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慶山水 建言“兩江四岸”

來源:重慶日報 2019-11-04 09:36:53

核心提示

作為本屆城市花博會的重頭戲——“2019濱水城市生態修復與城市品質提升高峰論壇”11月1日上午舉行。高峰論壇上,何鏡堂、婁永琪、陳祥福、雅各布·奧德利高、林光明分別作了《城市重大文化建築創新與創作實踐——設計引領城市》《社群三創與城市品質提升》《經濟全球化 城市建設高層化探索未來建築發展走勢》《生態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城市品質提升之新加坡智慧》的主題演講,共議生態修復、城市更新、品質提升。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何鏡堂

重視親水環境營造峻美城市風格

“重慶是一個擁有大山、大江的大美城市,它的城市風格與江南水鄉不一樣,不是秀麗,而應該是峻美。”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何鏡堂表示,這可能是重慶未來在提升城市品質方面,需要去思考的一個重要的定位和方向。

聚焦重慶山水 建言“兩江四岸”-中國網地産
何鏡堂

在何鏡堂看來,重慶作為一座濱水城市,在城市建築、設施方面,應該充分體現親水性,讓老百姓能夠方便地與水親近、融合。水岸邊的地區,應該更多考慮賦予其公共屬性,營造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比如建設綠地、公園或者文化設施。

何鏡堂建議,重慶應注意維持視覺通廊,把美麗的山和水聯繫起來,中間不應用很多建築把山水之間的視線堵住了,“山城的天際線非常漂亮,也應該花大力氣維護好。”

在何鏡堂看來,重慶的建築品質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可以通過一些精品標誌性建築,提升整座城市的品位。

什麼樣的建築才能算是精品標誌性建築?何鏡堂認為,首先它一定要反映這個城市特殊的歷史文化和風貌環境,具體形式可以是博物館、文化中心,甚至是一座雕塑。這種建築必須是精品,也一定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這個建築最好很容易被人們看到,不要建在一些偏遠、邊緣的位置。”

何鏡堂説,影響城市品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過去城市品質提升比較關注的是建築方面,現在人們都意識到環境與建築之間的關係也非常重要。環境有大環境,比如説山和江;也有小環境,比如建築周圍的樹木和花卉。以花博會為例,重慶能夠通過舉辦這樣的活動,在探索研究建築與環境的配合方面,得到有益的經驗。

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

“兩江四岸”建設要融入重慶本土文化

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表示,重慶是一個很有特點、很時尚的城市。這個城市不僅擁有很大的輻射面和腹地作為支撐,還積極追求高品質生活,可以在引領城市發展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

聚焦重慶山水 建言“兩江四岸”-中國網地産
婁永琪

“我們建設了數以千計的新城,如果把這些新城建設歸類的話,類型少得可憐。”婁永琪認為,中國的城市發展到現在,特別需要創新精神,尤其是為全球城市發展提供更多類型學借鑒的創新作品。每個城市的建設都應該有它的城市特徵和文化特徵。在全球面臨可持續發展挑戰的今天,重慶城市建設應該面向未來,形成更多推動城市創新發展的新機制,闖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很多讓人覺得奇怪的東西,其實是很有生命力的。從某個角度來講,洪崖洞就是社會創新。它雖然並不是精英建築師做出來的東西,卻很有生命力。”婁永琪説,“兩江四岸”是重慶城市的獨特資源,在“兩江四岸”治理提升過程中,尤其要注重原創性的類型學創新。“兩江四岸”的建設要給重慶本土人才提供更多的舞臺,充分發揮重慶本土文化的作用。要用重慶人自己的生活方式高品質建設“兩江四岸”,千萬不要把“兩江四岸”做成巴黎、米蘭、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重慶版本。因為“兩江四岸”的模樣一旦形成,未來可改動的空間就很小。

對於正在召開的城市花博會,婁永琪也提出了建議。他認為,只有老百姓都有生活品質的追求,城市才有品質。因此,重慶城市最美的應該是重慶人。城市花博會的想法很好,但是不要把這個展會圈在一個地方,要把整個城市作為花博會的會場。如果重慶人把自己家裏的花,不僅放在家裏看,也願意拿出來給鄰居、給遊客分享,與這個城市分享,舉辦花博會的目的就達到了。

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院士陳祥福

發展高層建築更要關注建築健康問題

“經濟全球化給城市建設帶來人口膨脹、交通擁擠、土地緊張等挑戰,‘上天入地’可謂全世界大城市建設的發展趨勢。”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院士陳祥福表示,在高層建築發展的同時,城市建設更要關注健康建築和建築健康的問題。

聚焦重慶山水 建言“兩江四岸”-中國網地産
陳祥福

陳祥福認為,所有建築對人體的健康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現在很多人講究生態,但是把生態片面理解為種草、種花並不完全正確。基本的生態應該在四個方面有所體現:一是空氣,二是水,三是食品,四是建築。所以,在高層建築建設中關注健康建築和建築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要注重發展節能、節地、節材、節水的綠色建築。

“現在很多人關注食品安全,但是對建築的健康問題並沒有到達足夠重視的程度。”陳祥福表示,隨著我國建築結構設計水準的逐漸提高,超高層建築全生命週期中存在的問題會被逐層攻破。尤其是鋼結構建築具有提高建築品質、穩定、防火和防腐等優點,使得人們在高層建築中逐漸注重裝配式建築技術的運用,通過推廣鋼結構住宅,可促進建築産業化進程。

陳祥福認為,發展健康建築還需注重智慧技術在建築領域的運用。隨著大數據等技術在建築領域的推行,更多智慧建築進入人們的視野。與傳統建築相比,智慧建築具有更加節能、環保、安全的特點,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建築業發展趨勢,可以作為健康建築的一個著力點予以精心打造。

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會士A.雅各布·奧德利高

用大數據推動海綿城市建設

“未來,海綿城市建設需要更多創新的點子和解決方案,還需要跨學科的協作。而有效的數據採集和智慧的數據管理,是推動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手段。”國際著名水資源管理與可持續利用專家,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會士A.雅各布·奧德利高教授表示。

聚焦重慶山水 建言“兩江四岸”-中國網地産
A·雅各布·奧德利高

海綿城市建設,與濱水城市生態修復、城市品質提升直接相關。在他看來,關於海綿城市建設的倡議,主要集中在控制洪水、乾旱和污染方面。而通過有效的獲取、管理數據,能夠讓專業人士更加全面地分析一個地區的水文迴圈等關鍵課題,從而將海綿城市建設提升到新的水準。

例如,重慶就需要研究本地水文迴圈的特點,分析水準衡在這個城市裏到底怎樣,這不僅是指地上,還包括地下,或許在地下的還更重要。同時,評估一個城市對水資源的儲存,不僅僅是看有多少水箱,還應該看到商場、街道等建築物,和那些綠色的基礎設施。

A.雅各布·奧德利高還提出,海綿城市建設,涉及到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以及生態文明,是多種要素的集合體,而參與其中的工程師、建築師都會面臨知識結構和規模的拓展問題,這也需要大數據的支援。

最後,A.雅各布·奧德利高描繪了通過大數據推動海綿城市建設的理想場景:數據從雨污收集器等渠道匯聚,通過統一的平臺進入實驗室,並用來校準,然後開始進行系統建模,最後反饋到決策體系。“我們要更加重視數據的攫取、挖掘、研究,和軟體的整合。這樣才能夠以更好更優化的解決方式,把綠色和灰色基礎設施結合起來,實現真正的海綿城市。”

M&Y新加坡城市發展顧問中心執行總監林光明

重慶“兩江四岸”建設應實現“三個和諧”

重慶是山城,也是江城,主城的“兩江四岸”是“山水之城”的核心地帶。

重慶如何才能把這張“臉面”扮靚?M&Y新加坡城市發展顧問中心執行總監林光明教授積極為“兩江四岸”建設建言獻策。

聚焦重慶山水 建言“兩江四岸”-中國網地産
林光明

在林光明看來,無論是從規模、覆蓋的人口、沿岸多樣化的人文歷史條件,還是建成後的影響力來看,重慶的“兩江四岸”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找不到可以參考的城市。就此而言,如果重慶把“兩江四岸”建設好了,不僅會造福重慶人民,也將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實踐案例。

林光明表示,“兩江四岸”是重慶可以展示給世界的一張獨特名片,是重慶的“城市客廳”和“門面”。推進“兩江四岸”建設,需從重慶主城區整體發展的角度來進行高起點規劃:

首先,重慶要先明確“兩江四岸”的發展願景。目前,重慶提出的願景,已經很好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但這還不夠。“兩江四岸”的建設,還需要強化江岸除旅遊外的經濟功能,實現“人與經濟的和諧”。

其次,應該跳出“兩江四岸”看“兩江四岸"的規劃、建設與管理。“兩江四岸”是重慶整體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慶必須從主城區的整體發展層面,來統一梳理“兩江四岸”的産業佈局、人口佈局和交通佈局等。

林光明説,重慶要做好“兩江四岸”建設,很有必要借鑒全世界優秀的經驗。譬如,新加坡河的治理實踐,就可以給重慶帶來啟示。很多年前,新加坡河很臟很臭。1977年,新加坡政府為了治理這條河,成立了由新加坡環境部牽頭的跨部委工作組,花了10年時間,實現了人與社會、自然、經濟的和諧——新加坡河兩岸美不勝收,成為了新加坡的經濟和金融中心。

  (由記者廖雪梅、郭曉靜、白麟、黃光紅采寫)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聚焦重慶山水 建言“兩江四岸”
來源:重慶日報2019-11-04 09:36:53
作為本屆城市花博會的重頭戲——“2019濱水城市生態修復與城市品質提升高峰論壇”11月1日上午舉行。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