就特別憎恨這塊土地,覺得自己怎麼生在這兒,要受這麼多罪?但現在,我反而感恩、熱愛黃河,如果沒有這塊土地就不會造就我的藝術生命,是母親河成就了我今天的藝術創作。”劉曉娟説。

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延川剪紙,正是有了像劉曉娟這樣一代一代的傳承人,才使這種濃縮著黃河岸邊人民群眾農耕文化生活的藝術形式絢麗綻放,也成就了延川縣“中國剪紙之鄉”的美譽。

(三)

“八月裏來秋收忙,中垣人民喜洋洋,蘋果豐收人歡唱,美好生活富樂康……”金秋時節,在延水關鎮的中垣村,莊稼人揮舞著花燈、梆子、南瓜、玉米,又扭起了慶賀豐收的老秧歌。

“老秧歌中的搬水船就是黃河沿岸的民俗,傳承了多少年誰也説不清,這是黃河孕育出的獨特的民俗風情。”中垣村老秧歌傘頭楊志勝説。

“每到豐收之季或遇到重大節慶之時,村裏都會鬧秧歌。”村黨支部書記高立首説:“我們生活在黃河岸邊,全村男女老少,鬧秧歌好像是與生俱來的熟練。用這種古老的秧歌既反映了人民群眾歌唱幸福生活的心聲,也是對黃河文化和黃河精神的一種持續傳承。”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滾滾東流的黃河,流淌著中華文明永續不絕的血脈,流淌著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在延川縣城一處住宅區的半山腰上,“山雲居”格外醒目地聳立著,這裡不僅是民間藝術家馮山雲的家,更是一座散發著藝術氣息的家庭博物館,裏面陳列著布堆畫、版畫、油畫、剪紙等各類藝術作品。走進院落,馮山雲正在翻找顏料,而他的老伴兒,正戴著一副老花鏡飛針走線地縫製她的布堆畫作品。

1949年出生的馮山雲,長期生活在黃河岸邊,黃河文化如那滿是泥土味的黃河水,滋養浸潤著他的生命,而他又用畢生的心血熱愛著黃河文化。這位和共和國同齡的藝術家,被中央美院已故教授、中國本元文化研究家靳之林先生譽為“黃河之子”。

“黃河邊有塊天書,要是認得上面的字就可找到一把金鑰匙,用這把金鑰匙打開寶庫取到寶藏,就能過上好日子。”小時候聽到的這個故事,在馮山雲心裏牢牢地扎了根,他的每一幅作品背後都是他不斷追求和探索“寶藏”的實踐。

黃河文化蘊含著“天人合一”的自然倫理觀和本原哲學,馮山雲的作品中著力表現的正是這種特殊的文化符號。在他的巨幅布堆畫作品《黃河》中,緊靠左邊象徵男女相合的“太極圖”象徵著生命之源黃河源頭,一條以赤紅黃組成的生命之河貫穿整幅畫面,圖中間頂天立地的形象,是呼兒喚女的母親,就是黃河民間文化中的中華民族的保護之神與繁衍之神……這幅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作品,蘊含著豐富的黃河生命密碼。

馮山雲説,民俗是文化的載體,是黃河文化讓今天的人們獲得了物質和精神的極大富裕。我們要保護黃河,首先要認識黃河,認識黃河文化、地域文化、人文文化,認識黃河文化的精髓,黃河精神就是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奮鬥精神。

黃河,一條雄渾壯闊的自然之河,一條潤澤萬物的生命之河,一條承載中華文明基因密碼的文化之河,在延川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奔騰不息,正奏出一串串動聽的時代音符。(記者 孫文珍 劉小艷 楊帆 黨睿 通訊員 楊美蓉 呼浩浩)

山西黃河岸發現一座4500年前的石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發佈考古成果稱,考古工作者在偏關天峰坪遺址發現一座距今約4500年的小型石寨,為探尋石頭砌築技術在黃河東岸的發展軌跡提供了線索。
聊城市發改委:全力打造省級黃河康養旅遊度假區
當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高水準、高效率、科學嚴謹地做好聊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對搶抓重大歷史機遇尤為重要。
寧夏:建設黃河生態治理“先行區”
寧夏地處黃河上游,地理和生態地位特殊,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中作用重要。近年來,經過不斷治理和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