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樓市新政:保障無房家庭購房需求 假離婚行不通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0-07-23 10:54:47

中新網南京7月23日電 (記者 朱曉穎)南京官方23日發佈《關於促進我市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及政策解讀。

《通知》共提出9項措施,涉及房産、發改、公安、規資、建設、市場監管、金融監督等多個部門,旨在綜合運用多重手段,確保精準施策,堅決貫徹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穩定市場預期,支援剛性需求,規範行業秩序,促進南京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新政大力保障無房家庭的剛需購房需求。為優先保障本市戶籍無房家庭的剛性購房需求,《通知》明確,商品住宅項目開盤銷售,須提供每批次不低於30%比例的房源保障,體現了房地産調控政策對剛需家庭的住房支援,有利於剛需家庭儘快實現住有所居。

為買房符合低首付條件、湊出更多購房資格的“假離婚”如今行不通了。《通知》規定,“夫妻離異的,任何一方自離異之日起2年內購買商品住房的,其擁有住房套數按離異前家庭總套數計算。”這樣既可滿足離異人士合理住房需求,也可遏制通過離婚獲取購房資格的情況。

土地出讓方式上依舊保持“限房價、競地價”,未來樓盤的售價在土拍時就被相應“鎖定”。《通知》強調,要加大住宅用地供應,特別是加大中低價位、中小套型住宅用地供應,優先滿足剛性需求,穩定土地市場預期。同時,為防止土地市場過度競爭,提出要繼續嚴格執行“限房價、競地價”政策,尤其是熱點區域,要提高土地市場準入條件,對報名單位資格進行篩選,控制參與土地競買企業數量。此舉有助於平衡土地市場供求關係,穩定地價水準,加強地價、房價良性互動,引導市場回歸理性,促進土地市場健康平穩發展。

近期,南京有部分樓盤由於區位、配套、規劃、價格等因素,導致購房人扎堆搶購。在對熱點樓盤的銷售管理上,《通知》對社會關注度高、預計購房人數較多的熱點樓盤,開發企業應制定針對性銷售方案,嚴格按照審核公示方案開盤銷售。現場公示的選房結果須與南京網上房地産公示同步。

樓盤裝修標準近年來備受關注。一些精裝房的裝修標準名不副實,“精裝房”變身“驚裝房”。為滿足購房群眾多樣化的住房裝修需求,規範裝修行為,落實綠色、節能、環保要求,解決裝飾裝修標準與價格不符問題,《通知》推行全裝修和升級裝修模式,進一步規範住宅裝修評估機制,裝修評估報告和相應樣板間須現場公示,明確樣板間硬裝部分的標準,減少因裝修問題引發的矛盾和糾紛,提升居住品質。

對經紀機構不如實申報交易資訊的情況,《通知》要求,房地産經紀機構應發佈真實、全面、準確的存量住房房源資訊,向房産部門申請核驗,即時報送成交資訊。對於無故不報、漏報、瞞報、延報的情況,記為不良資訊,納入房地産經紀行業信用管理體系,暫停網上簽約資格。

對房産交易中的不誠信行為,《通知》明確,購房人利用虛假材料騙取購房資格或偽造購房證明、資金證明的各類不誠信行為,將一律取消購房資格,並依據《南京市社會信用條例》等相關規定進行處理。對開發企業及其從業人員如誘導或參與造假的,經紀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如發佈虛假房源、不實價格資訊招攬業務,誘騙消費者交易,炒作學區、哄抬房價、協助開具虛假證明的,將根據國家多部委聯合發佈的房産領域失信行為聯合懲戒備忘錄規定,實施跨部門、多領域聯合懲戒;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對銀行工作人員參與造假的,由金融監管部門查處;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通知》還提出,要加強涉房媒體行業自律,準確客觀反映房地産市場情況。凡發佈不實資訊、惡意炒作、嚴重誤導市場預期,擾亂市場秩序的,相關部門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在強化屬地監管責任上,《通知》要求,各相關單位應嚴格落實屬地監管責任,統籌指導土地上市和房屋銷售,加強疫情常態化防控,保證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完)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南京樓市新政:保障無房家庭購房需求 假離婚行不通
來源:中國新聞網2020-07-23 10:54:47
南京官方23日發佈《關於促進我市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及政策解讀。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