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調整個人住房房産稅政策:“三無”人員首套普通住房不再徵房産稅

來源:澎湃新聞 2023-09-21 13:40:13

9月20日,重慶市政府出臺《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修改〈重慶市關於開展對部分個人住房徵收房産稅改革試點的暫行辦法〉和〈重慶市個人住房房産稅徵收管理實施細則〉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自公佈之日起施行。

《決定》將徵收對象中“在重慶市同時無戶籍、無企業、無工作的個人新購的首套及以上的普通住房”調整為“在重慶市同時無戶籍、無企業、無工作的個人新購的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的普通住房”。同時將納稅期限由每年的10月1至31日調整為每年的10月1日至12月31日,並調整了相關部門和區域名稱。

公開資訊顯示,重慶自2011年1月率先試點對個人住房徵收房産稅,成為兩個房産稅試點城市之一。

根據重慶版的房産稅政策,重慶市的主城九區都屬於試點的範圍,徵收對像是獨棟商品住宅或個人新購的高檔住房,以及重慶市同時無戶籍、無企業、無工作的個人新購的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的普通住房。

不過,2017年,針對重慶主城區房地産市場出現的異常現象,遏制“炒房”牟利行為,重慶市對個人住房房産稅政策進行了調整。在重慶同時無戶籍、無企業、無工作的“三無”人員徵收房産稅的範疇從二套房調整為首套房。該政策自2017年1月14日起施行。

此次,伴隨著對房産稅徵收對象的再次調整,“三無”人員首套普通住房將不再徵收,仍將恢復至對個人第二套及以上的普通住房徵收房産稅

根據重慶市財政局發佈的政策解讀,2017年1月14日至2023年9月19日,在重慶市同時無戶籍、無企業、無工作的個人新購的首套普通住房仍為個人住房房産稅徵收對象,自《決定》發佈之日起,該部分徵收對象納稅義務終止;在此期間新購的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的普通住房自《決定》發佈之日起仍是徵收對象。

舉例而言,重慶市同時無戶籍、無企業、無工作的王某,2017年3月20日在重慶兩江新區新購普通住房一套A,2019年10月20日辦理不動産權證,A住房是王某在重慶持有的首套普通住房。王某需繳納A住房2019年11月至2023年9月的個人住房房産稅,自2023年10月起不再繳納個人住房房産稅

對於王某另持有第二套普通住房B,于2019年10月20日在重慶江北區新購,2021年7月20日辦理不動産權證。B住房自《決定》發佈之日起仍是徵收對象,王某需從2021年8月起按年繳納持有B住房的個人住房房産稅

對於此次《決定》的出臺背景,重慶市財政局發佈的政策解讀顯示,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適應我國房地産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産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7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調整優化房地産政策,根據不同需求、不同城市等推出有利於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政策舉措。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更好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重慶市對《重慶市關於開展對部分個人住房徵收房産稅改革試點的暫行辦法》和《重慶市個人住房房産稅徵收管理實施細則》進行了修改。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指出,結合近期討論的“地産稅未納入本屆立法規劃”的討論,信號意義更加明顯。其認為,認房不認貸政策屬於金融政策、限購取消屬於行政政策,此次重慶的房産稅政策則屬於財稅政策。至此,各地政策寬鬆“三把斧”已經齊全,即覆蓋到了金融、行政和財稅,充分體現了政策放鬆的涉及面廣泛。對於購房來説,目前正是減稅免稅的關鍵時期。重慶房産稅政策也進一步説明,對於合理購房需求,要進一步在稅費方面做好文章和做足文章。重慶的政策調整也説明,在當前房地産特殊時期,地産稅的改革會更加審慎。總體上,目前各類政策,都是朝著降低購房成本、鼓勵購房需求積極釋放的方向推進的。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重慶調整個人住房房産稅政策:“三無”人員首套普通住房不再徵房産稅
來源:澎湃新聞2023-09-21 13:40:13
9月20日,重慶市政府出臺《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修改〈重慶市關於開展對部分個人住房徵收房産稅改革試點的暫行辦法〉和〈重慶市個人住房房産稅徵收管理實施細則〉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自公佈之日起施行。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