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山西黃河岸發現一座4500年前的石寨

發佈時間:2020-11-17 10:33:41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王學濤 | 責任編輯:李培剛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發佈考古成果稱,考古工作者在偏關天峰坪遺址發現一座距今約4500年的小型石寨,為探尋石頭砌築技術在黃河東岸的發展軌跡提供了線索。

天峰坪遺址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天峰坪鎮天峰坪村東,西距黃河一公里,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所在地三面環河鄰溝,位置封閉,地勢險要,具有較強的防禦色彩。

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為配合黃河一號旅遊公路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與當地文物部門合作,對天峰坪遺址所在臺地北部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約1000平方米,清理護坡等石墻4段、房址近20座、灰坑30余座、墓葬2座。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華夏文明研究所副所長張光輝介紹説,此遺址總體規劃有序,形成一個在臺地邊緣砌築護坡石墻,臺地上下修建部分房址,生活垃圾傾倒于臺地邊緣的佈局模式。整個發掘區堆積經歷了興建、廢棄、重建、再廢棄……多次反覆的過程,存在多個階段的房址,延續數百年,其始建年代不晚于西元前2500年。

張光輝説,此遺址最大特色是臺地上下分佈著10余座相對完整的房址,多為石構建築,包括連間和單間房址。門道一般寬約0.8米,門口多保留一個門軸石。不同於單間房址常設灶址,連間房址無灶址,應有特殊功用。

目前發現的此遺址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連間房址為3間,墻角為直角,長12米,進深約4米,門軸石上的圓窩直徑達七八釐米,可見當時門軸比較粗大。而目前發現的此遺址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單間房址,為圓角方形,約12平方米。墻面經過較細緻的處理,先抹一層草拌泥,再塗抹一層白灰,形成比較光滑的平面。房址中央火塘較大,同為圓角方形。(完)

寧夏:築起生態屏障 10余萬隻候鳥如約而至
受到氣溫影響,今年秋冬季鳥類遷徙時間比往年提前一週左右。11月11日,記者在寧夏銀川閱海國家濕地公園看到各種候鳥成群結對地在天空飛翔,三兩結對地在河中玩耍……它們的停駐是環境恢復的最好證明。
山東嚴控用水總量“紅線” 農業生産連續16年增産不增水
​山東強化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剛性約束,用水總量連續多年穩定在210億立方米左右,農業生産連續16年實現增産增效不增水。該省優化水網工程體系,骨幹水網工程總長度1459公里,設計調水能力達到20.4億立方米,“一縱多橫、兩湖多庫、三源多口”骨幹水網工程格局加速形成。
青海省形成生態氣象觀測格局
記者16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經過多年建設,目前青海已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1+3+3+10”生態氣象觀測格局。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