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國土地收入下降21.6% 深圳增加36.9%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6-04-05 16:08:00

地産中國網訊4月5日,財政部發佈了2015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情況。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繳入國庫的土地出讓收入3.36萬億,同比下降了21.6%,而深圳同比增長了36.9%。

其中,招拍挂和協議出讓價款29820.20億元,下降22.4%;補繳的土地價款1455.18億元,下降23.0%;劃撥土地收入1103.57 億元,增長17.8%;出租土地等其他收入1278.78 億元,下降24.4%。當年,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的教育資金、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分別為436.69 億元和423.51億元,同比下降33.4%和35.6%。

具體來看,前三季度分別下降34.6%、37.9%、26.0%,第4季度止跌回升,增長9.5%。對此,財政部表示,面對“三期疊加”的局面,積極財政政策注重加力增效,穩健貨幣政策注重鬆緊適度,中央和地方陸續出臺穩定房地産發展政策,促使下半年房地産市場需求逐步釋放,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由負轉正,帶動第4季度用地需求回暖。

分區域看,東部地區18797.99億元,下降23.6%,佔55.8%;中部地區8672.40億元,下降17.3%,佔25.8%;西部地區6187.34億元,下降21.2%,佔18.4%。分地區看,除深圳(36.9%)、西藏(1.8%)、廈門(1.2%)、甘肅(0.2%)4個地區同比增長外,其他32個地區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大連(-56.4%)、寧波(-54.1%)、內蒙(-51.8%)3個地區降幅超過50%。

對於深圳市土地收入上漲的原因,財政部表示,主要是該市經濟增長強勁,房地産市場交易火爆,土地資源相對稀缺,地價持續偏高所致。

2015年,深圳樓市火爆,價格和成交均出現空前的高漲。數據顯示,過去一年來,深圳房價同比漲幅超過40%,個別熱點地區甚至翻倍。

對於全國土地收入下降的原因,財政部給出了四點。

一、土地市場需求不足。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 受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土地市場需求呈現不足狀態。2015年,全國國有建設用地實際供應量為53.36萬公頃,同比下降12.5%。其中,工礦倉儲用地供應12.48萬公頃,下降15.2%;房地産用地供應11.98萬公頃,下降20.9%;基礎設施等其他用地供應28.90萬公頃,下降7.1%。

二、用地結構發生變化。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5年國家在國有建設用地供應上實施差別化供地政策。分類型看,工礦倉儲用地、房地産用地和基礎設施等其他用地分別佔土地供應總量的23.4%、22.4%和54.2%,三類用地佔比分別較上年下降0.8個、2.4個和提升3.2個百分點。由於基礎設施用地價格較低,而房地産用地和工礦倉儲用地價格較高,因此,當年用地類型結構的改變對於土地出讓收入減收影響較大。分區域看,東、中、西部地區用地分別佔供地總量的33.5%、27.3%和39.2%,與上年相比分別減少0.6個、1.0個和提升1.6個百分點,由於東、中部地價高於西部,因此,地區間用地結構改變也對土地出讓收入減收産生了一定影響。

三、出讓面積繼續萎縮。在房地産高庫存壓力下,房地産開發企業對購置土地更加謹慎。2015年,全國土地出讓面積22.14萬公頃,同比下降18.6%,與上年相比下滑3.1個百分點。其中,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分別下降24.7%和19.1%。全年土地出讓合同成交價款2.98萬億元,同比下降10.6%。

四、地價增幅逐步趨緩。2015年4季度末,全國105個主要監測城市綜合、商業、住宅和工業地價,分別為3633元/平方米、6729元/平方米、5484元/平方米和760元/平方米,同比分別增長3.16%、2.70%、3.92%和2.38%,較一季度分別下降0.09個、0.52個、提升0.94個和下降1.24百分點。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2015年全國土地收入下降21.6% 深圳增加36.9%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6-04-05 16:08:00
4月5日,財政部發佈了2015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情況。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繳入國庫的土地出讓收入3.36萬億,同比下降了21.6%,而深圳同比增長了36.9%。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