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樓市分化加劇 津土地市場量價齊跌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15-05-21 09:54:00

記者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地調研中發現,曾經被認為是“鐵板一塊”的一線城市房地産市場在過去的一年中出現了加速分化的新動向:北京、上海進入相對平衡期,深圳市場供不應求,房價仍有較大幅度上漲可能,而廣州則面臨庫存高企的壓力。

業內專家認為,樓市“多維分化”的新動向值得注意,應密切關注廣州、上海等樓市“領頭羊”的剎車給區域甚至全國樓市帶來影響乃至連鎖反應。由於一線城市之間甚至城市內部已經出現高度分化,針對北上廣深的房地産市場調控也應當改變手段,從“後端干預”轉向“前端調節”。

北上廣深樓市加劇分化

記者近日在調研北上廣深四地房地産市場中發現,曾經齊齊堅挺的一線樓市不再是鐵板一塊,從2014年開始,北上廣深四個城市的樓市出加速分化的趨勢,而在各個城市內部,中心區與近郊、遠郊區域的市場表現,也開始拉大差距,呈現出“多維度分化”的新動向。

首先是京滬總體平衡但存“結構性不均衡”。

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經濟中心,北京和上海的樓市在最嚴限購和信貸政策下的表現依然堅挺,從供求關係總量上已經基本達到平衡,但仍然存在“結構性不均衡”。

根據北京市房地産協會秘書長陳志測算,目前北京的存量房約為700萬套,按照全市約2100萬人口計算,每3人擁有一套住房,總體是平衡的。但存在二三環以內需求過於旺盛、五六環外供應過剩的結構性不均衡。

數據顯示,北京市通州、大興、順義、昌平、房山等遠郊區的整體庫存將近7萬套,去庫存壓力較大。

其次,深圳供不應求房價或加速上漲。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深圳市的供求關係是四個一線城市中最為緊張。深圳市房地産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的住房自有率僅為30%,與北京和上海的約70%的數據相去甚遠。

“旺盛需求和有限供應作用下,深圳市的房價還將有很大上升空間,”深圳市房地産研究中心主任王鋒説。

根據深圳市住建局的統計,2014年,該市房地産開發投資同比增長20.5%,遠高於全國平均10.5%的增速。

房價方面,在2014年10月探底後,深圳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連續五個月上升,在四個一線城市中一枝獨秀。國家統計局公佈的4月70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顯示,一線城市中深圳環比漲幅最高,為1.8%。

最後,廣州庫存高企“壓力山大”。

而與深圳相隔不到100公里的廣州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從2014年開始,在房地産市場領域,廣州被不少業內人士戲稱“偽一線城市”。在調研走訪中,最多提及“調整限購政策”就是廣州的政府部門和開發商。

從2014年底開始,京滬深三城普遍出現探底反彈的跡象,數據上最明顯的反映是北京、上海和深圳,這三個城市從2014年11月到2015年4月,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跌幅逐月收窄,並開始實現反彈。而廣州的情況則並不樂觀。根據廣州市國土房管局數據,近半年來,廣州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自2014年12月成交達到105.84萬平方米後,連續三個月成交下降,4月份成交面積為86.37萬平方米,基本回升到了2014年11月份水準。從成交價格看,新建商品住宅網簽均價一直處在震蕩下行的通道,去年11月網簽均價達到每平方米15626元,今年二三四月新建商品房網簽均價連續下跌,跌至4月份的每平方米14540元。

據陽光家緣網統計數據顯示,4月廣州住宅未售套數為153184套,未售面積為20224766平方米,創出歷史月度新高,目前廣州住宅去化週期為26.1個月,遠高於北上深等其他一線城市。合富房地産經濟研究院院長龍斌説,從歷史積累的數據來看,廣州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週期目前在20個月左右,而去年、前年的平均去庫存週期在15個月左右。“雖然現在廣州市場的成交恢復得比較快,但整個市場的去庫存壓力還是非常大。”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一線樓市分化加劇 津土地市場量價齊跌
來源:經濟參考報2015-05-21 09:54:00
記者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地調研中發現,曾經被認為是“鐵板一塊”的一線城市房地産市場在過去的一年中出現了加速分化的新動向:北京、上海進入相對平衡期,深圳市場供不應求,房價仍有較大幅度上漲可能,而廣州則面臨庫存高企的壓力。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