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土地市場“搶地”模式終結 溢價回落

來源:新京報 2017-07-07 08:54:00

(原標題:“搶地”模式終結,溢價回落)

3月底起土地密集出讓,不僅“限房價、競地價”,還競自持面積,房企利潤空間壓縮,拿地空間平抑

自2014年起,北京土地市場就變得有如烈火烹油一般,高價地層出不窮,房企爭相在土地市場上豪擲資金。樓市火熱和土地供應稀缺,使得房企普遍患上了“土地饑渴”症。因此每逢市場上優質宅地出讓,就會引得眾多房企拼搶。不過,這樣的局面在今年3月份有了很大改觀,最近幾個月來,北京土地市場上房企已經變得理性很多,強力調控之下,很少再見到高價地出現。

利潤壓縮,拿地熱情減退

“在去年‘新政’剛推出時,土地市場其實還延續了很長一段熱度。”克而瑞分析師崔秀程回憶表示,當時挂出來的幾宗優質地塊依然吸引了不少開發商,到了今年初,房山和平谷的兩地塊就雙雙觸及競價上限和自持地塊上限。

當時業內有聲音認為,土地市場已不再理性,很多房企拿地都沒有去計算成本。“新政之下,其實大家都沒想好怎麼做産品,而是先把地拿了再説。”一位機構分析師指出,北京土地市場在去年底出現開發商搶地,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去年全年市場的火爆,開發商對於2017年市場預期普遍較高,因此積極拿地補貨。

北京土地市場真正的轉折是在今年3月。從3月底開始,市場上密集供應的土地都帶上了去年延續下來的“新政”屬性。其中絕大多數住宅用地都沿用了“限房價、競地價”這一模式,並且部分用地還採用競自持面積等附加條件。

“從三月底開始,在北京‘樓市調控’新政和土地嚴苛出讓條件的‘組合拳’打壓下,土地市場的熱度才開始明顯下降。因為大部分房企拿地還是要追求利潤,在嚴苛的拿地條件進一步擠壓之下,尤其是劃定了未來售價後,房企能夠非常清晰預估利潤空間,自然也就不會去賭後市預期。”一位不願具名的企業人士透露。

該人士表示,當然也有一些房企會因為追求品牌效益等原因在京拿地,比如河南正商就曾在今年上半年的北京土地市場頻頻露面,直到4月底以接近銷售限價的價格拿下了豐臺和順義地塊才宣告罷手。事實上,在4月份出讓的不少“限房價、競地價”地塊中,房企的拿地樓面價都已經逼近商品房的銷售限價。

後市預期轉冷,重啟觀望

而3月以來的土地出讓情況也意味著,開發商對土地的“搶食”模式也已基本結束。

這源於開發商們赫然發現,相比往年,今年出讓的土地中除了自住房,大多是“限銷售均價”以及“最高銷售限價”的地塊。因此除個別熱點地塊外,大多數土地並未出現太過誇張的土地溢價。

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總結表示,從今年的二三月開始,房企拿地心態就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競自持面積觸頂,還要競高規格建設方案,而現在甚至連溢價率上限都觸及不了。”

她分析認為,這主要是由於綜合調控所致。對於開發商們來説,此前他們為了完成業績指標而不惜成本囤地,而今年,開發商在政策限制之下,利潤空間已基本被鎖死、融資環境也不樂觀,雖然上半年的業績大多比較漂亮,但下半年前景難料。因此房企投資拿地的衝動也相較去年有所平抑。

“現在地價已經很高,但房價不可能出現暴漲,預計今年下半年到明年調控會繼續加強。所以融創從去年10月之後就已經停止拿地,今年也不會在公開市場拿地,還是以並購為主。”也許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在今年3月份融創業績發佈會上,融創集團董事長孫宏斌如是説。

實際上,眼下不少開發商的心態確實如孫宏斌所説。新政后土地首拍時大多數房企還是觀望為主。當時一宗位於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地塊以15.8億元的總價成交,溢價率39.8%,折合樓面價17162元/平方米。而同日出讓的一宗密雲地塊,溢價率也不足36%。

剛需供應將提升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與住宅用地的遇冷相比,商業地塊更是迎來了直線降溫。隨著北京樓市調控過程中對商辦類項目的調控加強,商服類地塊出讓也受到了較大影響。在去年宅地出讓較少的情況下,有大量的商業用地依舊受到房企熱捧。但在商辦類項目遭遇強力調控後,開發商對於商業地塊的熱情有了明顯下降,房山長陽和順義高麗營等商業地塊均低溢價成交。

一上市房企品牌負責人表示:“對房地産來説,最重要的政策就是土地政策,從去年‘9·30’新政開始,國家就已經釋放了明顯的政策信號。而今年‘3·26’新政對商辦類産品嚴格的限購政策,也基本上杜絕了未來商業用地去做‘商住’兩用的産品。更何況,出讓條件中還附帶有自持年限,在重重限定下,我們就算想要去拿地做項目,也還要考慮資金壓力和項目回報週期等等問題,不可能像以前一樣去和其他有意向的企業無限制地競價。”

而上半年大量的“限房價、競地價”和自住房地塊入市,將會對未來的市場供應和價格産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大量自住房和限價商品房入市會提高中低端産品比重,將改變中高端産品為主的市場格局。”郭毅分析認為,這種情況就基本限定了房産項目無法通過其他方式(如捆綁精裝)向市場銷售,對於開發商來説,他們的利潤率空間就會變得有限起來,更多地還需要靠此前沒有限定條件的項目來實現利潤。

而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總監嚴躍進則表示:“北京這一輪土地供應結構中有大量的自住房,這一類住房對於平抑房價作用明顯。同時,土地市場的供應結構發生變化,對於産品開發和銷售結構也是有積極影響的。這有助於一些剛需購房者選房,並且防範了炒作房價現象的出現,對於穩定住房也有積極作用。”

■ 數據解讀

37宗地出讓緩解“土地饑渴”

與“限價”類的措施相輔相成,供地量的增加也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房企的“土地饑渴”。今年上半年北京土地公開出讓經營性用地37宗,規劃建築面積426.63萬平方米。對比去年北京全年28宗的經營性用地成交記錄,今年北京明顯加大了土地供應,尤其是住宅用地的供應。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住宅用地成交23宗,規劃建築面積284.99萬平方米,同比大幅增長321.88%。而去年全年僅出讓13宗宅地,規劃建築面積219.93萬平方米。

“今年上半年,北京土地成交額已經達到1006億。”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從目前已經掛牌的土地來看,預計未來還會有大概600多億的供應,兩項疊加就是1600多億。如果後續土地繼續按照目前的趨勢供給的話,今年北京土地市場的成交額將很快突破2000億。這應該是北京房地産市場‘加法’調控的一個表現。”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北京土地市場“搶地”模式終結 溢價回落
來源:新京報2017-07-07 08:54:00
自2014年起,北京土地市場就變得有如烈火烹油一般,高價地層出不窮,房企爭相在土地市場上豪擲資金。樓市火熱和土地供應稀缺,使得房企普遍患上了“土地饑渴”症。不過,這樣的局面在今年3月份有了很大改觀,最近幾個月來,北京土地市場上房企已經變得理性很多,強力調控之下,很少再見到高價地出現。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