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研中心主任李偉:房地産呈現“衝高回落”苗頭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6-08-16 16:33:00

“十三五”時期的內外環境

關於內外環境,我們有四個判斷:第一,全球化趨勢不會逆轉,但投資和貿易規則重構可能對中國形成衝擊。第二,我國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巨大,但外部市場需求可能較長時期處於低迷。第三,新的增長動力正在積蓄壯大,但替代舊的增長動力尚需時日。第四,國家整體實力顯著增強,但面臨的難題和挑戰也明顯增多。

關於主要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12項預期性指標和13項約束性指標,涉及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和資源環境四大方面。在25項指標中,經濟增長是基礎性指標,涉及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物質基礎。《綱要》依據到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提出必須使GDP年均增長保持在6.5%以上。在10年之內,實現GDP翻一番,經濟年均增長鬚達到7.2%的水準。由於“十二五”時期GDP年均增長率達到了7.8%,“十三五”時期實現年均6.5%的經濟增長,就可以完成既定目標。

回顧“八五”規劃(計劃)以來的歷次五年規劃,“十三五”規劃確定的預期增長率最低。確定這樣的預期增長目標,並不是簡單地因為經濟按照這樣的增長率增長,就可以實現GDP十年翻一番的目標,更主要的是因為在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發展的基礎、發展的環境、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都與之前有很大不同,支撐經濟增長的供、需兩方面因素都與之前有很大差異,從根本上講是工業化初期、中期追趕階段基本完成以後,增長速度必然下降的規律使然。

“十三五”時期有實現年均6.5%以上增長的潛力和條件,但實現這個目標難度超過以往,需要付出異乎尋常的努力。

“十三五”時期的重點任務

第一,打好扶貧攻堅戰。面對新時期扶貧工作的艱巨任務和複雜形勢,《綱要》將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作為約束性指標。扶貧攻堅不在於層層下指標、趕進度,僅僅在一個時間段消除“貧困人口”數字,而在於脫貧後的可持續性、可發展性。關鍵是提升貧困地區的抗風險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讓貧困人口真正能夠在參與扶貧攻堅中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只有增強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才能真正脫貧、持久脫貧。

第二,實現共用發展。共用發展不只是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發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要不斷增強成果享受的公平性。實現共用發展必須要加大縮小發展差距和收入差距的力度。“十三五”時期推進共用發展,要推動城鄉統籌發展,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但更為關鍵的是要創造條件讓人人都有參與發展的機會。

第三,促進綠色發展。當前我國能源消費和污染物排放的強度已明顯下降,但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帶來的挑戰仍然十分嚴峻。一是我國資源能源消耗總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規模巨大,並還在繼續增長。二是土壤污染日益成為廣大民眾關注的焦點。三是水資源短缺與水污染並存。為此,推動綠色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約束制度、激勵制度、公眾參與制度這三大制度必須建立健全。

第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我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服務貿易第二大國,對外投資世界第三,利用外資數一數二。之所以還要改革開放體制,是因為在新的發展階段,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進一步開放的必要性更加凸顯,進一步開放的條件也更加成熟。一是製造業轉型升級十分迫切,二是服務業發展水準仍然不高,三是海外投資保護能力不足。因此,構建對外開放新體制,重點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吸引高端要素流入。二是加快境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有力支援我國企業的全球化佈局。三是建立適應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金融體制。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國研中心主任李偉:房地産呈現“衝高回落”苗頭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6-08-16 16:33:00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網站消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發表題為《改革是經濟提質增效的根本途徑》文章,文章指出房地産主要指標呈現“衝高回落”苗頭。房地産“去庫存”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區域分化的特徵更加凸顯。部分城市土地成交價格大幅上升,增加後續市場風險。寄希望通過大幅度“加杠桿”來“去庫存”,可能短暫推高投資增速,長期看存在很大風險。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