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資金違規流入樓市股市 監管出手遏制消費貸“異化”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19-09-18 11:27:21

原標題:嚴防資金違規流入樓市股市 監管出手遏制消費貸“異化”

“消費貸款資金嚴禁進入樓市、股市等違規領域。”北京白領王麗麗(化名)近日在支取自己的個人消費貸款時,發現手機銀行APP上彈出這麼一句“警告”,這讓本打算給老家表姐湊上幾萬元購房首付款的她,心裏咯噔一下。

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了解到,一段時間以來,各銀行在零售金融領域“攻城略地”,其中尤以消費貸、信用貸和信用卡等業務為主。在業務擴張的同時,一些銀行的貸款業務“異化”,出現  資金流入樓市、股市等違規現象,引起銀監部門警覺。浙江、北京等地及時出臺相關監管文件,加大現場檢查力度,防範風險。

嚴查資金流向

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新聞發言人、辦公廳主任肖遠企近日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監管部門支援消費  信貸發展,這與當前擴大內需、支援消費升級大環境相匹配。“銀保監會也支援金融機構挖掘這一市場。但是,相關業務發展必須符合規律,嚴格按照監管規定和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政策進行。”

在肖遠企看來,近期一些信用卡透支、違約的情況較多,實際上反映出銀行對信用卡透支和信用卡消費風控不嚴格,銀行應對此加強風控。

浙江銀保監局日前下發《關於進一步規範個人消費貸款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要求銀行機構加強個人消費貸款用途管控,重申了禁止性領域:一是嚴禁用於支付購房首付款或償還首付款借貸資金;二是嚴禁流入股市、債市、金市、期市等交易市場;三是嚴禁用於購買銀行  理財、信託計劃以及其他各類資産管理産品;四是嚴禁用於民間借貸、P2P網路借貸以及其他禁止性領域等。

北京銀保監局前不久印發的《關於加強銀行卡風險防控的監管意見》要求,轄內商業銀行應加強對信用卡大額透支和現金分期業務的資金流向監控,必要時要求客戶提供發票等購物憑證,確保個人信用卡透支用於消費領域,不得用於生産經營、購房和投資等非消費領域。

另外,此前銀保監會辦公廳發佈《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開展2019年銀行機構  房地産業務專項檢查的通知》,其中檢查內容和要點包括信貸資金被挪用流向房地産領域等。

消費貸亂象

實際上,對銀行消費貸資金用途,信用卡使用等,監管部門早有明確規定。但是,一段時間以來,個別銀行為搶佔市場份額,導致消費貸、信用貸業務出現不少亂象。

不過,上海購房者張強(化名)此前在申請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時,就差點因為消費貸資金去向不明被銀行拒貸。

“監管部門對消費貸資金違規進入樓市、股市等敏感領域,一查一個準,因為後臺的數據都是聯網的。比如,你從A銀行申請消費貸並支取,再轉賬給身邊的親戚B,B再轉賬給朋友C。無論這筆資金有多少人經手,對這個‘資金閉環’,監管後臺都看得一清二楚。只要最後資金用於購房等,哪怕不是你自己購房,而是借給他人購房,此類行為都屬於違規,相關銀行都會被從重處罰。”一家國有大行浙江地區支行負責人表示。

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今年以來,因個人消費貸款管理不審慎、貸款資金違規流入股市、樓市,銀監部門對一些銀行頻開“罰單”。

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認為,相關監管部門應加大監督力度,對可疑交易應立即查清,加大處罰力度,對所有放貸機構都一視同仁。

警惕業務風險

專家認為,消費金融業務發展過快所帶來的居民杠桿率快速上升、銀行資産品質惡化等風險,需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最新發佈的《2019年二季度中國杠桿率報告》顯示,短期消費貸款依然是拉動居民杠桿率上升的主要動力。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説,個人消費信貸資金違規進入股市、樓市,影響房地産調控效果和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應堅決堵住各種漏洞。

與此同時,部分銀行消費貸資産品質惡化跡象亦需警惕。分析人士認為,個人貸款不良率上升,主要源於信用卡消費貸帶動,這可能與銀行為“搶客戶”降低門檻相關。

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浙江銀保監局在《通知》中重申,不得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業務外包,不得與無放貸業務資質的機構共同出資放貸或為其提供資金放貸。肖颯表示:“這才是有關部門最擔心的問題。如果銀行將核心業務外包,就等於架空了監管體系。”

肖颯建議,無論是銀行還是其他放貸機構,都要對消費貸款嚴格審查,不輕易放貸,金額也不宜過大。做到只對“白名單”用戶進行放貸,對“黑名單”或徵信有問題的用戶,絕不放貸。聯網制度亟待建立,對同時申請多家放貸機構用戶要做到預警處理。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嚴防資金違規流入樓市股市 監管出手遏制消費貸“異化”
來源:中國證券報2019-09-18 11:27:21
消費貸款資金嚴禁進入樓市、股市等違規領域。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