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調控將因城施策 房價短期仍然將小幅上漲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6-08-05 09:40:00

原標題:樓市調控將因城施策 房價短期仍將小幅上漲

從以往出現過熱階段的樓市表現來看,每當市場過熱時,全國性的調控政策勢必會出臺,為樓市降溫。更為關鍵的是,當前實體經濟收益下降明顯,使得資金“脫實向虛”進入投機領域,形成惡性迴圈,致使實體經濟收益進一步下降,影響中國經濟的良性發展。因此,下半年房地産市場面臨調控幾乎已成事實。

“調控主線很可能是因城施策,對於一二線熱點城市來説,隨著相關政策的出臺,樓市會進入調整期;三四線城市去庫存仍將是重要任務。”房地産業內人士及相關專家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房價則會繼續上漲,但漲幅會弱於今年上半年。

因城施策將成調控主線

有分析認為,過去全面寬鬆的趨勢已經出現了變化,在市場分化的基礎下,調控政策也將因城施策。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房地産市場的調整,今年早些時期政府已開始著手對價格上揚過快的地方“因城施政”進行收緊。但是,從目前的現狀來看,簡單的行政管制政策很難達到調控市場的目的,還需要多方面措施相互配合才能有效。

對一線及部分熱點二線城市,要密切關注其庫存下降情況,加大住房供應,合理引導住房消費,防止房價持續過快上漲。

“特別是要加強一線城市的土地供應問題。”劉元春認為,一線城市樓市已經在限購,但需求依然旺盛,這説明市場有需求基礎,所以應擴大土地供給。但事實上,去年以來,一線城市的土地供應量下降了約40%-50%,土地成本上升,導致開發商和消費者的成本均大幅上升。

同策諮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中央層面已經開始注意到城市之間樓市分化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對房價上漲過快與“地王”頻現的城市來説,進入下半年之後,其樓市走勢將受到各方面的不確定性因素影響。

據其透露,下半年國家會嚴控“地王”,雖然政策尚沒有出臺,但是會提前預警。據其介紹,國土資源部等多部委已經向熱點城市研究部署防止“地王”頻現、防範地價異常的應對措施。

與此同時,在劉元春看來,去庫存仍然是懸在中國經濟頭頂的一把劍。因此,對三、四線等商品房庫存較大的城市,要根據當地市場情況,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化解房地産庫存。

張宏偉告訴記者,為了緩解庫存壓力,有的地方放緩或停止了土地供應,如常州市已經停止土地供應兩年多了,計劃停止三年時間,從長期來看,減少供應一定會緩解庫存壓力。另外,庫存壓力大的城市,政府仍然會採取一些措施刺激房地産市場復蘇和回升,鼓勵住房消費,這些措施包括暫停供地、調整普通住宅標準、契稅優惠等稅費措施,鼓勵人才購房等人才類政策,鼓勵購房入戶等戶籍政策,允許商品房衝抵保障房等“救市”措施。

樓市資金收緊趨勢明顯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在寬鬆的貨幣環境下,房地産行業的“吸金”作用明顯。據統計,2016年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額4.9萬億元,同比增速達42.1%,儘管較一季度增速放緩,但仍處於較高水準。

並且,今年上半年房地産貸款佔人民幣新增貸款比重創新高,個人住房貸款高歌猛進。據統計,2013年以來,房地産貸款佔人民幣新增貸款的比重始終維持在25%以上的較高水準,而2016年上半年佔比更是高達38.9%,創近6年最高水準。

“這一輪一線城市房價的飆升其實很容易讓大家聯想到2014年底到2015年股市大幅上漲的情形。當時股市上漲一個很大的原因便是因為有大量流動性注入了股市。”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此前分析表示,當前的情形也十分相似,釋放出的大量流動性並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流向了房地産市場。

劉元春説,當前很多資金不願意投入實體經濟,而是更願意投資房地産,使得土地價格大幅上揚,房價隨之上漲,市場預期進一步攀升,市場進入惡性迴圈。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樓市調控將因城施策 房價短期仍然將小幅上漲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6-08-05 09:40:00
從以往出現過熱階段的樓市表現來看,每當市場過熱時,全國性的調控政策勢必會出臺,為樓市降溫。更為關鍵的是,當前實體經濟收益下降明顯,使得資金“脫實向虛”進入投機領域,形成惡性迴圈,致使實體經濟收益進一步下降,影響中國經濟的良性發展。因此,下半年房地産市場面臨調控幾乎已成事實。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