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實體商業遭遇 “冰火兩重天”

來源:新民晚報 2018-01-15 11:26:44

原標題:申城實體商業“冰火兩重天”  

開業20年的地標性商業體太平洋百貨即將清倉關店,日前發佈的中國商業發展報告預測,未來5年,中國的商品交易市場將有1/3被淘汰……滬上不少傳統商圈正被高端外流、網購截流、外地回流、本地橫流、多元分流的“五流”現象震得暈頭轉向。  

很多人説,實體商店正在經歷漫長的寒冬。但是,南京西路商圈卻用數據做出了鏗鏘有力的反駁,在傳統商業淡季6、7、8月,南京西路商圈逆勢實現商品銷售總額10.5%、10.5%、11.3%的兩位數增長。還有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申城8個城區商圈零售額增長12.6%。  

正在舉行的上海購物節見證了實體商業十年浮沉。度過了黃金期和低谷期的申城實體店如今正經歷“冰火兩重天”,突破口在哪?成功經驗有哪些?本報記者實地探訪。  

關門浪潮商業模式出了問題  

近日,一則新聞引發不少人的關注:曾經作為上海淮海路上的地標性商業門店——“太平洋百貨”因租約到期即將關閉。據説,物業持有方瑞安集團會收回物業自營,將原址打造成“智慧型、體驗式”購物中心,屆時整體硬體都會被改造調整,並增加更多零售業態與消費者體驗型業態,與瑞安旗下的新天地、湖濱道等商業體,以及這幾年很火的K11購物中心等形成聯動。  

對於許多的70後來説,或許對2010年上海美美百貨的關停仍然記憶猶新。在許多人的心目中,1994年成立的美美百貨曾是上海最高檔的百貨公司,它開啟的是普通人對奢侈品的想像,但是在2009年的最後一天,它靜靜地結束了自己的“使命”。對於美美百貨的關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是由於2001年以恒隆廣場、中信泰富廣場為首的一批大型購物中心涌入申城;2004年12月中國零售業向外資完全開放,各類奢侈品專賣店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所引發的。然而,在隨後的發展中,這些新的實體商業形態也出現了一部分“關停”現象:今年的2月29日,位於淮海中路力寶廣場的路易威登(LV)旗艦店關閉了。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日前發佈的《流通藍皮書:中國商業發展報告(2016-2017)》顯示(下簡稱《報告》),未來5年,中國的商品交易市場將有1/3被淘汰,另有1/3將轉型為批零兼有的體驗式購物中心,還有1/3將成功實現線上與線下對接。此外,購物中心也面臨關門潮。目前,中國有購物中心近4000家,是美國的3倍之多。根據中國購物中心産業諮詢中心預測,從現在到2025年,還會有7000家購物中心建成開業,屆時中國內地的購物中心將超過1萬家。而目前運營的購物中心有一半面臨著經營困難,有近千家面臨著停業調整、倒閉的風險。《報告》同時指出,大量的購物中心和百貨店關門,並非意味著商業需求不存在,而是商業模式出了問題。比如目前購物中心和百貨店大都不自營,以出租為主,這就導致整體商業品質無法保證。  

擺脫低谷  

銷售的是生活方式  

當人們已經開始懷疑實體商業的前景時,以K11為代表的一批新型業態實體商業卻讓業內為之眼前一亮。上海K11自2013年開幕以來,已舉辦了超過32場藝術展覽,吸引超過60萬人次參觀展覽,其中不乏《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和《跨界大師·鬼才達利》這樣的國際化藝術大展,更有各種當代藝術展等,為大眾提供了一個零距離接觸藝術的平臺,吸引著全國各地的藝術愛好者紛至遝來。其中,2014年在K11展出了3個月的《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更吸引了近35萬觀眾。而在莫奈和達利作品展覽期間,K11整體為配合展覽效果,也在商場的各處細節上加以雕琢,使其整體環境營造出莫奈花園和達利博物館之感,讓消費者仿佛置身現場,提升購物和看展的感官體驗。最近的“BAGISM包·當代”原創高端時尚包袋跨界中國當代藝術展,更帶大眾體驗了一場跨越國度及時代的時尚藝術之旅,從7月14日開幕到8月底,一個半月的時間吸引了近5萬人次的參觀,預計等到展覽10月9日結束,參觀人數能達到10萬人次。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上海市把握消費需求升級的新趨勢,擴大中高端消費有效供給,著力推動商業轉型升級,推動商業載體、業態、環境轉型成效明顯,為推進消費結構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上半年,共推進了32項、共計投資額457億元的商業重點項目,商圈商街商店等消費載體調整轉型成效顯著。8個城區商圈零售額增長12.6%,8個郊區縣社零平均增長10.5%,離境退稅商店購物退稅布點進一步加快,業務規模位列全國首位。  

8月16日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佈會透露,上海的商業轉型是成功的,表現在南京路、淮海路、徐家匯商圈,去年都走出了低谷,從負數走向正數,有些創造了很好的業績。從單體來説,現在為人熟知的大悅城、K11、百盛等等,既有商業街又有社區商業,特別是涉及到老百姓民生方面的商業轉型,應該説走出了所謂的低谷。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海實體商業之所以能夠擺脫不利的局面走出低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許多企業已經認識到,其不僅僅是在銷售物品,而更是要銷售生活方式。“‘博物館零售’是我們獨創的商業模式,我們在未來的項目中,都將會實踐這一點,不斷地把藝術和商業進行深度的結合,給顧客帶來更多體驗式商業的可能性。同時,K11也一直關注線上平臺的開發與發展,以上海K11為例,我們的官方微網志有200萬粉絲,微信有26萬粉絲。微信粉絲也可以將他們的身份資訊與會員卡捆綁,這很好地幫助我們保持與粉絲,特別是顧客粉絲的互動。此外,在日常的活動中,K11也十分注意線上與線下平臺的互動,使公眾與品牌間形成多維的交流和互動。”一位K11的高層人士表示。  

涵碧樓(杭州)文創産業基金會管理合夥人孟紅忠認為,消費升級已經成為了經濟增長、推動經濟平穩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數字城市、智慧社區、實體商業、人文藝術完美結合,才能開闢出未來新生活的模式。  

突出重圍  

差異經營方有未來  

回顧上世紀90年代初到本世紀前10年,實體店最為風光,百貨公司、連鎖超市爭相跑馬圈地。一些商業機構甚至搭上了房地産火爆的順風車,也步入開店快車道。但現在來看,由於當初不注重考慮購物體驗,導致熱鬧之後備受冷落。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申城8個城區商圈零售額增長12.6%,長風、禦橋、北中環等新興商圈增速均超過30%;8個郊區縣社零平均增長10.5%,金山新城、松江新城等郊區商圈增速分別達到62.2%和24.7%;12個市級商圈零售額微降1.2%。新興商圈的快速增長成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一項調查顯示:電商和零售實體店並非水火不容,而是共存的兩種業態。他們的目標消費群體不同,即使在同一個消費群體中不同商品也會採用不同的購物方式,簡單地將零售業劃分為電商和傳統零售業並不科學。70%的網上購物群體也喜愛到實體百貨購物,70%的實體商場購物者會先在網上了解商品資訊。  

“真正的企業家是不埋怨的,但不成功的人總是在怪別人,比如,實體經濟怪虛擬經濟。”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今年初的上海浙商年會上發表言論,並且指出,對於實體零售商業,如果不專注客戶體驗,被淘汰是天經地義的。  

萬達的官網上,有一份《王健林2015年集團工作報》,其中就提到,萬達顧客每人平均每年到萬達消費超過50次,平均每週一次,不僅是購物,還包括吃喝玩樂。而電商主要是購物,很多購買還是一次性的。網際網路企業的最大問題是必須花錢導流,而且不穩定,稍不維護顧客就流失。  

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網路衝擊下,實體商業同質化嚴重,只有立足差異化才可能實現經營目標。商場從來不是商鋪越來越多好,而是讓你在這裡實現所有生活所需。統計數據顯示,在開業三年後,2016年上半年上海環球港商場人流量繼續同比增長超12%,停車費同比增長50%,租金同比增長20%。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上海實體商業遭遇 “冰火兩重天”
來源:新民晚報2018-01-15 11:26:44
開業20年的地標性商業體太平洋百貨即將清倉關店,日前發佈的中國商業發展報告預測,未來5年,中國的商品交易市場將有1/3被淘汰……滬上不少傳統商圈正被高端外流、網購截流、外地回流、本地橫流、多元分流的“五流”現象震得暈頭轉向。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