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將是城市發展下一個增長點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17-11-10 08:24:59

原標題:城市更新將是城市發展下一個增長點


“城市更新是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也是城市動能的重新發現。”中國房地産業協會副會長、秘書長馮俊表示,在城市規模有限的背景下,我國大城市已從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這也意味著,城市更新將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增長點。


城市更新,是指將城市中已經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社會生活的地區作必要的、有計劃的改建活動。現階段多講為城市建成區包括舊工業區、舊商業區、舊住宅區、城中村及舊屋村等進行綜合整治、功能改變或者拆除重建。


深圳市城市更新開發企業協會會長耿延良表示,目前可建設用地匱乏,空間承載力逼近極限,城中村歷史遺留問題嚴峻、教育等配套設施壓力持續加大,交通、市政基礎支撐能力承受考驗,承受更新需求迫在眉睫。預計到2020年深圳可提供新增建設用地僅59平方公里,而且這些地塊零星、分散。重大項目、公共設施要落地就會碰到土地空間匱乏的制約,産業轉型、城市發展也受到了土地空間的制約。


海口市國土資源局局長韓藝師表示,海口與其他城市同樣面臨建設用地規模有限的問題,應當採取多種方式,加大存量建設用地挖潛力度,促進低效利用土地再開發、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準。


翰德集團董事長、總裁劉栩表示,土地資源日益稀缺,增量市場規模收縮,市場正在步入存量價值時代。在需求變化下,通過整體改造、包裝定位、個性化定制等增值服務,滿足多元化需求,賦予存量物業新的價值和用途,從而拓展存量空間,完善城市功能,促進産業轉型升級,拉動經濟增長。他指出,北京、上海兩地被低估商業物業達1500萬平方米以上,全國被低估商業物業約4.3萬億平方米。


城市更新的根本作用在於提高了土地和房屋空間的利用效率。“需注意的是,城市更新不是單純的舊房推倒重來,而是培育新的城市功能,同時通過更新推動社會公平。”清華大學房地産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説。


對此,劉栩表示,城市更新不僅是對建築物等硬體設施進行改造,也是對各種生態環境、文化環境、産業結構、功能業態、社會心理等軟環境進行延續與更新,開始逐漸滲透到金融、投資、科技、創新、人文、環境、經濟、民生等諸多領域。


劉洪玉表示,城市更新實現了土地和房屋空間的最高最佳使用,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財政稅收、貢獻經濟增長。以創客空間、共用辦公為例,均是在對既有建築更新的基礎上升級,如優客工場、氪空間、洪泰創新空間、SOHO 3Q等。“對投資商來説,舊建築更新、存量提升、功能改善就是投資機遇;而對政府來説,則是發展樓宇經濟,借此提升核心區域形象,吸引優質企業落戶,提高政府稅收。”


“從房地産行業來看,國內房地産市場已經進入了存量時代,城市更新空間巨大。”劉栩説,一線城市存量住房再交易規模已經達到新房交易規模的兩倍,二線重點城市如天津、杭州等存量房與新房交易規模之比也已經達到1:1,而蘇州、武漢和成都等其他二線城市也在向這一趨勢靠攏,未來兩三年內也將進入存量房主導的時期。


的確,《上海住房發展十三五規劃》中也明確指出,到2020年為止,上海舊住房綜合改造面積需達到30萬戶,中心城區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面積需達240萬平方米,各類舊住房修繕改造面積達5000萬平方米的硬性指標。


鏈家研究院院長楊現領表示,從國際經驗觀察,當一個國家的住房自有率超過65%、每人平均GDP突破8000美元、戶均住房套數大於1,由增量開發主導的新房市場趨於穩定和成熟,基於二手房流通和房屋資産管理的存量時代將逐步來臨。2016年中國二手房交易額超過6萬億,佔住房交易總額的比例達到41%從中國總體上正處於向存量市場轉換的過渡期。2016年北京、上海的二手房交易額佔比已高達74%、72%,這個比例已經達到成熟國家、成熟市場的水準。


有業內人士認為,以重點中心城市核心區域為主的“城市更新”,將成為房地産市場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下一個風口。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城市更新將是城市發展下一個增長點
來源:經濟參考報2017-11-10 08:24:59
“城市更新是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也是城市動能的重新發現。”中國房地産業協會副會長、秘書長馮俊表示,在城市規模有限的背景下,我國大城市已從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這也意味著,城市更新將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增長點。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