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多地探索“租購同權”市場變化仍待檢驗

來源:南方日報 2017-08-04 08:13:00

(原標題:國內多地探索“租購同權”市場變化仍待檢驗)

7月17日,廣州發佈《廣州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工作方案》,首次明確了“租購同權”的概念。到了20日,住建部等9部門聯合發文,選取廣州、深圳等12個國內城市開展住房租賃試點工作。此後,多個城市陸續出臺房屋租賃相關政策。

梳理7月國家及各地出臺的房地産相關政策,記者發現,在所有出臺的33個政策中,有9個直接或間接涉及住房租賃。除了“租購同權”外,一些城市戶籍改革措施也開始惠及租房客。

多地探索“租購同權”

在首提“租購同權”引發熱議後,8月2日,廣州住建委等10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嚴格落實房地産調控部署全面加強市場管理的通知》,明確要求制定相關實施細則,落實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工作部署,積極構建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

梳理政策就會發現,在廣州提出“租購同權”後,國內一些二線城市也提出了類似政策要求。

例如武漢提出,要適時研究出臺符合條件的承租人子女就近入學等基本公共服務政策措施。瀋陽則直接提出要建立承租人居住權力清單,不斷擴大承租人權力,並要求明年12月底前,持有居住證的承租人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在就業扶持、住房保障、養老服務、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居委會選舉、人民調解員選聘以及隨遷子女入學、參加中考等方面,享受公共服務,實現購租同權。

山東更是在全省範圍內提出,通過健全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租房人辦理居住證後享有義務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落實提取住房公積金支付房租政策,鼓勵新市民通過租房解決居住需求。

“租購同權是早就應該實行的,”資深房地産專家黎文江認為,住房供不應求必然會造成價格增長,因此租售並舉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租賃新政牽動戶籍改革

各地“租購同權”均要求增加購房者的權利,除了子女就學外,戶籍問題也備受關注。此前,除了一線城市和部分熱門二線城市外,其餘城市大都採用“買房即可入戶”的戶籍政策。但目前已有多個城市開始試水“租房入戶”。

例如7月28日,無錫提出,租房者只要滿足社保繳納和居住證申領均滿五年的條件,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均可以落戶。

而在更早以前,鄭州、濟南兩地也明確了“租房落戶”概念,但都不觸及核心城區。根據鄭州的戶籍新政,在縣(市)和上街區政府駐地鎮和其他建制鎮有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的人員,繳納城鎮社保滿兩年後可申請常住戶口。濟南規定與鄭州類似,允許市內五區以外的常駐人員租房入戶,不過重點人群可以放寬條件。

事實上,不少城市此前就已經通過人才戰略的更新,對戶籍要求進一步放寬。

其中深圳最新的《戶籍遷入若干規定》新增了“居住+社保”入戶渠道,對持有深圳居住證,且具備合法穩定就業和住所(含租賃)條件的人員,其入戶積分主要指標為參加深圳社會養老保險年限和擁有深圳合法産權住房年限(或合法租賃住房)。

而武漢、長沙、成都、西安等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今年也都陸續放寬了戶籍制度,意圖廣攬人才。

市場變化仍有待時間檢驗

儘管“租購同權”引起了廣泛關注,但在第一批開展住房租賃試點工作的12個城市中,廣州深圳在列,北京上海卻未納入試點。對此黎振偉認為,這與北京上海兩地人口政策相關,“北京本來就要疏解人口壓力,所以很難再出臺吸引外來人口的舉措,上海情況與北京相似”。

目前,各地租賃新政剛剛出臺,合富置業首席分析師梁燕明認為,如果沒有具體的配套措施落地,暫時不能看出租賃新政對於房地産市場的具體影響。

“目前對租金影響最大的還是樓價和物價”,梁燕明表示,在城市中教育資源較強的區域,如果未來租購同權能夠引起租客對物業需求的變化,或者教育等資源能夠促使房産附加值變高,該地區租金未來就會有提高的可能。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國內多地探索“租購同權”市場變化仍待檢驗
來源:南方日報2017-08-04 08:13:00
梳理7月國家及各地出臺的房地産相關政策,記者發現,在所有出臺的33個政策中,有9個直接或間接涉及住房租賃。除了“租購同權”外,一些城市戶籍改革措施也開始惠及租房客。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